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街头影像 记录时代变化(与影友交流发言)

北京李岩

<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影友们好。</p><p class="ql-block"> 先自我介绍个人简历:1951年生于北京的我,1968年初中毕业后干了两年泥瓦匠,于1970年底入伍,当过连队指导员、营副教导员、宣传股长。</p><p class="ql-block"> 15年后转业到宣武区委宣传部任区新闻中心、新闻办、外宣办负责人。2005年任区文联秘书长。期间担任过宣武区摄协副主席,不是我摄影水平有多高,只是兼管文联工作而已。2010年宣武、西城两区合并时我退休。</p><p class="ql-block"> 并非摄影科班出身的我,没学过摄影理论,只因从事宣传工作时间久了,有点实践经验,在此与各位影友交流一下心得体会。</p> 我拍片大约分三个阶段:<br><b>第一阶段</b>,新鲜、好奇、什么都拍,讲究拍<b>漂亮</b>了。<br><b>早期资料</b>:<br> 1角楼冬晨 海边日出 小鸟立荷头 大观园雪景 陶然之晨 黄山雾凇 大栅栏商业街 <b>第二阶段</b>,从部队转业回地方搞新闻宣传,主要是把本地区的取得的成就通过报刊宣扬出去,是按照领导和报刊要求去拍,讲究<b>主题先行</b>。<br>早期资料:<b>学雷锋</b><br> 广安门交警设便民打气站 学雷锋日残疾人便民服务队 学雷锋日全国劳模范进卯 区机关党员劳动日 <h1><b>改开30年图片展</b></h1> <b>第三阶段</b>,退休后,拍片为健身愉悦,想拍什么自己做主,不打奖、不参赛,拍点自己感兴趣的的片子,讲究<b>有自己想法</b>。<br><b>人民领袖在民间</b>:<br><div>前些年外出采风,发现很多人家中都挂有毛主席像,体现了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为此,我编辑了一组《人民领袖在民间》的照片,缅怀毛主席。<br></div> 2013年河北武安 2013年河北武安 2014年河北邢台 2017年辽宁北镇 2019年涉县东鹿头村 2019年涉县宋家村 2019年易县坡下村 每次我拍完照片,回来整理编辑一下,做个美篇日记,便于保存查找,同时与好友分享,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免得过早老年痴呆。<b>我认为,也许今天的记录,隔一段时间就可以成为翻看的历史。</b> 今天主要和大家聊聊我退休后这一段拍片的情况吧。<br>  我退休后,有闲暇时间了,也能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了,棋琴书画太文雅,唱歌跳舞缺少文艺细胞,摄影算是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可以走走转转,健身健脑。<br>  我对拍那些花花草草、名山大川,兴趣不大,更喜欢拍点人文纪实类的,喜欢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摄影家<b>李英杰老师有句话我很喜欢:过去时不可得,未来时不可得,只记录当下</b>。<br> 2015年初,为了方便照看外孙,我从丰台区搬到朝阳区芍药居小区。我发现社区就是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条500米长的大街,两边都是商铺,吃、穿、用一应俱全,附近还有幼儿园、中小学、一所大学,每天街头人来人往,充满着烟火气。<br> 1999年的时候,手机的摄影功能就很全面了,除了方便轻巧,抓拍也很顺手,此后我的街拍基本使用手机。<br> 我平时上街溜溜弯、购购物、接送外孙上下学,路上看到有点意思的画面,随手用手机拍下来。<br> 因为以前从事过新闻宣传工作,我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也自觉和不自觉地改变着。<br> 以手机为例:没有手机之前,人们最早联系靠书信,有了固定电话更方便了,随后又弄出个“BP”寻呼机,与之相关联的就是街头电话亭的出现,随着科技发展,手机(移动通信)普及,街头电话亭几乎闲置。<br> 智能手机的出现打开了移动通信的新篇,“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人们外出购物大都选择手机扫码付款,连小商贩也不例外,新冠疫情又带来了扫码准入方式。<br>网购、点外卖的人越来越多,因此,这些奔波在路上的快递、外卖小哥也成为了我的拍摄对象。<br> 温饱问题解决了,人们有了更高追求,各种美容养生会所应运而生,我家这条街上就开了家美甲店,去做美甲的不仅是年轻人,赶时髦的老年人也不少。<br> 共享单车、智能手机的普及;网购、快递外卖,家政保洁、宠物商店、养生健身等新的业态在街头不断涌现; <br>这些变化以及随之出现的新事物,在街头不断涌现,我把这些年在社区、街巷看到的都记录下来,也为自己留住一段历史痕迹。<br> 01、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街头电话遭到”冷落”。 2017年5月芍药居小区 02、人们外出购物大都选择手机扫码付款,顾客在超市用手机自助扫码付款,卫生方便快捷。