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的福气之大,它拥有世界上最英俊的男人和最靓丽的女人。男人是大卫,女人叫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的诞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件作品根据波利齐安诺的长诗《吉奥斯特纳》而作,描述罗马神话中女神维纳斯从海中诞生的情景:她赤裸著身子踩在一个贝壳之上,右边春之女神正在为她披上华服而左边的风神送来暖风阵风,吹起她的发丝。《维纳斯的诞生》目前收藏在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中。</p><p class="ql-block">此图:为美第奇家族而作于1487年。</p> <p class="ql-block">而《大卫》呢?他是一尊云石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为5.5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达6吨,</span>是在一块被人雕坏过,再没有艺术家敢于动手,且闲置了近半个世纪的巨大大理石上雕刻而成的。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杰洛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p><p class="ql-block">此图:作者所摄《大卫》,米氏原作,佛罗伦萨美术学院</p> <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具体体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中世纪的黑暗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杰洛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是一尊雕像,而且象征着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的表达。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天花板,《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绽放着不尽的光辉。</p><p class="ql-block">图解:《大卫》雕像原作曾经在这里摆放了300年,于1873年移入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专门为它修建的展厅,直至今日。目前,站在领主广场上的《大卫》雕像是当时更换的复制品,作者摄于现场。</p> <p class="ql-block">著名学者傅雷先生在《谈美术》中对米开朗杰洛的评价值得我们回味,他说,“裸体,在西方艺术上——尤其在古典艺术上——是代表宇宙间最理想的美。它的肌肉,它的动作,它的坚强与伟大,它的外形下面蕴藏着的心灵的力强与伟大,予人以世界上最完美的象征。希腊艺术的精神是如此,因为希腊的宇宙观是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观;文艺复兴最高峰的精神是如此,因为自但丁至米开朗杰洛,整个的时代思潮往回复(归)古代人生观、自我发现(和)人的自觉的路上去。米氏以前的艺术家,只是努力表白宗教的神秘与虔敬;在思想上,那时的艺术还没有完全摆脱出世精神的束缚;(而)到了米开朗杰洛,才使宗教题材变成人的热情的激发。在这一点上,米开朗杰洛把整个的时代思潮具体地表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此图:作者所摄《大卫》,米氏原作的青铜复制品,米开朗杰洛广场</p> <p class="ql-block">米氏的一系列雕塑与绘画作品正是这样,尤其是他对男人体的塑造更是“代表宇宙间最理想的美”和“它的坚强与伟大”,而“予人以世界上最完美的象征”(傅雷先生语)。</p><p class="ql-block">来到佛罗伦萨,首先要看的就是这位美男子。</p> 大卫王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可以看到《大卫》的原作,在领主广场的市政中心可以看到更换成复制品的《大卫》,我们还可以在居高临下的米氏广场上看到青铜复制品的《大卫》。</p> <p class="ql-block">大卫是《圣经》旧约中的人物,他是伯利恒人耶西的第八个儿子。容貌俊美的大卫懂音律、善弹琴,他英勇善战,击败了巨人戈利亚,是古代以色列统一王国后的首任国王,任以色列国王达40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大卫是佛罗伦萨的象征,也是城市的“第一公民”。尤其是,米开朗杰洛的《大卫》雕像选择决战前的瞬间,以全裸体站立姿式,其重心落在一只脚上,表现出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胸有成竹,具有决战决胜的精神,他的身体呈正面而头部转侧,怒目直视前方,其身体的放松和精神的专注形成强烈对比,裸体更使他具有超越一切的广泛的社会意义。