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山土库“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

浪迹天涯

汪山土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汪山岗,距南昌45千米,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因当地赣语把大型的青砖瓦房多称为“土库”,由此得名。 汪山土库以赣派建筑与清朝宫庭建筑相结合,属砖、木结构建筑群,整座土库建筑以祖堂为中心,东西展开,南北朝向,地势前低后高, 9幢排开,7幢退后,一连25幢进,1443间房,有通风、采光天井572个,幢与幢相携、进与进相连、巷与巷相通,巷道交错、 庭堂深邃,祖堂、保仁堂、谷贻堂、光裕堂、诵芬堂、稻花香馆、醉月楼、望庐楼、接官厅等, 东西长337米,南北宽180米,占地108亩。 2006年12月18日,汪山土库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核定并公布为第五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汪山土库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 2018年1月,江西省旅游文化研究会科研实训基地在汪山土库挂牌。 汪山土库整个建筑由25幢砖木结构的青砖大瓦房组成。房子的外墙连成一体,显示出大塘程家的豪族气派。 青砖黛瓦,封火山墙,天井四水归堂,墙头黛瓦垒迭,檐口有勾头滴水,整个墙体一斗一眠,内用土胚灌斗,腰墙是眠砖,则是赣派建筑特征。 汪山土库地势前低后高,冬暖夏凉。整座土库幢与幢相携、巷与巷相通,南北朝向,所有的门窗、门台、踏阶、柱基皆为一色的红石。 花楼重门、高梁粗柱和屋檐上刻着“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球”、“蜂蝶穿花”、 “八仙过海”等图案,非常精美。 汪山土库的每一处设计都有其独到之处。比如回声巷,即是每两幢房之间都隔着一条巷子,巷子下面埋有很多瓦缸,既可以听到回声又可以防火; 还有八尺巷,每幢房之间横穿兴建八尺巷,专供主人出门时轿子、马车到住房门口接送。 汪山土库主要建筑有程氏祖堂、敦厚堂、保仁堂、谷颐堂、光浴堂、诵芬堂、稻花香馆、醉月楼、接管厅等。 程氏祖堂是汪山土库主体建筑的中心,纵深三进,每进均为“一明两暗”的平面布局。祖堂第一进设有门厅,门厅两侧各有两间厢房。 门厅与第一进大厅之间,除了门厅的仪门相隔外,还设有一道青砖墙壁筑有砖雕组合门头。第一进大厅五间九架,厅内立有两排共4根柱子抬梁穿斗式结构并用,空间宽敞。 天井周边是贯通的精致卷棚轩廊。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筑有一道间墙,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仅有一道可拆可卸的壁板相隔。后两进的天井两侧均有厢房,厅堂面宽比第一进缩小。 稻花香馆是程氏家族的私塾,汪山土库走出的7位进士、21位举人以及一百多位大小官员和社会名流都曾在稻花香馆接受过启蒙教育。 稻花香馆厅堂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孔子塑像,两旁则挂满了“学规”和理学名言,馆内除了教室,还设有住房、伙房、餐厅等。 汪山土库紧临鄱阳湖,湖区百姓把大型的青砖瓦房称为“土库”,由于地处汪山岗,故名“汪山土库”。 这个家族姓程,大塘坪的老辈人都习惯将汪山土库叫做程家大屋。 汪山土库文化底蕴深厚,在至民国的100余年间,共出进士4名,举人11名,大小官员、名流100余名,成就了“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的辉煌。 