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赵园】

感谢有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凤泊鸾飘别忧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生花草梦苏州</div><br><br>  梦苏州,苏州有让人魂牵梦萦的资本。<br><br>  苏州建城两千五百多年来,经过一代一代苏州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把苏州打造成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东方水城”,最为人乐道的是苏州园林。<br><br>  苏州园林历史久远,起始于春秋后期,至北宋,造园风行一时,沧浪亭、万卷堂便是其杰作,明清是苏州园林发展的巅峰时期。<br><br>  苏州园林达到两百五十余处,今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狮子林、沧浪亭、艺圃、藕园、退思园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br><br>  苏州文化的底蕴,因这些园子更加厚重,每个园子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向人们诉说苏州园林的沧桑。<br><br><p class="ql-block">  赵园位于常熟市古城西南隅,南临古城内城河九万圩,东与曾园相邻,园原为明万历监察御史钱岱所筑“小辋川”部分遗址。清嘉庆、道光间为邑人吴峻基所有,初名水壶园,又名水吾园。清同治、光绪年间,阳湖(今常州)赵烈文寓居常熟购得此园,题门额“静圃”,俗称“赵园”。以水面为中心,又借景虞山,景点众多,为江南古典名园之一。赵园,位于常熟古城区西南隅,前临里九万圩,与曾园为邻,十里虞山遥向其背,天然借景,构思精巧,别具特色。此一清代园林,于江南有一定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后园归常州武进盛宣怀。盛病逝后,盛母又将园捐予常州天宁寺为其下院,更名为宁静莲社。全园以水景取胜,诸景皆环曲水而筑,参差错落,布置得宜。<br></p><p class="ql-block"><br></p>   赵园全景图。地图上清晰地标明了各个景点的位置,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游览路线。🔺   赵园门厅并不气派,虽不宏伟,却别具一番韵味。🔺    置于门厅前东侧的一块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赵园·曾园”"的石碑,表明这是一个公共景点。🔺   门厅内东西两廊门洞,东是“超逸”砖额,门洞后面墙上有二块苏州园林的牌匾。🔺   其中一块是:"苏州园林赵园",这些牌匾和砖额为赵园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走过西是“雅涵”砖额,沿回廊向北到底,再向西。🔺   走过“梅花山房”向北再向东就是“涵虚天境”亭。🔺   “涵虚天境亭”为单檐歇山顶,亭内上悬“涵虚天境”匾额,跨过月亮门便是赵园。。🔺   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了赵烈文当年的场景,感受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赵烈文,晚清奇人,曾国藩的心腹幕僚,满腹经纶,智慧过人军事、治经济、佛学、易学、医学、诗文,无一不通。初见曾国藩,赵烈文便预言湘军劲旅周凤山部要打败仗!曾国藩很不高兴,认为他太狂妄,谁知不久就传来了周凤山战败的消息,曾国藩顿时对他刮目相看。<br>  1867年,曾国藩与赵烈文谈论时局,赵烈文断言:“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曾国藩不信,但1911年,清朝果然走下历史舞台,此时距赵烈文预言之日仅44年!赵烈文成为预言清朝必亡第一人。🔺   进园向北是一座二层楼房,坐落在翠绿色植物之中,小桥流水穿插其中,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向西前面是“山满楼”。🔺   “山满楼”为全园的至高点,在“小辋川”的记载中,曾称山满楼“崇敞巩固,为通邑台楼之冠”,玲珑秀美。🔺<br>   “山满楼”建于黄石土冈之上,座北朝南,两层重檐高阁,脚下是环绕包围的黄石假山,奇绣幽趣,近处便是一池碧水,藻荇交横,波澜不惊,气势不凡。。🔺   楼正上方高悬“山满楼”匾额,为清代书法家钱泳题,两边柱联为:“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为于右任书。🔺   沿着楼梯拾阶向上,在“山满楼”上极目远眺,虞山的翠绿如同锦屏一般,虞山风光历历在目,借山取景,虞山顶上的“辛峰亭”近在园中,令人叹为观止,为赵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虞山“西城楼阁”的景点之一半山腰的“五岳楼”近在眼前。虞山风光也历历在目,不仅远“山满楼”,更是胜景无限。