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深处,奶奶是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她是巴林左旗敖包后村的接生婆,从1955年踏上这一岗位,便风雨无阻地坚守了三十四个春秋。在巴林左旗十三敖包公社一带的三十几个村子里,经她双手迎接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粗略统计竟有两万之多,从未失误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照片里,最左边那位便是我的奶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前排端坐的那位和蔼老者,正是我深爱的奶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照片中,搂着弟弟的慈祥老人是奶奶</span></p> <p class="ql-block">那时,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每一次成功接生后,乡亲们为表感激,总会送上一瓶罐头或者一斤黑糖馅的饼干。这些在当时看来极为珍贵的食物,承载着大家对祖母深深的谢意。</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对于我和堂兄妹们来说,每到星期天,便是一场充满期待与刺激的“寻宝之旅”。我们总会偷偷溜进奶奶的屋子,目标只有一个——奶奶那装满美味的“百宝箱”。奶奶有众多孙子、孙女及外甥,加起来足足有二十几个人。即便她每次收到的东西不少,但面对我们这群小馋猫,怎么分都不够。所以,奶奶每次出门前,都会小心翼翼地把存放这些宝贝的柜子锁上,防止我们偷翻。</p> <p class="ql-block">可我们这群孩子,受电影和小人书里那些偷偷开锁故事的启发,也学会了不少“歪点子”。不管奶奶怎么锁,我们总有办法打开。奶奶每次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柜子查看里面的东西是否还在。要是发现少了,她便会把我们聚集起来,严厉地训斥一番。不过,时间久了,我们也变得越来越“聪明”,开始和奶奶斗智斗勇。</p> <p class="ql-block">犹记得有一次,我和堂弟池建民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把柜子打开,取出里面的罐头。我们找来钉子,在瓶盖上扎了个小眼,又找来注射针头插进去,一点点把里面的罐头汤抽出来,然后你一口我一口,美滋滋地喝了起来。喝完后,为了不被发现,我们还找来水,用针头小心翼翼地注进罐头瓶里。自认为这样天衣无缝,奶奶肯定看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1975年夏天的那次经历,至今仍让我忍俊不禁。那次我们把罐头汤换成水后,由于时间一长,罐头开始变质。奶奶打开柜子,发现罐头有些异样,却没多想,直接分给了在场的几个孙子吃,我自然也在其中。当时吃的时候只觉得味道怪怪的,却不敢声张。后来,我们故技重施,频繁地偷吃罐头。或许是察觉到罐头总是容易“出问题”,奶奶渐渐地不再存放罐头了。她总是无奈地说:“罐头不好放,太容易变质了。”往后,只要有人送来罐头,她就会立刻打开,任由孙子们尽情享用。</p> <p class="ql-block">奶奶于1990年9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如今,每当忆起这些童年趣事,一股暖流便在心底悄然涌起。那时的我们,天真烂漫,为了一口美味绞尽脑汁。奶奶虽常对我们的调皮行径厉声训斥,可在不经意间,她的包容与疼爱,早已无声地纵容了我们的捣蛋。那些与奶奶,还有她那“百宝箱”相伴的岁月,成为我童年中最最珍贵、美好的回忆,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