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昵称/陂塘仙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 73738608</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陂塘仙子、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乐/北国之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游学圈”第五次在“上海鲁迅公园”举行了线下活动,并为了使这次活动取得更为圆满成功,特举行了《跟着鲁迅去游学》征文活动。这开启了我尘封已久的对鲁迅先生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正当春暖花开,百花斗艳的五彩缤纷的季节,我受日本赖野笙教授的邀请作为交流学者去日本山形大学交流、研修。在那里我结识了住在仙台市的小关英子老师(台湾人),她长我3岁,要我叫她英子姐姐。她的丈夫小关教授在日本仙台东北大学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英子姐姐特别亲切友好,是我在山形大学的顾问和翻译。她代表她的丈夫小关教授热情地邀请我去仙台参观东北大学并到他家做客。我高兴极了。到仙台东北大学,鲁迅的母校,去看看,是我去日本的梦想。有机会圆梦是我去日本的最大愿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英子姐姐驾车,在赖野教授的陪同下我们出发去仙台。 山形县离仙台市只有80多公里,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开了一个多小时,当我们到达东北大学片平校区(原仙台医专旧址)的时候,小关教授已经等在那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关教授脸上的棱角、肤色、个子、身材,乍看我以为也是台湾人呢,从他那一口蹩脚的汉语和客套的举止,才知道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日本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东北大学,小关教授自然就是我们的向导了。我们跟随他走进校园。在几棵大红松下面,鲁迅先生的纪念雕像映入眼帘。雕像为石质座的铜质半身像。棱角分明严肃而不失帅气的脸颊、直挺而坚硬的头发、浓密的八字胡、深邃而又略带倔强的眼神都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雕像石座的正面写着“鲁迅先生像”五个醒目的大字。雕像背面是用日语写的文字介绍:"中国文豪鲁迅,于 1904年到 1906年留学于此,但因念拯救民族之魂更为迫切,故弃医从文。今作此雕像,纪念这一转机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雕像,我们来到作为文物保留下来的一间始建于1904年鲁迅听过课的阶梯教室。这间教室,原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六号教室,后来成为大学本部的一部分。窗户呈长方形,内部设有讲台,桌椅呈阶梯状排列。教室非常宽敞,四壁都是木质,通体白色。教室里面,讲台上有块可以上下推拉的黑板,讲桌左侧还有一个洗手池,和讲台正对的前后共有十排座位分作三列,鲁迅经常是坐在第二、三排的中间。小关教授要我坐上去,体验一下鲁迅先生留学生活。墙上挂着一幅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时的放大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是在这里,让鲁迅对中华民族的命运、人性的幽微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在一次课堂上,老师放了一张幻灯片,那时正是日俄战争之火燃烧着中国的土地,他们在中国抓劳工。当鲁迅看到鬼子毒打中国劳工,周围的人麻木、冷漠地看着,没有任何反应,甚至有的中国人还在嘲笑时,幻灯片画面如一道利剑,划开了他内心深处的懵懂,使他深刻意识到,精神的麻木比身体的病痛更为致命。学医或许能拯救肉体,可唯有文学才能唤醒灵魂,唤起国人沉睡的民族意识。于是,在仙台医专的教室里,一颗文学巨匠的种子悄然破土,开始了向着文学苍穹生长的伟大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着小关教授又带我们到了位于仙台中心的东北大学史料馆,参观了一间展示鲁迅在仙台留学期间生活和学习的展室。展室内陈列了大量与鲁迅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室内的展柜和展示版陈列着鲁迅的生平和他在该校有关史料,其中有周树人名字的花名册、他入学时的照片、入学志愿书、一年级的学生成绩表等。展板介绍: "1904年(明治 37年)一位中国留学生心怀学医的志向,来到东北大学的前身'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的名字叫周树人,就是之后创作了《狂人日记》《阿Q》等作品,为中国文学带来新鲜气息,作为中国代表思想家活跃于中国文坛的'鲁迅'。"根据鲁迅小说《呐喊》自序所述,医科学生周树人踏上文学道路是因为他在仙台医专二年级时,在课堂上看到有关日俄战争幻灯片中国民的样子……"那是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心事浩茫连广宇",认识到学医救国不如从文救国,迈出了人生道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也是人生重大转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的仙台岁月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从《呐喊》到《朝花夕拾》,字里行间都潜藏着仙台的影子、仙台人的音容。那些曾经的孤独、挣扎、觉醒,化作笔下鲜活的人物与深沉的情感,如涓涓细流,汇入中国现代文学的浩瀚江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他以笔为刃,剖析社会万象,而这把“刃”的锻造,离不开仙台岁月的淬火。从此,他以锐利的笔锋揭露黑暗,唤起民众,发表了一篇篇一部部旷世之作,成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文化战线的民族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史料馆,我们参观了鲁迅在仙台的故居。故居位于仙台市一条并不引人注目的小马路边,这里是无车马之喧嚣的一栋日式木结构旧宅,位于七北川和广濑川之间,有时能听到惊涛拍岸的声音和看见盘旋鸣叫的海鸥。由于年代久远,这间小楼已呈黑色,在低矮的门前,立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鲁迅故居迹"几个大字,右侧立着鲁迅故居碑,上面写着:“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年轻时在仙台学习最初居住在这里。”由于房门紧闭,我们没能进去看看。故居门口栽了一棵枫树,由于是春天,碧绿浓密的枫叶随风摇曳,似乎在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我想起鲁迅先生写给《鲁迅选集》的译者增田涉的一首送别的诗:"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可惜,我去的不是时候,没能看见鲁迅笔下的“如丹照嫩寒”的红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仙台市博物馆的院子里矗立着鲁迅纪念碑,纪念碑1960年12月建成,碑的上部刻有鲁迅像,下方是郭沫若先生的题字“鲁迅”。1961年4月,鲁迅夫人许广平专程到日本参加了鲁迅之碑揭幕式,并在碑前栽种一棵松树,为此,又在松树旁边建立一座许广平女士揭幕纪念碑。该纪念碑不仅是鲁迅留学经历的见证,也是中日两国友好历史的象征。建成后,中日民间对鲁迅的纪念活动逐渐增多,反战和平的呼声也在周边蔓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是日本东北大学的第一个外国留学生,是学校的骄傲。在学术研究中传承着他的批判精神与探索勇气,在文化交流活动中不断提及这位曾在此求学的中国文豪,延续着跨越国界的情谊纽带。仙台,这座城市也因鲁迅而在中国家喻户晓。每年鲁迅诞辰仙台都要举行大小规格不一的纪念活动。每年都有众多中国游客怀着崇敬之心前来探寻鲁迅的足迹,感受他当年的心路历程。鲁迅与仙台东北大学的缘分,早已超脱了个体求学的范畴,升华为两国文化交流、精神共鸣的象征,宛如一盏明灯,照亮着后人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之路上坚定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踏出的文学之路,源自百年前的炽热情感,在岁月的长河中永恒流淌,熠熠生辉,无数后人在这条路上不断续写着文化互鉴的新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谢谢美友光临指导!欢迎常来做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