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东篱采菊</p><p class="ql-block">图片:东篱采菊</p><p class="ql-block">音乐: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快又要过年了,不由人想起了儿时的年味。那会儿父母在乡下工作,我和二弟一直跟着外婆住在县城老街。那年,那街,多少年来都盘桓在心间。</p><p class="ql-block"> 进入腊月下旬人们就开始为年而忙了,先是趁晴好天气洗衣晒被,洗门洗壁,擦锅抹灶,除尘去垢。外婆家的房子是一栋旧官厅,屋顶很高,外婆就用晒衣的竹杆扎上扫把,头上包着旧衣服去搽尘(搽尘为方言)。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外婆在灶前摆放好贡品祭灶,以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 接着就是置办年货了,我最喜欢外婆亲手做的米酒、米花糖,压米花片,炒雪花豆,印饼仔等。外婆真能干,一个人忙里忙外的,我只晓得上蹿下跳地看这看那,时不时趁外婆不注意偷点什么塞进嘴里,有时怕外婆发现就囫囵吞枣,被噎的狼狈相现在想起都忍不住扑哧一笑。记得做这些土果子还是蛮辛苦的,由于好奇也由于好吃,我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几乎都全程跟踪。先说做米花糖吧,从浸米(用糯米做更好吃)开始,再蒸饭,然后拌麦芽,均匀后放入缸中,用棉絮包好放入桶里,缸盖好盖子后,也要用棉絮包扎好口子,约六小时后取出压榨过虑,将榨汁放入锅中熬建,熬到起花时取糖(掌控火候是最关键的技术),冷却后做糖师傅用专用工具来回搭拉,至色白便灌豆粉、芝麻、白糖、桂花等(也可不灌,剪实心糖),最后是拉成条状剪糖。刚剪下的米花糖酥香可口,叫人垂涎三尺。炒雪花豆用的是黄豆、砂糖、炒熟的米磨制的米粉。先将黄豆浸泡,洗净晾干,去除碎屑,然后放入炒热的沙中翻炒,当听到噼啪声筛去沙子取出,放入调稀的热砂糖中搅拌,然后再倒进米粉中拌匀装罐,此时抓几个进嘴,又脆又爽。印饼仔要用木制模具,模具上刻有各种漂亮图案,先用炒熟的米所磨米粉与砂糖搅拌均匀,然后放入模具中用小锤敲打紧实,过后用力倒扣下来,有序堆放在纸或纱布垫好的蔑筛上,用炭火烘干即成既坚又硬的小饼饼,咬嚼起来余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过了小年转眼就到了年三十,这天可是家家户户最忙的了,外婆的看家本领也发挥到了极致。她很早就起了床,将要用的饭甑锅瓢、盆钵碗筷,要洗的芋头萝卜、大蒜芥菜,要煮的鸡鱼肉蛋(外婆说鸡一定要在腊月廿八那天宰杀),要恭仰(恭仰为方言)祖宗的贡品及香纸蜡烛(纸要男人在上午用底端铜钱状的钱斩子打好),要贴的春联、囍字、门神等一应准备齐全。我们小孩子也很兴奋,过年了,有新衣穿,有许多好吃的,还有压岁钱,这天终于盼来了,所以半夜就会醒来,睁着两眼等天光。外婆不要我们做事,怕我们帮倒忙,玩去吧,莫添乱就行。简单的早饭过后,厨房便是外婆的主战场了。大锅煮饭,井锅烧水,砧板切菜,炉子炖肉,灶里添柴,热火朝天又有条不紊。饭甑冒着热气,井锅沸腾着滚水,灶膛里火焰熊熊,好一派热腾腾红火火的景象啊!</p><p class="ql-block"> 上午,在通黄乡下工作的舅舅一家三口手提肩背一些山货(香菇、木耳、冬笋等),风风火火赶了几十里山路回来了。此时,一个光荣的任务——贴春联,就非他莫属了。舅舅轻车熟路,端来饮汤(饮汤为土话),刷在门上,展开对子贴上去,轻轻抚平,“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了!接着就是贴门神,秦叔宝、尉迟恭也是我兄弟俩崇拜的偶像。舅舅继续贴,我们跟着看:大门上“开门大吉”、“出行大利”,灶头上“五味调和”,鸡笼上“金鸡报晓”,猪栏上“六畜兴旺”。接着,又在甑盖上、菜橱上、香炉上等处贴上囍字。 </p><p class="ql-block"> 该贴的都贴好了,锅里的萝卜芋头也熟了,用肉和米花、薯粉做的肉丸子也开锅了,中午吃的就是这个,大人小孩美美地来上一碗又一碗。外婆说伢崽要吃萝卜芋,易长易大。嘿嘿,还有这说道!</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恭仰天神和祖宗了。外婆十分虔诚地亲自动手,先是把小方桌移到堂前靠天井台阶边,点亮蜡烛和香,端上饭甑(甑盖要打开一点点,在饭上插上饭勺和新的红筷子,打了爆竹后叫小孩子拔筷子,寓意孩子快快成长,节节拔高)和贡品(鸡、肉等,还有大蒜芥菜),在桌子的左右两端放两个火篓;然后在祖宗堂摆上贡品,点亮蜡烛、香和青油灯(灯是陶瓷的,上端有灯盏,灯盏里放青油,点着灯芯就亮了),祖宗堂贴有财神爷像,旁边放两个贴有红囍字的柚子,祖宗堂下也放两个火篓;再是在每个房间放一个火篓,点着插在大门口两边的杠香。外婆一丝不苟地做好了她认为该做的一切,便叫舅舅打爆竹,爆竹越响越久越好(爆竹燃放中间不能中断,中断了不要再点放剩下的部分),同时在每个火篓里撒上盐,火蒌里即刻发出叽叽接接的声音,外婆紧随这声音,嘴里喃喃道:“接财接宝,接财接宝。”所有火篓和灯火要持续到初一,火篓不可踢翻(不小心踢翻了,外婆会很不高兴),灯火不可熄灭。这就是外婆说的“三十夜的火”,意即新的一年发达兴旺,红红火火。</p><p class="ql-block">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切停当,除夕的重头戏便开始了。鸡鱼肉蛋鱼贯而上,碗里的米酒热气缭绕,全家人围桌而坐,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外婆最大且劳苦功高坐上席,舅舅舅妈和我们几个伢崽就没那么讲究了,随便坐,随便吃。一家人在团团圆圆,高高兴兴,乐乐呵呵的气氛中辞旧迎新。</p> <p class="ql-block"> 夜间,外婆端上一盘又一盘土果子,大家换洗一新,聚在一块,吃着聊着,一起守岁。期间,外婆、舅舅拿出刮刮叫的新票子给我们发压岁钱了,记得外婆给的是六毛,舅舅给的是一块,我拿在手上,心里如花绽放:明天又可买几本小人书啦! </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早早响起了爆竹声,此起彼伏,据说人们就是要比早,人勤春早嘛!这天要和大年三十一样恭仰天神和祖宗,外婆会煮几碗苦槠糕或栗子糕,寄意运气节节高。初一到初三,外婆禁止我们扫地、泼水、倒垃圾,说是不能把财气扫走、泼了,倒掉。除夕、初一都不能骂人,也不能说“打死”、“棺材”一类的词句。要玩尽管去玩,我兄弟几个会和门前户口的小伙伴滚屁眼钱(铜钱)、打壳子(铜板),也会和其他伢崽一样玩甩炮,在熟人面前冷不丁的来上一炮,吓得他打个抖,以此取乐(甩炮威力不大,只是啪的一声冒点烟,对人不会有什么伤害)。有的小家伙就不同了,他们把爆竹插在烂泥中,甚至插在牛粪上,点燃后烂泥、牛粪四溅,看到溅到了路人身上,他们便哈哈大笑地作鸟兽散(怕被人抓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邻右舍出门相见会打躬作揖,互相拜年。我记得清楚的是,隔壁的敬川敬飞两个叔叔年年初二都会来给外婆拜年,进门就作揖,一年不落。外婆要端果子,他们都拦着,忙着给下一家去拜年了,外婆夸他们是最懂礼的孩子。初三不作兴出门,爆竹打到这天为止。从初四起,上县下乡拜年,走亲戚访朋友便渐成高潮。外婆忙于接待乡下来的爸爸妈妈、姨父姨妈及表弟表妹等,先是糖水煮蛋,再来“满汉全席”,忙得不亦乐乎。累,但她快乐着。我们伢崽也乐了,压岁钱又来了。我兄弟俩也会跟着爸妈去老家给祖父祖母等长辈拜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时年味早已远去,外婆也作古多年,但那街,那年,却在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心头时常涌起的是深深的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