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南京的老邮局

熊梅生

<h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  掀开南京这座古都尘封的记忆,那些历经沧桑今日犹存的老邮局,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邮路通四海,邮脉连万家。每一个邮筒都装满说不尽的故事,每一座邮局都见证了人世间的沧海桑田。</b></h1><p class="ql-block"> </p><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南京最早的邮局</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曾经有人说位于健康路、市中医院门前的夫子庙邮局是南京最早的邮局,其实并非如此。准确地说,夫子庙邮局是南京现存最老的邮局,但算不上是最早的邮局。</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南京最早的邮局设立于清末,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一(1897年2月2日),它是中国近代邮政发展的产物。中国的近代邮政是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出现的。咸丰八年(1858)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镇江被辟为商埠。1866年,镇江海关与北京、上海等3处海关先后设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历时12年。这即是中国近代国家邮政的萌芽。</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而从1878年3月9日至1896年清代国家邮政正式创办前,称为海关试办邮政时期,历时18年。在这一时期内,依据李鸿章向总理衙门的建议,由赫德主持,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设五处海关,仿照欧洲办法试办邮政,陆续开始收寄华洋公众邮件,开始了国家邮政的试办阶段。到1896年初,全国24处设海关的地方,基本上都已开办海关邮局。这一时期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就是1878年7月,发行了清代海关试办邮政时期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套邮票的诞生被《中国邮票史》称之为“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国内兴起变革维新,总理衙门将兴办邮政的折子和总税务司赫德(英国北爱尔兰人)所拟开办邮政章程奏请光绪皇帝御批,他当天就朱批“依议”二字。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大清邮政”。1899年5月8日,全国邮政按海关管辖区域划分为35个邮界,各邮界设立邮政总局。江苏有镇江、上海和苏州三个邮界。</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一(1897年2月2日),南京邮政局在贡院街开业,属于镇江总局的一个支局,这是历史上记载的南京最早的邮局。据史料介绍,虽然号称邮局,但根本没有自己的房子,只是租用了一间很狭小简陋的房子做办公用房,每个月租金要20银圆。当时业务量也比较少,主要是信函和包裹等业务。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充其量是个邮政代办所。如今南京这个最早的邮局连遗址也无处寻觅。</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有一座曾是南京邮政史上里程碑的建筑,如今还可以见到,那就是位于下关地区大马路62号的“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南京辟为通商口岸后,正式在下关设立南京邮政局。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改大清邮政局为中华邮政局。1914年,全国邮区重新划分,江苏邮务管理局(后改称为“江苏邮政管理局”)在南京成立,管辖范围为江苏省全境,上海除外。1918年在下关大马路62号建造了新的办公大楼。该建筑为钢混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二层,建筑面积4545平方米,古典主义风格。大楼平面呈矩形,体量庞大,与狭窄的大马路形成鲜明的对比。立面中轴对称,外廊式风格。平屋顶,顶层上建有一座二层塔楼,上覆半圆穹顶,穹顶上还有一座塔亭,充满了浓郁的古罗马风格。建筑的细部装饰精致,檐口、腰线、壁柱、护栏上都有美丽的浮雕。建筑为水刷石外墙,局部侧面为普通水泥砂浆粉刷。墙面上刻有“1918”的字样。</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笔者专门到下关大马路寻访了一回,虽然民国时期被引以自豪的大马路,早已变成一条冷落破败的小街,当年的“江苏邮政管理局” 挂着“南京邮政局职工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容颜衰老残损,令人心寒,但那座建筑的轮廓、底气尚在,让人在喟叹中感受到昔日的辉煌。</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南京现存最老的邮局</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南京现存最老的邮局当数夫子庙邮局。历经90余年的风雨,由于精心呵护维修,这座耄耋老者依然青春焕发,继续在使用,担负着比民国时期更为繁琐的现代邮政业务,成为全市邮局的排头兵。“南京第一局”的桂冠始终非他莫属。</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14年,全国邮区重新划分,江苏邮务管理局在南京成立,管辖范围为江苏省全境。1922年,江苏省邮务管理局在此新建邮政支局,1923年元月1日正式建成开业。因为当时此地的路名叫“奇望街”,因而取名为“奇望街支局”。这个老地名除了真正的老南京之外,今天许多南京人无从知晓。反倒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他的小说里提到过:“那是秋天的深夜。南京奇望街一户人家的屋里,一个中国少女,脸色苍白,手托腮帮……”1935年,随着奇望街拓宽成新式马路,按照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建康”定名为建康路,邮政支局也更名为建康路邮政支局,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2000年年底。2001年1月1日,该邮局再次更名为夫子庙邮局。</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奇望街邮局是由一名英国人设计。该建筑造型属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形式,平面呈“凹”字形,坐西朝东,南北对称,地上2层,平屋顶。入口处为花岗石台阶,登上台阶,便是宽大的柱式门廊和五扇高大的圆拱形门。台阶两侧各建有一座混凝土邮箱。大楼正面顶部中央建有一座圆顶西式风格的钟台。整个建筑物外墙为水泥拉毛粉刷,窗套为水泥仿砌石,门廊上部及装饰柱、阳台,围以花瓶图案的水泥栏杆。