2020年2月朝阳区物美惠新街 03、 街头修鞋、修车不收现金扫二维码付款 04、 很多人外出都不带现金了,街头乞讨者也紧跟形式用上二维码 05、 新冠期间实行用手机扫行程码入店 06、 智能手机逐渐成为老年人的伴侣。 07、以前拍了照片去照相馆洗印,现在手机拍的照片,路边摊一元一张立等可取,催生了新的行当。2015年6月芍药居小区 08、共享单车的出现,方便了人们最后一公里的出行。 09、共享单车的出现也带来乱停放的局面,有关公司派专人管理。 10、共享单车的出现,自行车失宠,修车师傅与时俱进,学会修电动车摩托车 11、2015年芍药居地铁站拉客黑摩的挤满公交站。共享单车的出现,让地铁站拉客黑摩的没生意了, 随着不许电动三轮上路法规出台,黑摩的退出历史舞台。 12、三年新冠疫情加快了快递、外卖行业发展。疫情期间,快递、外卖成为连接政府与百姓之间桥梁,解决百姓生活难题。 13、当疫情趋紧人们居家防疫时,街上跑的几乎都是快递小哥。这位送外卖的小哥冒雪一次送货18单。2020年2月芍药居小区。 14、疫情小区封闭外人禁止出入,社区外设快递点。 15、适应形势发展,增添快递送药。 16、暴雨中路上跑的几乎都是快递、外卖小哥. 17、叫外卖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想吃什么口味,网上订餐,随叫随到。2017年12月对外经贸大学 18、 几个年轻人自带乐器音响,在街头演出,不收费只是喜欢。2018年6月芍药居小区 19、养宠物的多了,宠物商店应运而生,且服务项目周全,有食品、用品,还可洗澡、美容、看病、寄养。2018年12月芍药居小区 20、 宠物背包给宠物一个移动的“家” 2019年9月芍药居小区 21、以前废品收的是碎铜烂铁报纸书刊,现在快递包装成为废品收购主项。2020年2月芍药居小区 22、 生活富裕了人们有了更多追求,高档西洋乐器也进入寻常百姓家。2021年3月朝阳区太阳宫公园 23、 网上预订电子票,刷身份证即可进站乘车,纸质车票退出历史舞台。2022年1月北京火车站 24、 磨剪子磨刀升级电动了,磨刀石做成砂轮状,省力还磨的均匀。2023年2月朝阳区芍药居小区 25、街头新添电动车充电柜,电池充旧换新,既安全又方便。2023年2月朝阳区芍药居小区 26、家政服务方兴未艾,小时工根据雇主需求,定时上门保洁、做饭,照顾老人。2023年3月朝阳区芍药居小区 27、汉服成为年轻女孩新宠 2020年年8月芍药居 28、有了酒吧、咖啡吧、近年又出现了书吧。 29、美甲店做美甲的不仅都是年轻人,还有不少老年人光临 30、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催生了一个新的行当,靠流量生存的自媒体。 31、挣钱不一定非得有固定单位,这位精心打扮的美女,靠一部手机直播在镜头前蹦蹦跳跳也能挣钱。 32、夏日出现在街头的防晒新行头,防晒衣、防晒帽加防晒面罩。 33、经济条件好了,养生健身等新的业态在街头不断涌现 34、社区新增加垃圾分类指导员 2020年 35、当下部分年轻人追求个性、新潮。这是一位有文身、唇饰、穿着另类的女摩托手。 36、当下部分年轻人穿着追求个性、新潮,与老年人鲜明对比。 37、以前传统看孩子都是背着抱着,现在时兴挎着。 38、以往外出招手出租车,现在网约车成为年轻人打的首选_2022年 39、年轻人蹬着滑板去上班,既环保又健身。2020年3月 40、电动平衡车受到青少年的青睐。2016年8月 41、过去环卫工人除雪用扫帚铁锨,现在用上扫雪机。 42、2022年年7月,我手机拍一组《街头身边新事物》美篇,被中国摄影报相中,以《街头镜语》为题,选取部分照片刊登了一个整版。这些照片大都是我平时在遛弯时随手拍的,所以好的照片不一定非得去名山大川,不一定非得高档相机。 <b>其实,拍点身边的,最熟悉的人和事,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的变化,留住一段历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b><br>这是我在街头拍的一些<b>隔辈人</b>的镜头:体现老一辈对隔辈人的关爱。<br> 1、老人心疼孩子书包重,一路帮孩子向上提着减轻点负担。 2、赶上下雨送孩子上幼儿园,奶奶背着,爷爷打伞。 3、孩子放学还得上特长班学琴,姥姥帮着背比孩子还高的琴。 4、老人带孩子玩滑板,忽然下雨了,老人怕孩子着凉,把自己上衣脱了给孩子穿上。 5、看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背着上小学的孙辈,颤颤巍巍的走着,这样溺爱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 <b>有时候照片不一定非得拍的那么有思想性啊,或是漂亮啊,遇到一些有趣的场景拍下来,逗大家一乐,也挺好。</b><br>比如下面几张片子:<br> 1、<b>模特走秀</b>。 2、<b>人模狗样</b>。 3、<b>领导视察</b>。 4、<b>拉家带口</b>。 5、<b>羡慕嫉妒</b>。 6、<b>美女与老汉</b> 7、<b>女士优先</b>。 8、<b>返老还童</b>。 9、<b>共享男友</b> 文化衫体现时代文化,这位外卖小哥T恤上写着:共享男友,意为他是大家共有的朋友。 10、<b>今日简史</b>这位收废品的小哥,T恤背上写有:今日简史,是中信出版集团的广告语。