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3日,《青峰之恋》终于问世了。接到书,我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为我出书鼎力相助的董振堂先生。董先生立刻骑电动车赶了过来,急切中走错了小区,接到我的电话,他又很快地赶了过来。抚摸着书的封面,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真的是眼角眉梢都是笑。</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如此激动,因为从2000年青峰人第5次聚会,组委会提出让大家写文,要印刷成书留作纪念,到今天出版,我们已经期盼了24年之久。董先生也为我高兴,也为他的付出取得圆满高兴。</p> <p class="ql-block">董振堂先生</p> <p class="ql-block"> 书出版了,发书到战友的手中成了大问题。书虽然是我出版的,但是我居住的隆化县只有我一人,围场县有几人,大部分同学居住在承德市里。离开青峰时,我们都是小青年,如今已经是七旬开外到八旬的耄耋老人。几十年过去,难免工作结婚去了外地。有的年老看管孙辈或去儿女跟前养老,也不知去了何地。这些都需要一一了解,方能把书送到手上。</p><p class="ql-block"> 送书成了一件大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事怎么办?我想到了办法。第一,我把自己知道远方地址的同学的书,如深圳程菊兰、吉林四平市的许爱君、北京沙河的司桂琮、兴隆县的马庆民的先寄过去。第二等待快要来我家相聚的居住在承德市里的知青姐妹袁淑英、高柏霞、高小婉。</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几个知青姐妹,每年要小聚几次,最近就要来我家了。我把印回的书用报纸盖好,准备给她们一个惊喜。</p> <p class="ql-block">高柏霞 中袁淑英 右高小婉</p> <p class="ql-block"> 果然,来到后,她们看到了墙角报纸盖着的书堆,柏霞说:“你那堆放的是什么?好像书?”我“嗯”了一声,没往下接茬。吃过午饭坐到沙发上闲谈时,我把书的事说了,并且打开包装,抽出几本儿拿到茶几上。顿时大家兴高采烈。翻着书,她们问我这书哪里来的?怎么印的?谁帮你印的?这插图、照片怎么找的?大家都是异常激动。</p><p class="ql-block"> 我一一对她们几个说明,并且说:“送书,就靠你们几个帮忙了。”“没问题,包在我们几个身上!”她们异口同声回答。</p> <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一一统计了各地的同学数量,围场县城有10人,决定先送去。我的大儿子东伟工作很忙,但他决定抽时间拉我们去围场送书。把我们送到县城,他马不停蹄地赶回,下午又给我们约了返程车。</p><p class="ql-block"> 在围场我们收到贾玉芝,席淑兰等同学的热情招待。青春时期的同甘共苦,让我们有说不完的话。</p> <p class="ql-block"> 左起牛文杰 席淑兰 袁淑英 贾玉芝 董天民</p> <p class="ql-block"> 从围场回来,我们接着商议。袁淑英虽然年龄70多岁,还在市人寿保险公司上班,她说,书可以放在她单位,再打电话联系同学去取。滦河钢厂的书,由柏霞小婉送到钢厂退休的赵明虎手,再由赵明虎联系个人。赵明虎在青峰下乡时,落下腰间盘突出症,已经拄拐杖。他是5次聚会的发起人和主要组织者。身体即使这样,钢厂的十几份书,他一一通知个人去拿,有行动不便的,他就拄着拐杖送到楼下。</p><p class="ql-block"> 市里行动不便的同学如张鲁宁 张锦明,柏霞和小婉就把书送到家中。有的同学乘公交来取书,行动不便的小婉就把战友送到公交车上,有的她们就陪着送到家。</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赵明虎明</p> <p class="ql-block"> 往市里送书是我的大孙女和她的未婚夫。100多里地不算远,对于两个年轻人来说当做一次短途旅行,他们高兴地把书送到,还给搬到楼上。</p><p class="ql-block"> 送书最忙的是袁淑英了。她要上班工作,还要打电话给知青战友。人来了还要说会儿话,但是她太有耐心、责任心,除了热心接待战友,还要把发的书签上字,再把领书人的名字登记上。有的时候还要自己出钱买上点小礼物。我孙女他们送书时,她要留吃饭,孙女说要去办别的事,袁淑英就非得买些小点心、饮料给两个年轻人。青峰第二任负责人徐德利86岁了,他是让孙女开车带他去领书的,袁淑英一见老领导来了,马上沏茶,安排徐书记坐好,去给徐书记买了礼物。</p> <p class="ql-block"> 袁淑英为什么这么热心待人,这跟她的人品有关,也跟她的经历有关。她跟我说起在青峰下乡时回家的一次经历。那一次和几个战友一起回承德,因为没赶上班车,几个人走了近百八十里的路,又渴又饿,他们的腿已经累得像木棍一样。 上世纪60年代末,承德到围场只有一趟班车,路上也没有多少货车。几个人饿得东倒西歪,无奈袁淑英去路边的农家求助。这家里有个大娘,不但给他们送来水,还送来了自己的午饭------玉米饼子。看见几个孩子累成这样,大娘为他们截住一辆拉砖车,几个人被拉到张三营车站。虽然已经没有班车了,但是张三营车站的站长,知道这几个人是知青,就安排他们住下,还给他们打来了洗脚水,安排他们吃晚饭,第二天又把他们送上班车。几个人没有钱感谢,就买了一张红纸,写了感谢信。</p><p class="ql-block"> 这两件事袁淑英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激动不已。她说:“我无法再见到大娘和那个站长,但是我要把他们的爱心传递下去。”她今年已经76岁了,可是还在资助两个残疾人。除此而外,她还把单位废品打包卖到废品站,用于资助贫困老人。她说:“人应该知恩图报。”</p><p class="ql-block"> 这样人品的人做什么工作都会尽善尽美。</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们顾虑的,也是最开心的是给战友李达送书。 《青峰之恋》书稿就是李达编辑的,他耗费了多少精力,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从编委会接过文章,自己编排、又自己绘图、找照片,到成型一定是非常辛苦,时间也一定是很长的。但是书成型后,他不幸患了重病,不能自理,甚至不能表达言语感情。人看了很难受。大家怕他看到书受不了刺激,就把送书分两步进行。第1步把书印出来的消息告诉李达的妻子,由她转述,让李达有个心理准备。然后过几天再去送书。虽然消息传递过去了,但是李达见到战友和书还是激动不已。他多日不言语,当日却叫出了袁淑英的名字。摸着书,他流下了眼泪。他在激动:多日的辛苦,终于梦想成真。</p> <p class="ql-block">李达的书稿</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候的李达</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李达</p> <p class="ql-block"> 我为青峰人终于留下了记录青春脚步的文字而高兴!向帮助我印书的董振堂先生致敬!为送书的人,包括我的家人、我的知青战友而骄傲!</p><p class="ql-block"> 因为他们都有一颗善良关心他人的美丽心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