大楼底层为营业大厅、包裹房,水磨石地坪;二楼为办公用房,木地板,内廊式布局。原建筑还有地下室。这幢建筑是20世纪20年代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传人中国的代表作之一。</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对夫子庙邮局我并不陌生,但为了撰写本文,我特地背着相机绕着它转悠了几回,从不同的角度端详这座走向百年的建筑,虽然屋顶上“××宾馆”的大字招牌有点煞风景,但心中还是充满新鲜感,被它洋溢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建筑风格所吸引。尤其是台阶右侧一个混凝土邮箱上,还能依稀看到刻着的“邮政”字样。当年的混凝土邮箱与立在它前面的现代邮筒,给人以穿越时空的感觉。</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南京中山陵园老邮局</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不是亲临其境,置身于绿树环抱、幽静怡人的东郊,你绝对想象不出中山陵园老邮局,是何等的玲珑剔透、典雅端庄,想象不出那份中西合璧的秀美。</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老邮局今年已八十有余了。曾经养在深闺,继而毁于战火,1947年虽经重建,但长期被人遗忘,风蚀雨浸,加之人为糟踏,早已破败不堪,面目全非。所幸的是近几年终于得到保护,被修缮一新,重现了当年的真容。而且还以此建立了“民国邮政博物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钟山风景区内的陵园邮局始建于1934年,原本是为陵园新村配套服务的附属建筑,是一座设施功能齐全的专用邮局。1929年中山陵建成后,蒋介石在中山陵附近修建小红山官邸,由此,在中山陵附近修建官邸的需求在国民政府高层中蔚然成风。林森、汪精卫、张学良,何应钦、张治中、陈果夫等人都先后在此建造别墅,不久后,在中山陵之南约一公里的孝陵卫附近,一座高规格的陵园新村诞生了。由于是当时高级领导人的别墅区,因而新村规划整齐,设施先进。 出入陵园邮局的都是国民党的达官贵人,据说宋美龄就经常到这里来邮寄信件,所以至今这里被人们称为“美龄宫邮局”。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陵园邮局,注定了不只是一般意义的邮局,而且是融入中山陵园的一道风景。</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陵园邮局的主体建筑为两层,仿古式的绿色琉璃重檐攒尖顶,蓝色琉璃斗拱。门前是个开放式的平台,两侧都有环形的台阶供人上下。一层正面开有一座正门,正门两边是拱形的大窗,主体建筑两侧各有四座并排的拱形大窗。因为建筑顶部为四方的重檐攒尖顶,自然就有八个檐角,所以陵园邮局又有了个“八角亭”的别称。远看陵园邮局,恰似一座设计精巧的佛寺。</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建筑有一圈护栏,有趣的是护栏的形式并不统一。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仿古山门式的拱门,上覆绿色的琉璃顶,拱门里面是东西厢房。右侧拱门的护栏为中式望柱,以西式铁艺连接;而左侧拱门的护栏则完全是中式的仿古柱栏,是主体建筑的护栏,栏板上有梅花和卷草的纹饰。在邮局的西侧,还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牌坊门,两根立柱上有传统官式牌坊上才有的“冲天柱头”,牌坊“接柱头”施以简洁的云纹装饰,“雀替”(建筑的横樑与竖材柱相交处的插角)施以卷草纹装饰;“坊梁和云头柱”上则配以黄色、绿色的镂空琉璃花砖,而立柱表面还有传统的几何凹线装饰,这座牌坊门中西合璧,颇具特色,两旁的护栏又为中式望柱,以镂空花砖连接。一座不大的建筑竟用了三种不同风格的护栏,可以看出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显然是想通过风格不同的护栏,不同的门来区分不同的区域。</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被作为民国邮政博物馆的陵园老邮局,已不再是当年的山林古寺一般,沪宁高速在不远处穿过,环绕紫金山的步行绿道在此逶迤延伸,成为市民们漫步休闲、回眸历史的好去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新街口邮局的前世今生</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路19号的新街口邮局,因为坐落在繁华的市中心,又设在曾是南京民国时期最高建筑里,所以遐迩闻名,几乎妇孺皆知。许多人以为它是民国时期留下的邮局,其实不然。</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新街口邮局是解放后才设立于此,解放前它并非邮局,而是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笔者童年时曾随父母居住在这座大楼平台上的屋子里,大约有三、四年光景.大楼高六层,记得一层北侧的拱形边门,便是乘坐电梯的地方。当时大人们都叫这座楼为“国货大楼”。南京解放后,我的家迁出了国货大楼。</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多少年以后,我才对曾经栖居过的“国货大楼”有所认识。中国国货银行1929年11月1日成立于上海。是孔祥熙、宋子文所创设的官商合办银行, 1930年12月1日在南京设立支行。支行的建筑始建于1934年,由当时公利建筑公司建筑师奚福泉设计,成泰营造厂承建,历时3年,1936年竣工。建筑物正面朝东,外观对称,入口处为大门廊,建有八根方形混凝土立柱,上接挑台石栏,下部为承台式仿石柱础。外墙采用人造石饰面。整个建筑立面庄重、坚实,具有现代建筑特征。同时,这幢建筑物的拼花窗棂、花格钢窗以及顶部的水泥塑饰等,均带有中国传统式的装饰。这幢建筑物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与梯形构图,在局部地区重点施以中国传统构建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花纹图案,“综合现代建筑之趋势而仍不失中国原来之风味”,堪称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新民族建筑形式”的重要范例。</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个世纪50年代,国货大楼的一、二层作为新街口邮局的营业大厅。一楼收寄信函、包裹、汇款,二楼专门收订报刊。我读高中后,父亲常常叫我到这里寄信、汇款,在我的心目中,新街口邮局是南京最富丽堂皇、气势非凡的邮局。至今最难忘的是大楼台阶上门廊边代写书信的小摊,一张简易的桌子靠着门廊石砌台子,备有信纸信封、毛笔钢笔。这里地方宽敞、又能避风遮雨。一位鼻梁上架着老花眼镜的老者,既有学究的风范,又有市民的热情,专门为人代写书信。老先生写得一手好字,收费也不多,既是谋生的手段,又为当时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市民,解决了写信的困难。如今这样的老行当已渐行渐远,与久远的老邮局一样,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积淀。</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文曾刊发在《MAP》杂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