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远去的两个古县

王务明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山西曾辖有的蔚县、涞源县,在行政区划的变迁中,逐渐划入河北的怀抱。这一变动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这段尘封的历史,解开山西省这2个古县为何被划入河北管理的谜团。</p><p class="ql-block"> 先来了解一下河北省的基本情况。河北省,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是经济、人口、粮食的大省。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河北省的人口总数达到了7400多万,位居全国第六,仅次于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五省。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河北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21年,河北省的GDP总量超过了4万亿元,经济实力不容小觑。河北省北部地形复杂,多为山地和丘陵,而中部、南部则以平原为主,辽阔的华北大平原大部分位于河北省境内。这里粮食产量高、品种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供应基地。河北自古以来就有尚武之风,在古代历史上,这里是中原王朝募兵的主要地区。河北省下辖11个地级市,分别是石家庄市、保定市、沧州市、邢台市、廊坊市等。</p> <p class="ql-block"> 追溯历史,河北省在战国时期主要为赵国和燕国的控制区,因此有“燕赵大地”之称,自古便有“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的美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北方地区,是中原王朝的重心所在。古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之间,长期处于拉锯状态。中原王朝强盛时,会北伐打击游牧政权;一旦衰败或陷入内部纷争,北方游牧政权便会卷土重来。此时,中原王朝会依托燕山山脉等复杂地形,构建防御体系,以抵御游牧骑兵的南下。而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作为幽云十六州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秦汉至明朝,一直是中原王朝重点经营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 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幽云十六州,从秦汉到明朝,一直是中原王朝重点经营的区域。大同市,曾被称为云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山西的第一道防线,位列我国七大兵家必争之地之一。唐宋时期,我国实行州县两级区划制度。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后,疆域空前庞大,原有的州县两级区划已不适应新的统治需求。于是,元朝在金国行尚书台制度的基础上,推出了行省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如江浙行省、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等。鉴于山西、河北等地的战略重要性,这些地区被划入了中书行省管理。</p> <p class="ql-block"> 元朝划分行省时,主要依据河流、湖泊、山地等自然地理特征。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并进一步完善。明朝拥有南北两个都城,以及特殊的中都凤阳。明朝设立了北直隶、南直隶和13个省,北直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南直隶则涵盖安徽、江苏等大片地区。为了抵御北方游牧骑兵,明朝从东北到西北设立了九边重镇,其中包括山西镇、大同镇、宣府镇等地。宣府镇,即现在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当年是九边之一。明朝历史文献中对宣府的评价极高,称其“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是边陲重地。直到现代历史上,张家口仍然驻扎着大量精锐野战部队,尤其是在60年代到80年代。</p> <p class="ql-block"> 在明朝设立九边重镇的同时,地方区划也有所调整。设立大同镇的同时,明朝还设立了大同府。明朝统治时期,大同府下辖7个县,分别是大同县、怀仁县、广灵县、广昌县、灵丘县、山阴县、马邑县,这7个县隶属于蔚州、朔州、应州、浑源州4个散州。明朝后期,为了抵御蒙古各部骑兵南下,专门设立了宣大总督,节制宣府、大同的各地驻军。明朝对宣府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体现在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上。宣府山川交错,地势险要且狭窄,分屯建将倍于他镇,因此气势完固,号称易守。然而,宣府距离京师不过四百里,是锁钥之地,其要害之处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 17世纪中期,清朝逐步确立统治后,对北方蒙古各部采取了满蒙联姻的策略,使蒙古各部不再成为威胁。清朝前期,并未改变直隶省、山西省等省份的区划格局,基本沿用了明朝的区划轮廓。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蔚州更名为蔚县,从山西大同府划归直隶省宣化府管理。这一变动,标志着蔚县正式脱离山西的管辖,成为直隶省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雍正十一年(1733年),山西省大同府下辖的广昌县划归直隶省易州管理(直隶州)。清朝灭亡后,我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1914年,鉴于直隶省广昌县与江西省广昌县重名,直隶省广昌县以“涞水发源地”为寓意,更名为涞源县。至此,这两个古县彻底告别了山西,成为河北的一部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