🔺   如今登楼俯瞰,曾、赵二园胜景尽收眼底,楼下池对面水“木清华堂”近在眼前,真是“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   离开“山满楼”继续向西,前面是静静圃,座北朝南,三开间,硬山顶。🔺    静圃前柱联为:“专意缥缃,左太冲宜春之里; 自栽草木,李义山永乐所居。”,为赵烈文书。🔺   静圃南山坡上有一块黄石,石上镌刻的“环秀分胜”四字,仿佛在诉说着赵园的秀美与独特。🔺   继续向西是一座方形的小亭,座西朝东,单檐硬山式。🔺   亭内正上方悬挂着“静园”匾额,,两边柱联为:“山随平野尽;村入郭门来。”。🔺   穿过月亮门洞,眼前豁然开朗。🔺   这里的水面积占据了大半个园子,以十里虞山为背景,天然借景,构思精巧。置身园中,抬眼望去,东有山,西有水,长林居于其中,仿佛是江南淼淼烟波的缩影。这里的每一处景色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不禁驻足凝视,沉醉其中。🔺   池北的能静居、抱翠亭、天放楼、静溪和翠屏轩等环水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   池西有殿春廊,廊中置有“殿春榭 ”与“ 不碍云山亭 ”。长廊临波而立,颇具美感。🔺   池南的能静居、抱翠亭、天放楼、静溪和翠屏轩等环水建筑,池中间是九曲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   “能静居”位于池北,座北朝南,三开间,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为园主赵烈文居室及迎宾之所,建筑高敞轩昂,构成环池主景,与“似舫”、“长廊亭榭”诸景隔水相望,景色开畅清朗。赵氏《能静居日记》是研究清史特别是太平天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在这里。🔺   厅前两边柱联为:“每游艺圃多丰岁,自开书城作富家。”,为吴大澂书。🔺   厅正上方高悬“能静居”匾额,为翁同龢书。🔺   “能静居”后面是一个有山有水的独立小院。树木郁郁葱葱,石头散落在周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和谐的感觉。🔺   居于假山之上的亭子是“抱翠轩”。🔺   沿着西面回廊向上。🔺   这里的回廊弯弯转转,曲曲折折,在这一弯一折中尽赏园中的一草一木,尽享乐趣的一点一滴。🔺   亭内上方悬挂着“抱翠轩”匾额。🔺   继续向西。🔺   出“抱翠轩”穿过前面八角门就是“天放楼”。🔺   途经一个沿廊而建的建筑便是“翠屏轩”,“翠屏轩”座西朝东,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   亭内上方悬挂着“翠屏轩”匾额。🔺   “翠屏轩”西面连接着一条回廊。🔺   回廊南面是“静溪”,一湾碧水。🔺   “静溪”西通古城内城河,南通园中大池。真是:“山光下溪静相好,云影朴树闲不流。”。🔺   回廊北面就是“天放楼”,“天放楼”座北朝南,五开间,单檐歇山顶,二层楼,飞檐翘角。背后虞山耸翠,前临静溪,景色无限。🔺   二楼上方高悬着“天放楼”匾额,为清代著名书法家杨沂孙书。🔺   “天放楼”是一个独立的院落,是典型的江南二层小楼,为赵烈文藏书楼,其藏书量可与邑中“脉望馆”相媲美,故有“小脉望馆”之称。🔺   回廊环绕“天放楼”至西北角。🔺   出回廊向南,有石雕一座,为旧物。🔺   前面是“柳风桥”。🔺   “柳风桥”位于静溪西侧,构思奇巧,小巧玲珑,而景观优美。两侧拱枕石上各镌“柳风桥”三篆字。🔺   桥下设有木栅栏门锁,方便园林的原主人乘船出园,赵家经常乘舟过柳风桥,直接到楼门口。真的很佩服赵烈文修建宅院的智慧,躺着就能直接到家门口。🔺   站在桥上,可以清晰地看见城外护城河与园内静溪两处交汇,并可俯瞰周围山石亭榭,意境深远。🔺   柳风桥旁的双板小石拱桥精致可爱。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让人流连忘返。🔺   走过双板小石拱桥向东前面是二座堆砌而成假山。石头的小山上长满了青苔与绿植,假山是赵园的一大特色,🔺   从假山折回向西是殿春廊,殿春廊位于园西,其名取自明代“小辋川”旧景。长廊临波而立,连续的廊柱倒映水中,颇具韵律感。廊中置有“殿春榭 ”与“ 不碍云山亭 ”。廊后虞山如近在咫尺。风光绝佳,独具特色。🔺<br><br>   “殿春廊”北面是一座方亭,座南朝北,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   走过方亭步入“殿春廊”。🔺   廊中置有“殿春榭 ”与“ 不碍云山亭 ”。长廊临波而立,颇具美感。观水也好,听雨也罢,天光水色,晃晃交错,眼前正是那江南最温柔的表达。🔺   “ 不碍云山亭 ”置于廊中,面水池依围墙而筑,座西朝东,三开间,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   亭内正上方悬挂着“不碍云山亭”匾额,两边柱联为:“高阁三层烟树里;青山一角夕阳中。🔺   继续前行,前面就是“ 殿春榭 ”,“ 殿春榭 ”置于廊中,面水池依围墙而筑,座西朝东,二层八角形阁,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br>   “ 殿春榭 ”三面是花窗。🔺   榭内正上方悬挂着“殿春榭 ”匾额,两边柱联为:“山光下溪静相好;云影挂树闲不流。”。🔺   “ 殿春廊 ”临波而立,廊后虞山如近在咫尺,“高阁三层烟树里,青山一角夕阳中”,当是这一景观的极好写照。