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中华大地。在这一精神的鼓舞下,临澧县青山水泵站的建设,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于江南大地,被誉为“江南红旗渠”“亚洲第一泵”。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无数无名英雄默默奉献,他们用血汗和智慧铸就了不朽的丰碑。其中,原望城公社党委副书记、社主任、青山建设望城民兵营教导员汤永新,便是这样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以忘我的奉献精神,在全县水利建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曾亲身经历青山主坝浇筑、枝柳铁路修建、同欢水库扩建等工程的普通民兵、连队工程员、工地广播站站长的我,亲眼目睹这位“舍命王”的许许多多感人事迹。在他老人家辞世头七回魂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谨</span>转发下文缅怀这位伟大的建设者,感恩他为这片土地做出的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 青山铸丰碑</p><p class="ql-block">——记青山工程中望城营教导员汤永新</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当笔者提及要书写“老青山人”的故事时,年迈的父亲便如数家珍般列举出一串闪亮的名字。这些人中许多虽已离世,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父亲特别强调,要写“老青山人”,汤永新不可不写。汤永新,这位望城公社的杰出领导人,人称“舍命王”“汤狠心”。他自烽火公社农林大队来到望城公社工作,从1967年起担任公社党委组织委员,后升任公社社主任,直至1977年调往珠日公社任社主任、党委书记。在青山工程建设的十年间,他始终以望城民兵营教导员的身份,带领民兵们在各个大会战中冲锋陷阵,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赞歌。</p><p class="ql-block"> 在望城乡政府对门的一栋普通民房里,笔者见到了这位高龄却依然硬朗的老人。他谦逊淡然的言谈中,透露出一位真正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通过与他的交谈以及他人的回忆,汤永新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一股由衷的敬意油然而生。他如何“舍命”,如何“狠心”,这些事迹无不令人动容。汤永新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更是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好干部。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1969年的第8号县青山工程领导小组文件中记载了一件感人的事迹。那一年10月,全县组织了四万名民工重建青山大坝,望城民兵营承担着电站右侧开挖排水沟的任务。原定于10月31日竣工排水,但为了配合围堰堵口合龙和主坝清基工作,不仅要求排水沟提前两天完成,还要修筑一道长达200米、需土石方600多个、工日400多个的小型围堰。面对这一艰巨任务,汤永新毫不犹豫地召开全营连队干部会议,动员大家主动请战。在他的号召下,各连队日夜轮番作战,每班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永安、楚城等连队每天仅休息5小时。汤永新还组织了400多人的突击队,在短期内延长工时,拼命苦战。最终,望城营不仅提前完成排水沟任务,还出色地完成了新增加的任务。汤永新以身作则,亲自参与体力劳动,与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赢得了极高的威信。他常说:“叫人下水,自己就得先打湿鞋。作为领导,不能只说不做。”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成为全体民工学习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在管理工作中,汤永新同样表现出色。寒冬时节,民工劳动改为日夜三班倒,汤永新总是主动要求值夜班,他说:“白天县团部有时要开会,我开会去了就不能值班,我值夜班,对工作有好处。”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大家的敬佩。正因为汤永新等人的带头努力,望城营在全县各种建设大会战中从未打过下班,每次都夺得了“先进营”的锦旗。1969年,望城营与新安营、官亭营成为全县的三面红旗,而望城营更是这红旗中的红旗。汤永新为保这红旗长期不倒,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提起修青山,人们感慨万千。那时的人们思想纯正,个个都想争先进,拿奖状。每当遇到困难时,大家总会背诵毛主席的语录,激励自己坚持下去。毛主席语录成为当时亿万群众的精神支柱,汤永新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青山工程任务艰巨,工作辛苦,尤其是高强度的体力付出,即使身体再棒也常会吃不消。而汤永新,这位身患多种疾病的战士,却始终坚守在一线。他长期扎根在永安连队,与民工们同甘共苦,成为大家心中的榜样。他拒绝特殊待遇,与民工们同吃同住,展现出一位真正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为青山工程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汤永新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更是一位孝子。然而,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家庭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前者。1969年11月中旬,汤永新母亲病重,家人多次催他回家,他却拒绝了。他说:“我爱母亲,但我更爱青山工程,修青山这样大的建设,我怎能轻易离开呢?”直到母亲去世,他才匆匆赶回家中,面对母亲的遗体,他悲痛欲绝。然而,他并未因此而停下脚步,天一亮,他又含泪告别妻儿,返回工地。汤永新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望城公社乃至全县水利建设立下了不朽的汗马功劳。时至今日,望城人民依然念叨着他:“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都还是吃的汤永新的一碗饭呢!”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汤永新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原载临澧县所编《青山史话》文卷,署名李金桥。转发时略有删节。诚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