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梁红色之旅(三) 南梁的早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梁的早晨。很冷。出酒店来到马路上。一条小河将小镇一分为二。小河之西是小镇的街道、单位、酒店和民居,小河之东便是南梁革命纪念馆和配套的广场。走过一座石桥,来到河对面的广场。气温低到零下14℃左右,河水结冰。用围巾包裹住头和脸,手冻得发僵,很久没有感受这样的寒冷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在河岸红色的步道上,刺骨的冷,反倒使人神清气爽。抬头望山梁,梁脊上赫然立着“南梁”两个巨型的红色大字。没有想到,我会用这种方式与南梁会面。纪念馆还没开门,得等到9点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镇少有行人,大约是因为冷吧!偶尔过来一个,也是眉毛胡子结了白霜。又过来一个戴口罩的女士,她说往南去有早餐店。我们开车拐进里面一条巷子,路两边排列着整齐的窑洞式门面房,像是统一规划的建筑。街上冷冷清清,却停着不少小车。走进一家挂着招牌的窑洞早餐店,仿佛一下子冒出许多人,热气腾腾地在吃早餐。包子、煮鸡蛋、豆浆、豆腐脑、菜合、稀饭,还有自制咸菜,完全是北方人的早餐,而独特的是,包子馅为土豆和地软。这带着泥土味的吃食,浸润着甘陕黄土塬梁的气息。是的,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清冷而又蕴含着火热的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吃罢饭,来到南梁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开门迎接了今天的第一批老年参观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纪念馆里很暖和。有三层展厅。第一层为综合展厅,以大量图片和实物及文字,详细介绍了创建陕甘边根据地建立红二十六军、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红色区域、红军长征落脚点、八路军抗日出发点的过程,突出南梁精神光耀千秋主题。第二层,通过实景,展现了南梁革命根据地经济发展繁荣时期的状况。第三层则分别为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三位革命前辈的个人专题展。</b></p> <p class="ql-block">刘志丹</p> <p class="ql-block">谢子长</p> <p class="ql-block">习仲勋军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梁镇位于甘肃华池县东北部,地处陕甘交界,北与陕西省志丹县毗邻,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山川密布、沟壑纵横,被当地人称为横山桥山。横山山脉从甘肃六盘山出发,穿过宁夏,路过甘肃,进入陕北,一路向东,走到黄河岸边才收住脚步。山脉上山头众多,大的有近万座,小的不计其数。南梁所属的桥山就是其中之一。陕北民歌《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唱的就是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的游击队在南梁的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蒋介石挥起反革命的屠刀,屠杀了无数共产党员,“4.12”的血雨腥风在陕甘地区也笼罩出一片白色恐怖。革命处于危机时刻。在哪里建立根据地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秋天,刘志丹来到南梁,深入考察这里的经济、政治及群众生活状况,他和马锡五一道,钻梢林,爬高山,食野果,饮山泉,踏遍了南梁数百里梢山,研究南梁的地理环境,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当地的贫苦农民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对待他们。在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刘志丹坚定了在南梁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当时的陕西省委受“左”倾错误思想束缚,反对刘志丹提出的在南梁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建议。而是主张南下渭北,建立根据地。但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色武装未能在渭北建立起根据地。1931年9月,阎红彦、吴岱峰率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突破黄河天险进入陕甘,来到南梁地区,与谢子长、刘志丹等组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游击总队。1932年10月,由于左倾错误的缘故,红军陕甘游击总队连战失利,被迫退入南梁一带的密林中。即便如此,还不能在此建根据地。红军陕甘游击队奉命转战至子午岭山区宜君县转角镇,正式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全军共200余人,杜衡自任军政委兼团政委,王世泰任团长,在陕甘边南麓的照金开展创建苏区斗争。1933年5月中旬,敌人调集4个团和6县民团,分四路进攻照金根据地。杜衡不顾敌众我寡的现实,提出“死守照金”的口号,结果连打了两个败仗。这时,杜衡又被敌人的“围剿”所吓倒,主张放弃照金根据地,南下渭华。受到了刘志丹等人的反对。但刘志丹却被扣上了“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被迫南下渡过渭河,越过陇海铁路,进至灞桥五里店。敌人调集了5000余人,以比红军力量大十几倍兵力围剿红军。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坚持战斗两月余。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只好分散和化装突围。至此,党在陕甘边地区千辛万苦创建起来的红二十六军第二团这支久经考验、英勇善战的部队,被杜衡的“左”倾错误路线断送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刘志丹等人化装成货郎,在地下党组织的掩护下,历尽艰险于1933年10月4日回到照金地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期间,红二十六军的覆没,耀县起义的失败,陕西省委及各地党组织的解体,渭北游击区和照金苏区的相继失陷……这一连串的失败,使一度生气蓬勃的西北地区革命转入最困难的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便有了前述包家寨子会议。正式恢复红二十六军,全军共500余人,战马200余匹。随后立即进军南梁,扫荡陕甘边界的反动武装,习仲勋等人也深入南梁一带的山区农村,访贫问苦,扎根串连,播撒革命火种,到1934年初,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陕北、陕甘边两块根据地也逐渐连成一片,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四十二师党委在南梁荔园堡召开会议,决定成立陕甘边革命委员会。2月,在红四十二师党委的主持下,南梁一带的贫苦农民代表在小河沟的四合台村选举成立了以习仲勋为主席的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土地革命在南梁革命根据地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红色区域扩大到十四个县的部分农村地区。为了统一领导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巩固后方,支援前线,扩大游击战争,1934年11月,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召开,宣告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习仲勋被选为政府主席。此后根据地各县区都相继建立了红色政权。广大贫苦农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分牛羊、实行土地革命,发展农业经济,支援前线作战,有力地促进了武装斗争的顺利进行,使南梁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成为武装斗争的坚强堡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段多么艰难困苦而又坚定卓绝的斗争历程啊!犹如这寒冷的冬日早晨!我们党和红军,不仅要与正面的敌人浴血奋战,还要与党内左倾势力斗争;不仅要与恶劣环境对决,还要谋求发展,以星火燎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纪念馆北侧,是一座古堡——荔园堡。北宋治平年间蔡挺知庆州时修建,当时是抵御西夏南侵的前沿边哨。城门为拱形建筑,上层建有双层歇山顶凉亭,雕梁画栋,古香古色。城名由宋英宗钦赐,城门右侧是由陈云同志在81岁高龄时题字:“南梁革命纪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荔园堡,一座汉白玉南梁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碑身通高34.117米,象征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于1934年11月7日。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由胡耀邦同志题写。碑座东、西、北镌刻着为根据地而牺牲的刘志丹、谢子长等609位烈士的英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纪念碑北侧,有两个院落,一是陕甘苏维埃政府办公旧址,原为荔园堡城内的关帝庙。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就是在这里成立的,习仲勋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当选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旧址门楣上横刻的“南梁革命纪念馆”是1985年修建纪念馆时习仲勋同志亲笔题写的。另一个是陕甘苏区苏维埃政府部委旧址。院里L形排开的十几个窑洞,分别是《红色西北》报编辑部、保卫大队、妇女委员会、粮食委员会、劳动委员会、肃反委员会、工农监察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土地委员会、财政委员会等,真可谓一套完整的政府办事机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以想象,当时的南梁,是多么繁忙,又是多么朝气蓬勃,热气腾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荔园堡,太阳透过厚厚的云层极力想给大地温暖。这块浸染着革命气息的红色热土,在这严冬季节的早晨,封冻着浓烈的情绪。用不了多久,就会在春天里喷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12.20</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