我办信阳卫校报

霜天红叶24747511

<h1><b>  1986年9月15号信阳卫校报创刊。校报的发刊词是:尊敬的读者:“正值您乘着渡假归来的余兴愉快地投入新学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时;正当我校各项教育改革迅猛展开并取得明显效果之际。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信阳卫校》校刊应运而生了。</b></h1><h1><b> ......(发刊词中间内容省略)</b></h1><h1><b> 本刊为内部刊物,每月出刊一次,必要时增刊。</b></h1><h1><b>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株"幼苗"一定会茁壮成长,绽开绚丽的花朵流放异彩。</b></h1><h1><b> ——校刊编辑室”。</b></h1> <h1><b>  尊敬的读者,您可知道?那时候,没有电脑,也更不具有将文稿送印刷厂的条件。一份内容万余字的小报,每次成报一切都得靠手工完成吗?</b><b>就是这样。信阳卫校的第一份校报是4张8开新闻纸用手工誊写,然后复印装订。那个时期的信阳卫校的艰 苦创业可见一斑。<br></b><b> 1987年7月下旬,我接手了办校报这项工作。有两点是我接手后才知道的。一是所谓的校刊编辑室只有我一人,并不再配人。二是办报经费一如既往,除了正常的办公经费学校不再另外的拨付经费。因此,我的工作仍然是要手写成报。那时正赶上暑假,我能借鉴的只有学校已出过两期校报。</b></h1><h1> <b>接受任务后,我翻阅了不少报刊资料,决定把我要办的小报由前任原来的4张8开纸改版面为2张4开纸,共4个版面。文章的标题一般用美术字,对我不是大难题,插个图啥的我也能凑合,比较难的是文章内容文字的誊写。因我的字没看相又很随意。要写出清一色工整、凑合着能上台面的字,我则是要从头练起。我找了一种工整又比较好临摹的字练了起来。经过多天的努力,我感觉字基本上能拿出手了,就是一笔一划地写很磨性子。初步算计了一下,一个版面正文用4号字大小誊写,大约有3000多字。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格式统一、排版顺当,我用书写纸作为底板,在纸上画了57行每行66个字的4号字大小的文稿格子,作为模版。上面铺上新闻纸便可按格誊写了。</b></h1> 自制的誊写模版,一版3762个格子。 我的作品之一。左:清样。右:复印后的成品。 <h1>  <b>我把即将由我编辑并实操的第一张报纸主题定位迎新生,素材的准备倒不怎么费神。接着便是不分上下班地审稿、编辑、反复计算后排版、然后一字字誊写、插图、校对,最后送校打字室去复印,我一个人忙碌得几乎只有上班没有下班。1987年暑假后开学的第一天,我办的第一份报纸如期分发到了学校各科室及各班级,它虽然很粗糙,但还应该算是一个漂亮的开门红。</b></h1><h1><b> 从第二期报纸开始,由学校组织的学校各口包括附属医院都落实了兼职信息员,报纸的信息来源得到了保证,我的任务主要就收稿与改稿。遇到内容少,不够排版的我也常写一些小豆腐块文章。时不时地收集各报纸上的插图为我所用,成了我工作中的一部分。</b><b style="color:inherit;">为了保证报头题字的一致性,我设计了报头,并用图章毛坯刻成模板,从我办的第三期开始校报有了固定的报头。</b></h1><h1><b> 复印与原来的钢板刻写后油印最革命性的变化就是可以对文字和版面进行最理想的装饰,并且还可以刊登照片。一月一期图文并茂的小报,期期都是我的得意之作。一年下来,经我手办了11期报纸。报纸越办越顺手,来搞也越来越多。积极来稿的不但有教职工还有学生。为了增添报纸连续可读,我还编了一些连载。例如“卫校史话”连载就是分四期登出来的。</b></h1><h1><b> 从我办的校报第六期开始,报纸有了上级批复的内部发行刊号,分发报纸的任务随即扩大到省内部分同行学校,不变的是,报纸清样仍是手工实操。</b></h1> 报头 <h1>  <br></h1><h1> <b>1988年秋,我更换了工作岗位,办校报成了我工作中的记忆。至今,还有几份的原版及成品我留作纪念。<br> 今日看来当年如此办报虽属简陋,但卫校筚路蓝缕奋发图强的履程可见一斑。<br> 艰苦创业精神在信阳卫校宛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指引着几代卫校人前行的道路。成就了信阳卫校的辉煌。</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