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道薄世宁教授是通过《得到》,他是得到APP课程《医学通识50讲》的主理人。薄教授是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在北医三院ICU工作20多年。这本书就是他从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甄选的19个真实案例整理而成的,同时也是作者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患者、患者家属和医务工作者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发生在真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有的让我唏嘘,有的令人反思,有的让我落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薄大夫引导我们思考“怎么看病”,很多问题都具有很现实的实际意义。比如:如何把情感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如何快速建立医患信任?当病人无力回天时,如何实现关怀而非抛弃?当亲人即将离去时,如何帮他不遗憾、不恐惧的离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案例剖析也引发我们的思考。有些问题也许没有正确答案,但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比如,对因为经济窘迫而无奈放弃治疗,我们应该怎么做?在危难时我们该把自己托付给谁?什么形式的生命教育更有利于年轻人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的观点我很认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怎么做才可以更好的应对危机,更好的活着?第一:找一个可以信任的人。第二:在命悬一线时绝大多数当事人会进入“理性休克期”。为了让我信任的人做对的事,要在能够清晰表达时,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他。同时在决策时,我和我信任的人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共同决策。第二:爱要有科学和理性的加持,才不会盲目。同时纯粹的理性是傲慢,要给科学赋予爱的温度。 没有爱的理性是冷漠,没有理性的爱是滥情。第三永不抛弃。不抛弃希望!在没有救治的希望时,不抛弃关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书中还写道。医学能治愈所有疾病吗?不能。那医学能为我们做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是安慰。”现实生活中,安慰这两个字的含义远比字面上的深刻。对患者而言,一个人来过,为这个世界、这个家、还有身边他深爱过的人,爱过、努力过、奋斗过,在他生病时、不忍离去时,所有人不放手。这是对他生而为人的安慰。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次“不可治愈”,在不可治愈时的不放手,是人类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安慰。这种安慰让将死之人可以安详的死,让活着的人可以更坦然地活。对患者家属,只有坚持过,不放手,内心的愧疚和对于患者的不舍才会平复,未来才可以更坚定的活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患者病情再无逆转可能时要不要继续进行积极抢救?除了医学的标准,决策时人们还会受到道德和灵魂的拷问。无论家属作出什么样的决定,都无绝对的对和错。但无论如何,把个人感情视为绝对至上,把放弃治疗视为丑恶背叛,或者以“不让患者再痛苦”为借口,而轻率的放弃本是有希望的救治,都是不提倡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于临终关怀作者说,对人类而言,没有什么比认知生命、改善生命、延长生命更有实际意义,而死亡同样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要更好的学习和理解临终关怀。临终关怀不是治疗降级,也不是无奈之举。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终点何时到来,但可以更坚定、更舒适的走向终点。临终关怀不是放弃治疗,是不再进行有激进的增加患者痛苦的治疗,但要为患者提供包括镇痛、舒缓治疗、心灵安慰、陪伴等诸多的治疗措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于什么是最好的告别,作者说不遗憾,不执着,不痛苦,不纠结,不恐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活一世,沧桑一生。健康时珍爱他,疾病时抓紧他,离别时宽慰他,分别后铭记他,这是人类对生命最高的礼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