《大卫》是强调力感的男性美典范,折射出佛罗伦萨人乐见的精神,因为他们从大卫的形象中,看到了佛罗伦萨人自己的无畏精神。佛罗伦萨一直遭受外邦觊觎,当年,这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以百花之城著称的城邦并不太平,所以佛罗伦萨人需要《大卫》的勇士形象鼓舞斗志。</p> <p class="ql-block">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大卫》已不再仅仅是一尊艺术品,而是佛罗伦萨理想精神的化身。他或者高傲地站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或者坚强地把守着市政厅的大门口,再或者志得意满地站立在高坡上俯视着整个的佛罗伦萨,佛城中央的几处大卫雕象,令到佛罗伦萨在全城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他,从而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保卫家园。</p> 四尊大卫像比较 <p class="ql-block">米氏不是第一个雕塑大卫的艺术家,在他之前和之后,大卫这一英雄题材曾为历代大师所用。唐纳泰罗 Donatello(1386—1466)于1440年创作的大卫铜像,是他最著名的雕塑,美术馆的镇馆之宝。这是自古罗马后一千多年以来第一尊裸体雕像,而且牧童的帽子和靴子具有当时的服饰风格,人体姿态比较女性化,整体风格既不希腊罗马,也不中世纪宗教庄重,反而略显世俗甚至性感,这在当时“严重”惊世骇俗。这此后以神话传说人物为主题的裸体像,被广泛接受。</p> <p class="ql-block">维罗西奥Verrocchio (1437-1488) 1475年创作的大卫像,姿势与唐纳泰罗的作品相似,但服饰换成战士胸甲,更多一点少男的帅气。据说他采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少时的达芬奇作为模特</span>形像。因为当时人体解剖结构尚不被人了解,所以无论唐氏还是维氏这两尊铜像的人体都不够完善,也没能表现出男性的肌肉组织形状。不过,表现大卫杀死戈利亚并割下首级后的放松状态,与大卫脚下戈利亚的首级倒是与圣经故事相呼应,大卫是胜利者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而贝尼尼Bernini(1598年-1680)1624年创作的大卫像,真人般大小立在地上,像普通战士处在战斗中的一个瞬间:他正奋力扭转身体,右手抓着抛石器准备扔出去,面部表情异常紧张激动,双眉紧锁、双眼坚毅、牙关紧咬,身姿处于动态临界点,仿佛一触即发。贝尼尼的大卫像,把一个戏剧性的关键时刻,凝固在石头上,他的作品改变了此后雕塑艺术的风气。</p> <p class="ql-block">与他们的作品比较,米开朗杰洛塑造的大卫是个成熟的年轻人,依靠他那颗勇敢的心和他那双强有力的手,面对戈利亚那样身穿一千磅胸甲的巨人毫无畏惧,貌似赤手空拳就能打死闯入羊群的狮子和熊。米氏精心刻画了大卫临战前的一刹那:头部略微转向左方,双目凝视着敌人,左手握有投石器,右手则自然下垂,略握拳头,外表平静,使得塑像更具有内在的紧张和运动感,显示出大卫面对强敌的沉着、勇敢和敢打必胜的信念。米氏心目中的大卫,是个充满青春活力的英勇斗士,是勇气和正义的化身,同时,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的标志,标志着人类觉醒。</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杰洛塑造大卫有他本身的优势,他是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男子汉艺术家,他的爱和恨体现充分,他既有阳刚的一面,也有多情的一面,在多数喜欢以女人体表现优美的艺术家群体中,他是与众不同的喜欢表现阳刚和壮美的个性艺术家。</p> 米氏其人 <p class="ql-block">米氏成了星star, 不仅是明星,而且是真正的挂在天上的星辰,即小行星3001,叫做米开朗杰洛星,并有水星上位于45.0°S,109.1°W的陨石坑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示尊敬和纪念。</p><p class="ql-block">此图:米氏的朋友,意大利画家丹尼尔-沃尔泰拉 Daniele da Volterra 创作的米开朗基洛的肖像,现存于美国纽约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当米开朗基洛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把他送到佛罗伦萨人文主义者乌尔比诺Urbino那里学习语法。 但是,小米对上学没有兴趣,却更喜欢临摹教堂的绘画以及和画家们呆在一起。 十三岁时,小米成为了画家基尔兰达约的学徒。 年仅十四岁时,小米的父亲说服了基尔兰达约,让小米可以按照画家的标准向基尔兰达约领取工资,这在那时极不寻常。 