特别是在清朝,仅嘉庆五年至宣统二年100多年间,这里出了举人21名、进士7名,遍布清朝各部各省官员100余名, 受封为“总督”、“尚书”、“一品夫人”有十几位,成就了当时大塘“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的程氏家族辉煌, 清中期湖广总督程裔采、江苏巡抚程焕采、安徽浙江巡抚程懋采三兄弟即谓之“一门三督抚”, 汪山土库程氏后裔遍国内各大城市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日本、台湾和香港等世界各地。 汪山土库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历时半个世纪,同治年间(1851年前后)建成主体。 是清道光初年兴建起来的官僚豪门府第。 汪山土库以赣派建筑与清朝宫庭建筑相结合,建筑规模浩大、气势伟绝,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在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此书下一联馈赠:湖山意气归词苑,兄弟文章人选楼。 汪山土库始建于清道光元年,清同治年间落成,前后耗时48年。其占地面积108亩,内有房屋25幢,房间1443间,天井572个,宏大壮观,富有特色。 汪山土库古建筑由史称“一门三督抚”的清中期湖广总督程鹬采、江苏巡抚程焕采和安徽、浙江巡抚程懋兄弟所建。程氏三兄弟,皆官至一二品,仕途的一帆风顺促成了这几位士大夫在家乡兴建土库的想法。 于是,一座东西长337米、南北宽180米、占地108亩的汪山土库屹立于大塘。 汪山土库属砖、木结构建筑群,因其坐落于大塘“汪山”,在鄱阳湖地区常把规模大的青砖斗式瓦房称为“土库”,由此而得其名,亦有庄院之意。 汪山土库以祖堂为中心,东西展开,南北朝向,地势前低后高, 9幢排开,7幢退后,一连25幢进,1443间房,有通风、采光天井572个,幢与幢相携、进与进相连、巷与巷相通, 巷道交错、庭堂深邃,祖堂、保仁堂、谷贻堂、光裕堂、诵芬堂、稻花香馆、醉月楼、望庐楼、接官厅等[1],不胜其数,四周青砖围墙4米多高,东西长337米,南北宽180米,占地108亩。建造汪山土库历时70多年。 土库建筑结构奇特、工艺精湛、布局科学,其雕梁画栋、花楼重门、高梁粗柱令人眼花缭乱,它糅合赣派建筑、皇家宫廷建筑、苏州园林和南北民居之精粹, 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汪山土库建筑风格,让人身临其境,感觉土库高雅幽静、庄重肃穆、森严气派、琼宇辉煌。 汪山土库整个建筑由25幢砖木结构的青砖大瓦房组成。房子的外墙连成一体,具有防御型建筑的特点。 砖黛瓦,封火山墙,天井四水归堂,墙头黛瓦垒迭,檐口有勾头滴水,整个墙体一斗一眠,内用土胚灌斗,腰墙是眠砖,呈现赣派建筑特征。 外墙无粉刷,墙头下粉门色线角,这是有别于徽派建筑而采用的当地建筑工艺。其中稻花香馆,望庐楼等则按苏州园林风格建造。 土库地势前低后高,冬暖夏凉。整座土库幢与幢相携、巷与巷相通,南北朝向,所有的门窗、门台、踏阶、柱基皆为一色的红石。 花楼重门、高梁粗柱和屋檐上刻着“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球”、“蜂蝶穿花”、 “八仙过海”等图案,非常精美。 历史文化---程氏族人于汪山土库聚族而居,逾经百年,历经七、八代长盛不衰。 据有关记载,大塘汪山土库程氏家族人才辈出,特别是在清朝,仅嘉庆五年至宣统二年100多年间,那里出了举人21名、进士7名,遍布清朝各部各省官员100余名, 受封为“总督”、“尚书”、“一品夫人”有十几位,成就了当时大塘“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的程氏家族辉煌, 清中期湖广总督程裔采、江苏巡抚程焕采、安徽浙江巡抚程懋采三兄弟即谓之“一门三督抚”, 从汪山土库走出去的程氏家族繁衍到现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国内许多大中城市都有他们的身影,其中一些人至今身份、地位依然显赫。  程家大屋从东到西共分11 路,由25 组相对独立的天井式建筑组成。 中路为祖堂,共五进,为祭祖之所,同时也是家族的公共活动场所。两侧设夹道,与其他住宅分开。 