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州虎丘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海拔36米的“吴中第一山”虎丘,广场有一块刻有“海涌”的石碑,介绍远古时代此处是海洋,此地是潮起潮落、时隐时现的小岛,原名海涌山。</b></p> <p class="ql-block">海涌石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山不高,方圆不大,但虎丘历史太过悠久,时序有2500多年,到访名人众多,涉及到皇帝、达官贵人,以及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等名人名家,儒释道建筑各安其所,神仙、妖怪等民间传说俯拾皆是,山上的佛塔、寺庙、建筑、石刻、题词,甚至连一块石头都有历史故事,有“一座虎丘山,半部苏州史”之说。可以说虎丘山上发生的人和事可以写成几本书,本文择三处坟墓来简要说点个人感想。</b></p> <p class="ql-block">虎丘山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虎丘剑池是整个景区之“画眼”,传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和他的陪葬品三千把扁诸、鱼肠宝剑便深埋于此。在2400多年前,吴王阖闾与越国勾践的槜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槜李村附近)大战中,被越军砍伤大脚趾,得破伤风而死葬于海涌山,据说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改名为虎丘山。我们没有看到春秋霸主阖闾的千年古墓,只看到两面峭壁夹一个小池塘,宛如一把平铺宝剑的形状。</b></p> <p class="ql-block">虎丘剑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吴王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兴兵伐越,在夫椒(江苏省苏州市太湖中的椒山)之战中大败越军,勾践纳供称臣。他做了几桩平民都觉得是屈辱的事件:入吴为质、守坟喂马、匍地称臣、尝粪问疾,这事在中国差不多人所共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夫差,虎丘成了勾践的忍辱负重之地,夫差成了玩物丧志之君。站在剑池边,似乎看到了夫差立志为父报仇的送丧场景,我想说夫差曾经也是一位发愤图强的实践者,不然哪会有战胜勾践的夫椒之战。但是胜利之后他躺平了,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中迷失了方向,终于被勾践反杀。其实在弱肉强食的社会勾践不杀他,“猫践”也会杀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勾践入吴称臣时,越国大臣文种领导百姓恢复生产,治理国政,做到了“外守疆土之界,内修耕战之备,无遗荒土,百姓亲附”的地步,为勾践图霸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在勾践战胜吴王夫差后,文种已经告还乡的情况下,越王赐文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逼得文种自刎而亡。我觉得在那个杀人如麻的年代,杀一个文种并不能足以诋毁勾践的高大形象,但在历史上开了一个诛杀忠臣的先河----君臣只可共谋天下,不可共享天下,这为后来的皇帝们“诛杀有功之臣”提供了心理依据,在个人品质上,夫差的政治军事对手----勾践的人设塌了一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过无梁殿,在走往虎丘塔途中,看到有一座古朴亭子,亭中立了古真娘墓碑。据导游介绍,真娘原名姓胡瑞珍,唐朝安史之乱时,从小父母双亡的她随亲戚一起逃亡来到苏州,很不幸在逃亡途中她坠入了苏州阊门外的一个妓院。她绝色佳丽,虽为青楼女子却守身如玉,只陪客人歌舞书画。</b></p> <p class="ql-block">真娘墓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在苏州有一个家道殷实的书生才子王荫祥,向真娘求爱遭到拒绝。他用重金贿赂老鸨,企图在真娘那里留宿。真娘面对老鸨和王荫祥逼迫,青楼的迎来客往让她活得清醒,看得通透,在她贞洁大于性命的信念支撑下,短暂的痛苦换来永久的安宁,无力违抗悬梁自尽。站在真娘墓前,看到许多文人墨客为真娘的举动题诗,誉为“香魂”。唐朝白居易为其写了墓铭志,刘禹锡和了一首,李商隐咏叹了,表达了对真娘洁身自好却命运多舛的怜惜之情,赞赏她与钱塘名妓苏小小齐名。</b></p> <p class="ql-block">古真娘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觉得王荫祥与上述诗作相比,更有历史现实感。第一,他内心后悔莫及,心碎成沙,斥巨资为真娘在寸金寸土的虎丘山营建墓地,遍栽花卉名为“花冢”,纵使悲凉也是情; 第二,他没有渐行渐远的离开,若即若离的放下,而是心死在一刹那转身退下,用尽余生去牵挂,今生负她,来世还她,立誓终身不娶,算是真性男人;第三,真娘和王荫祥如果生活在当代,可能有更多的选择路径来面对人生。</b></p> <p class="ql-block">真娘墓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虎丘山南门,到山塘街775号不到700米,就来到了“五人之墓”。我理解虎丘山不断被蚕食,明朝时“五人之墓”可能还在虎丘山脚下。站在“义风千古”门额前,看着门前山塘河,如水的流年穿越到明朝末年,曾任吏部任职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抵制太监魏忠贤专权,遭诬陷收受贿赂而革职闲居苏州。但魏忠贤并不罢休,派东厂特务到苏州逮捕周顺昌,竟遭到苏州全城人民的请愿和反对。</b></p> <p class="ql-block">义风千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性情温和的苏州人这次是裤带上提着脑袋,忍无可忍地对抗趾高气扬的东厂特务,冲击的对象就是皇帝最信任的“九千岁”魏忠贤的爪牙,这场抗争最终被镇压,五人因“倡乱”被捕残忍杀害。魏忠贤最终由朝廷主子的自然更替解决,当朝野上下齐向京城新皇帝崇祯欢呼谢恩的时候,苏州人默默无言把五位抗争勇士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被杀的头颅和身躯合体,葬在虎丘山脚下立了墓碑,让他们安享山塘河畔的吴侬软语、虎丘山下的朝阳雨露。</b></p> <p class="ql-block">五人墓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五人碑前,读着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五人中只有周文元是周顺昌的轿夫,我们可以理解为了表示一个轿夫对主人的忠心耿耿,敢于在生死关头试图阻止对主人的抓捕。但其他四人与周顺昌非亲非故,仅仅是对残酷暴政的抗争,对邪恶势力的反抗,对正义人物的维护,就不惜自己的生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他们舍生取义的品德,让人们看到了民众反抗压迫,追求正义的强烈愿望,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民众力量的一次井喷爆发。</b></p> <p class="ql-block">义风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阖闾墓的守坟人是勾践,不可思议的“五人墓”也有一位守坟者是葛成。葛成是苏州丝织罢工的领导人,他"手执蕉叶扇,一呼而千人响应",焚毁税官办公场所。当取得抗暴胜利后,官府派兵镇压,葛成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被关押13年。出狱后,葛成因敬仰"五人"之高义,自愿为其守墓,病死后,众人将他葬在五人墓侧。同样是守坟人,勾践暗藏复仇怒火蛰伏伺机而动,葛成敬慕舍生取义守到至死不渝。五人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跨越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虎丘还在,古迹尚存。虎丘山上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一所城市保存了某些文化风韵。每个游客来到虎丘看待同一个古人和事物,凭借自身掌握的历史知识、对现实社会的经历都有不同的观点,有多少合理文化价值可以认同,有多少成败因素可以思考,有多少情绪化的评判需要校正,需要时间沉淀细细打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