1489年,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洛伦佐-德-美第奇要基尔兰达约把他最好的两个学生送来,基尔兰达约选择了小米和格拉纳奇Granacci (1469-1543)。 1490至1492年间,小米加入了美第奇家族设立的人文学院,学院倡导新柏拉图主义。小米在乔万尼Giovanni (1420-1491) 指导下学习雕塑。</p> <p class="ql-block">洛伦佐是著名的艺术保护人,在他的花园里,收藏有许多最新发掘出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品,伯尔托里多的教学就是对着古物给学生们讲解历史故事和雕塑艺术。小米这个绝顶聪明而又内心封闭的少年,在美第奇宫廷的学习对他的成长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这里,他大开眼界,饱览了无数民间难得一见的古代艺术珍品。他临摹、复制了古代雕塑家的许多精品,掌握了高深的雕塑技巧;在这里,他创作了自己的处女作、浮雕模型《森陶尔斯战役》,那半人半马的希腊裸体;在这里,他结识了一大批当代思想文化界的精英,如哲学家米兰多拉 Mirandola (1463-1494),诗人波利奇阿诺 Poliziano (1454-1494),神秘主义学者菲奇诺 Ficino (1433-1494) 等,他们的言谈和争论,给了少年小米最早的思想启蒙。</p> <p class="ql-block">1492年4月8日,洛伦佐离世,米开朗杰洛的生活由此被改变,他离开了美第奇宫廷的保护,回到父亲的居所。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雕刻了一件木制的十字苦像(1493),作为给佛罗伦萨圣神教堂院长的礼物。这座教堂允许米开朗杰洛利用教堂医院的尸体进行解剖学研究。 1493年至1494年间,米氏购买了一大块大理石,将它雕成了比真人略大的赫丘利像。雕像后来被送至法国,并在18世纪时遗失。 1494年1月20日,一场大雪过后,洛伦佐-美第奇的继承人皮耶罗二世委托米开朗杰洛用雪来雕塑,由此,米氏又回到了美第奇宮廷。</p> <p class="ql-block">不过,米氏脾气暴躁,不合群,与文艺复兴三杰中的另外两位即达芬奇和拉斐尔合不来,17岁时,在与乔万尼的另一位徒弟的争执中,发生了一言不合终身破相的事,后者打中了米氏的鼻子。此后所有米氏的画像中就都有了这一明显的面部缺陷。而当他受教皇委托,在梵蒂冈西斯廷大厅绘画《创世纪》的天花板巨画时,他经常站在脚手架上,与前来看望他的恩主吵架,直吵得天昏地暗。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p> <p class="ql-block">破相对米氏影响很大,即是外在的,又是心理的。由英俊美貌变成了塌鼻梁,米氏当时的愤懑和痛苦,我们不得而知。但他本是个天生情感丰富之人,命运对他实在过于苛刻了,一个把美视为生命的人却年纪轻轻就惨遭破相,一个内心永远被爱情的火焰灼烧的人,却不敢去触摸爱神的翅膀。人们发现在他青年时代的十四行诗中,有大量的爱情题材—有炽热的表白,有真诚的赞美,有直率得近乎露骨的宣泄,也有痛苦到绝望的失恋的悲哀。</p><p class="ql-block">图解:《最后的审判》局部</p> <p class="ql-block">其实,88岁去世的米开朗杰洛虽然终生未婚,但这不妨碍他拥有红颜知己,而当他在1535年结识了女诗人维多利亚-科隆娜,一位当时已经42岁的寡妇时,米氏才算遇到了真正懂得自己的人。艺术史家们普遍认为,正是因为与科隆娜的深切交往,才形成了米氏晚期的艺术风格。科隆娜为米氏开启了一条重回宗教的道路,使他的作品洋溢着越来越浓郁的宗教色彩——他现存于法国卢浮宫和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两张(《复活》被认为是受了科隆娜的直接影响。也正是在他与科寡妇密切交往的那些年,他完成了西斯廷正面的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这幅巨作与二十五年前所画的天顶壁画相比,更加强调了上帝的力量和尊严,被认为是米氏艺术生涯中最伟大的绘画作品。而其中浓郁的宗教信念,则标志着他的精神世界出现了新的升华。更重要的是,科隆娜教会了米开朗杰洛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世间的众多苦难与不平,以宗教的力量来平衡自己内心的狂风骤雨。显然,这对医治米氏的狂暴脾气和多疑性格,多少有些作用。</p> 米氏雕塑欣赏 <p class="ql-block">米氏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得肌肉健壮。除了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外,美第奇家族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也是构思新奇的杰作,米氏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奴隶”等。