祖堂后设横巷,称“八尺巷”,约合2.4 米。隔巷有一座两进带后天井的宅院,为族人居处。 东一路是程矞采房所有,为大房,建筑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复杂。南面为一座四进三路大宅,中路为主宅,五间四进。 东路设跨院,为佣人房及厨房等辅助用房,较简易。 西路为三开间四进,规模逊于主宅,其他标准则基本相同。 其后设八尺巷,隔巷又是一座五开间四进大宅,东西均设跨院,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各两进。 东二路、三路、四路为二房、六房、十房,形制类似东一路,均为五开间五进带东跨院的大宅,各路间均设夹道分隔。 在此三路八尺巷后面还有望庐楼、退思堂、稻花香馆和大房仓等家族公有的大型建筑物。  祖堂的西面是西一路为四房,西二路为三房,西三路为八房, 西四路为七房,结构和规模亦与东一路相似。 西五路、西六路在八尺巷后,功能均与住宅有别。西五路称“四箴家塾”,为家族子弟读书处。 西六路为“接官厅”,前有大庭院,后为一座两进天井式建筑,是接待重要宾客的场所。  程家大屋是江西境内现存最大的官宦家族宅院,2006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程家大屋以穿斗式结构为主,仅各路大厅设抬梁式屋架。外部墙体均为青砖墙,红石打基础,眠砌勒脚,窗台以上则全为一眠一斗的空斗墙。 外部围墙高大结实,具有防盗功能。内部每栋房子之间皆设有封火墙,具有防火功能。 程家大屋是赣中典型的大官宦建筑。程家大屋建在滨湖的高地上,冬暖夏凉,通风纳阳效果良好。 宅院内凡是住宅均设楼房,季节干燥时睡在楼下,季节潮湿时睡在楼上,有效地避免了湿气对身体的侵害。 凡是地面皆铺石板或砖块,卧室隔空铺设地板,雨水能通过阴沟排出,使厅堂有效地保持整洁,使卧室保持干爽。 在这里生活的程氏家族发展正常,没有稀奇古怪的疾病干扰,远比其他地方程姓人口繁衍得快。 当地民间流传程氏占有极好的风水宝地,所以才造就了其家族繁盛。 其实程氏家族繁盛的主要原因不是风水,其建筑地势良好,结构合理才是家族繁盛的原因之一。  程家大屋,建筑规模虽大,但实际用料普通,工艺平常,装修朴实,整个建筑具有文臣风格而非暴发户气息。 屋主人把主要精力用在重教崇文上,形成了良好的耕读家风,影响数代子孙。  100 多年以来,汪山程氏家族兴盛不断。程矞采的父亲程楷重金聘请大塘名师程聘野为家塾先生。 程聘野学问远近闻名,以教书为业,人品甚佳,因为人耿直,常常得罪富户,有怀才不遇之慨。 程楷经常接济,帮助他渡过难关。一遇机会,便正式聘请他来教育其子。 程楷的诚心让程聘野感动,于是认真调教矞采等兄弟。自清嘉庆十九年开始,程矞采中进士,接着程焕采、程楙采等三人又中进士。 自清嘉庆至民国的100 多年的时间里,程氏家族共有进士4 名、举人11 名、社会名流100 多人。 汪山程氏百年兴盛与家族重教崇文密不可分。程天放是矞采曾孙,曾任浙江大学校长、驻德大使、四川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 他自小在程家大屋受到严格的管教,致力于实现读书做官的理想。 据传他学习刻苦,家里人怕他在省城读书受寒,派佣人送被子给他,里面夹放了一块熟腊肉,他从未打开用过,数月后被子带回家时里面都发臭了,可见他一门心思在书本上。 程懋筠是程焕采五世孙,民国时期著名音乐家,《中华民国国歌》的作曲者,也是在严格的家教下成长起来的文化名人。  汪山程氏一边督促后辈勤奋读书,一边教导家族成员严守道德。这也是汪山程氏家族保持长盛不衰的一条秘诀。 程焕采自官场归隐后,生活恬淡俭约,却热心公益事业。创建了宾兴会,协助其父辈在大塘程族置义田,办义学,兴修水利,救济灾民。 “义田”取得的收入,除帮助族中子弟读书外,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扶持族中的鳏寡孤独及残疾者。 汪山程氏之所以百年不衰,首先源于他们的耕读家风,其次得益于重文崇教的家训,再次得益于程家大屋合理地势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