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林彪“教一个好的歌子,实际上也是一堂重要的政治课,又是文化课”的要求,自1960年至1964年,总政治部和总政宣传部、文化部先后向全军推荐四批、共计24首革命歌曲。 1962年7月作为向全军推荐的5首革命历史歌曲之一的《上前线歌》,原是一首具有战斗精神的红军歌曲,经总政主任肖华重新改词。 但闻军号起,慷慨“上前线”。当时盘踞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妄图叫嚣“反攻大陆”,我全军将士高唱《上前线歌》,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炮火连天响,战号频吹,<br> 胜利在召唤。<br> 我们工农铁红军,<br> 英勇高歌上前线。<br> 用我们的刺刀枪炮头颅和热血,<br> 坚决对敌去作战!<br> …… 由总政歌舞团合唱队演唱时,将“我们工农铁红军”改作“我们人民解放军”,以更适合于部队需要。 红军歌曲《上前线歌》的曲调源于苏联,原曲出自1925年为第一骑兵军所谱写的歌曲《布琼尼骑兵队》。经江西苏区红军改编后,其节奏铿锵、气势高昂,唱出了全军将士拼死疆场之决心,勇对强敌之气概。 1934年当红军面临敌人“第五次围剿”时,少共国际师首战告捷,全师上下高唱《上前线》。当年这支队伍共计一万余人,平均年龄18岁,首任师长陈光,政委肖华。 1960年由长影拍摄的故事片《冬梅》,作为影片插曲的《上前线》原有三段歌词,由张棣昌编曲。令人遗憾的是而今播放的《冬梅》影片,却看(听)不到插曲片段。<br> 类似情况在当年拍摄的《苦菜花》中也出现过,现今播放的该影片修复版,将原《八路军军歌》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替代,与片中画面风格十分不搭。 影片《冬梅》由张棣昌作曲,他是中国著名电影音乐家,曾作有《共产儿童团团歌》、《缅桂花开十里香》、《人说山西好风光》、《樱桃好吃树难栽》等电影插曲。 《上前线歌》经肖华修改后,将歌词改作两段,突出了要“保卫祖国、保卫和平”,使其更有感召力、号召力,适应于在部队传唱。 当年《上前线歌》被解放军军乐团改编为军乐《上前线》,这首乐曲前半部分营造出敌重兵压境,军情紧迫的音乐氛围。后半部分以主旋律彰显出红军不畏牺牲、果敢杀敌的坚强意志。 1964年《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第三场万水千山中的《会师歌》,套用的也是《上前线》的旋律。由于是舞台艺术缘故,《会师歌》的影响力远不及当年的《上前线歌》。 军歌是军魂所系、军威所在,它凝结着我军光荣传统,激发着战士“两不怕”的革命精神,表现出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豪迈气慨。 军旗飘扬,军歌嘹亮,军号频吹,军威雄壮。<br><br> 作于2024年7月6日<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谢谢观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