而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汀礼拜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宗儒略二世的陵墓,可以说,米氏风格影响了几乎整整三个世纪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关于摩西Moise,听听傅雷先生的介绍:他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他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他是战士、政治家、诗人、道德家、史家、希伯来人的立法者。他曾亲自和上帝洽谈,受上帝的启发,领导希伯来民族从埃及迁徙到巴勒斯坦 ……他是人类中最受神的恩宠的先知。</p><p class="ql-block">米氏把摩西表现为壮年,因为只有壮年才能成为整个民族的领袖。</p><p class="ql-block">此图: 《摩西》,大理石,1513-1516年,局部完成于1542年-1545年,雕刻置于教宗尤里乌斯二世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昼》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他好像刚刚从睡梦中被惊醒,右手在背后支撑着身体,眼睛圆睁着,正越过自己的肩头向前方凝视着第二尊雕塑《夜》。而《夜》则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她右手抱着头,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p><p class="ql-block">《晨》被塑为欲醒未醒的朦胧神态,似在刚从不安的梦中被惊醒的瞬间。雕像将女性的身体塑得丰满、健壮,具有刚柔兼蓄的美感,富有弹性的肌体虽然处于睡态,却蕴含勃勃生机,它是静、美和力的交响。《暮》被表现成为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无力地下垂着,上了年纪的脸上沉浸在平静的反醒中,或许是由于苦闷而在发呆。</p><p class="ql-block">《昼》、《夜》、《晨》、《暮》四尊大理石雕像是米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创作时间为公元1520-1534年,这也是米氏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这四件雕像所表达出的不安、紧张以及带有辛酸的屈从,正是米氏当时心灵深处真实的写照。我认为,这四尊雕像最有张力,反映了米氏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垂死的奴隶》与《反抗的奴隶》是米氏与《摩西》同时代的作品:两个渴求自由与解放的年轻奴隶,他们有着年轻而健美的体魄,这是人类尊严达到完美的体现。艺术家以卓越的技巧使两块冰冷的石头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这种优美的选型感受,正是米氏预期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的西斯廷礼拜堂特别高大,长40米,宽13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世纪》的</span>整个画面大家可以欣赏。它的内容共分九景(三组):(一)神的寂寞:1、神分出光明与黑暗;2、神创造太阳与月亮;3、神分出水与陆;(二) 创造人类:4、神创造亚当;5、神创造夏娃;6、原始罪恶; (三)洪水: 7、洪水;8、诺亚的献祭; 9、诺亚醉酒。</p> <p class="ql-block">在《创世纪》的9景中,以《创造亚当》最具盛名,同时也是许多讽刺性自创作品争相模仿的题材。这些题材通常都会将画中的上帝或亚当替代成自创作品中的主角,这点共性颇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审判》,是米氏在《创世纪》完成的30年以后,在西斯廷绘制的一幅巨型祭坛壁画。</p><p class="ql-block">《最后的审判》取材于《新约圣经-启示录》中的故事,描绘世界末日来到时,耶稣再临,并亲自审判世间善恶。画中基督被圣徒环绕,挥手之际,最后审判开始,一切人的善恶将被裁定,灵魂按其命运或上升或下降,善者上天堂,恶者下地狱。这种两极的世界,在壁画中通过妥善的分割,形成一个个故事,整体显现出一种螺旋式的动感。此画的创作历时9年多。穹顶画与祭坛画的创作间隔,曾有历史事件罗马之劫发生,今天美术史上仍把这一时期作为文艺复兴由盛转衰的过渡期。</p> <p class="ql-block">虽然触摸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雕刻艺术的天花板,但米氏经常讲“我不是雕塑家米开朗杰洛,我是米开朗杰洛-博纳洛蒂”,知道是为什么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