🔺   “ 殿春廊 ”至南向西延伸,不远处是“ 先春榭 ”面水池而筑,为方形台榭。🔺   “ 先春榭 ”座南朝北,三开间,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在榭内北望,水上九曲桥亭、能静居、天放楼、静溪、柳风桥等历历在目,其后虞山翠若锦屏。🔺   榭内正上方悬挂着“先春榭 ”匾额,南面是一个独立的院落。<br>🔺   院落西南现在为茶室,东面是一座月亮门。🔺   穿过西面的月亮门,向西继续游览。🔺   穿过月亮门,进入了有典型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的庭院式建筑,红漆木柱支撑着,屋顶覆盖黑色瓦片,雕花窗棂精美绝伦,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涵馨轩 ”和“先春榭 ”毗邻而居,位于园子的东南角,轩内正上方悬挂着“涵馨轩 ”匾额。🔺   出“涵馨轩 ”继续向北前行。🔺   走过一座石平桥,前面就是“似舫”。🔺   “似舫”俗称旱船,位于池南,是一座石舫,船由舫楼,结构精巧典雅,尺度宜人,景观生动。🔺   “似舫”是古典园林中独特的建筑景观。江中一叶小舟,向为文人雅士隐逸山林湖泊的象征,而园中的舫正符合了园主归隐后,追求不受羁绊,自由自在的心理需求。🔺   上题“似舫”二字,为赵烈文墨迹,于舫上可遥看园中诸景。“柱石舫”两侧设有椅子,游人可在此歇憩赏景。🔺   这里的每一处景色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不禁驻足凝视,沉醉其中。🔺   移步进入舱内,舱内用精致的水墨荷韵画屏风隔为“前舱”和“船舱”。🔺   “似舫”旁边是“九曲桥”,桥身蜿蜒曲折,仿佛一条灵动的丝带,拉长了视线,让视野更为开阔。桥下流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九曲桥”自南向北穿水而过,“湖心亭”静静地矗立在水中央,形成濠梁景观。🔺   通过“九曲桥”和“湖心亭”,将空间与视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与雅致的时代。🔺   漫步在“九曲桥”上,将引向“湖心亭”。“湖心亭”仿佛是这片水域的守护者,静静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周围环绕着翠绿的植物与假山怪石,远处的景色尽收眼底。🔺   赵园以虞山南麓为依托,城西山腰上的“西城楼阁”、山顶的“辛峰亭”都是绝妙的景色,园内水波荡漾,融山光水色于一体,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景。🔺   “西城楼阁”景点最高点“虞山门”如近在咫尺。“高阁三层烟树里,青山一角夕阳中”。当是这一景观的极好写照。这里的景色如此壮丽,仿佛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展现在眼前,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与人文景观的融合。🔺   梅泉志胜位于似舫岸东,为黄石假山,山上高林掩映,有松柏三株,蟠根嵌石,虬枝参天,为明代“小辋川“园林遗物,殊为珍贵。🔺   “梅泉志胜”顶上是一座大青石石井,石井雕刻“梅泉”二字,为赵文烈书,🔺   从“梅泉志胜”向南是一座石拱桥,它横跨水面之上,连接两岸绿树成荫的道路,增添了一份古典韵味。🔺   在桥上别了“似舫”。🔺   沿着蜿蜒的小径向西前行,脚下是一条铺作冰裂纹的石板小径。🔺   向西穿过门前面就是“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这里为明代“小辋川”旧景,出自晋·谢混《游西池》诗句“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意为池沼清澈,花木秀美。“水木清华”为园景的赞誉和写照。🔺   “水木清华”座南朝北,五开间,双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结构轩敞。前有宽阔的临水平台,与“山满楼”隔水相望。🔺   厅正上方高悬着“水木清华”匾额,为吴大澂书。两边柱联为:“桃花扑面花红雨,竹叶浮香泻碧香。”。🔺   出“水木清华”继续向西,天空湛蓝明亮,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整个环境显得十分宜人舒适。🔺   沿着一条弯曲的小径前行,小径穿过一片翠绿色草坪,远处可以看到一些亭台楼阁点缀其中。🔺   继续前行,来到了一座无名亭,亭子静静地坐落在这里,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宁静与雅致。🔺   亭子南面是“涵春榭”,“涵春榭”座南朝北,三开间,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显得十分精致。🔺   榭内正上方悬挂着“涵春榭”匾额,榭内设石桌石凳,可供小憩。🔺   “涵春榭”西面是古色古香的长长围墙,围墙中间是“挹爽轩”。🔺   轩上方的砖额为“挹爽”,跨过八角门便是曾园。🔺 后记:<br>  最大好消息曾园、赵园是免费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