今天的简史就是昨天的历史。 <b>爱是永恒的主题:从恋人、夫妻到老伴儿,有很多词语形容,相濡以沫,白头到老,少年夫妻老来伴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b> 1,庙会上的一对年青人。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婚前婚后 4、少年夫妻老来伴儿,年轻人老年人同一画面。 5、老夫老妻牵手过马路 6、推着老伴儿购物 7、关怀备至 8、共担风雨 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b>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b><br> 除了艺术摄影、商业摄影之外,纪实类的摄影特别是街头随拍,我认为,不是随意乱拍,盲目记录,而是对现实社会观察思考后,带有主观有目的地选择拍摄自己感兴趣的事物。<br><b> 拍什么</b>是自己主观意识的反映,是自己想表达对社会对人和事物的看法,这实际上说的是<b>为什么要拍和拍什么</b>的问题,<b>指的是拍的内容。</b><br>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用句老话说的“功夫在诗外”。一是要提升自己历史文化素质、政治政策水平,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把握大局、摸准时代脉搏,才能想到应该拍点什么,想到才能看到,看到才能拍到。这样说不是让大家去盯着什么重大题材,那是专业记者干大事,咱们普通爱好者可以以小见大,拍身边的变化去体现大的题材。<br> <b>怎么去拍</b>呢,怎么表现内容呢,用什么手法,达到最佳体现内容的目的呢,指的是拍摄的形式。<br>好的形式如用光、构图、对比、虚实等使照片更有魅力,抓人眼球。<br> 因此一张好的照片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真正做到这一点很难,尤其是街头随拍,偶然性比较大,需眼疾手快,抓住精彩一瞬间。<br> 这时候,形式上不必强求,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果断按下快门,拍到自己想要的画面就是最好的。<br> 如果只追求形式,玩光影,抓眼球,就像一位化了妆整了容的“美女”乍一看真美,但经不住岁月的考验,缺少内涵,气质,顶多是一个“花瓶”而已。<br> 有内容的片子,乍看不一定美,但耐看,禁琢磨,引人思考,能留下历史痕迹。<br> 我这次讲的主要是个人体会,不要求大家都走这条路,喜欢拍花的、拍鸟的、拍美女的、拍风光的都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自身条件选择。其实,不管哪一类摄影,拍好了都不容易。<br>还有一条最重要,多拍就是硬道理,走到哪相机(手机)不离手,多拍才有感觉,量变才能质变。<br><div>纪实类图片写好说明很重要。一条好的文字说明,可使图片生辉。包括时间、地点、内容文字简练明确。字数一般三五十字。要是投稿还要写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br></div> <b>组照专题摄影</b>。多张照片组成的一个专题,通过不同画面、不同角度反映一件新闻事实。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有一定深度,相当是新闻通讯。从画面编辑角度看,摄影语言要更丰富一些,有大场面,有中近景,有特写。<br>组照:保暖工一日<br> <b>组照《保暖工一日》</b><br>作者李岩<br>2013年7月,我家住的小区要为楼房外立面加装保温层,<br>有百十号来自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农民工住进我家楼下地下室,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冒着酷热施工。7月2日一大早我就提着相机,追随农民工(他们自称工种是保暖工),记录下他们一日的工作生活。<br> 01清晨6点多,地下室住的大部分民工已起床。房间里阴暗潮湿,散发着霉味、涂料味夹杂着臭汗味,地上还汪着灌进来的雨水。很多小蚊虫围着灯泡打转,不用蚊香驱赶无法入睡。 02 早餐是公司免费提供的油饼、豆浆,管饱。管吃管住,民工说每月净收入人均3000元左右。 03、 7点多钟,开始备料,将保温板搬到架子上。 04 、搅拌贴保温板的水泥砂浆。 05 整个上午的工作是贴外墙的保温板。 06 中午12点开饭。主食米饭,一菜是肉片炒豆芽。 07 用红塑料盆吃饭的小伙子来自河南,是这伙民工中年龄最小的,属90后。 08 这位头发白了的民工,姓张,河南驻马店人,属马的今年59岁。膝下两儿一女,孙女已读高中。他说,来京五六年了,平时没有休息日,每年麦收、春节回家两次。 09 地下室闷热,午饭后在健身苑的椅子上靠着小憩一会儿。 10 这位干脆放平了,躺在一尺宽的石墙上睡入梦乡。 11 下午两点,民工们顶着烈日,冒着35°以上高温又开始了工作。 12 这位身材较胖的民工,汗水湿透了衣衫。我劝他把马甲、帽子脱掉透透风。他回答:不能脱,这是安全规定。 13 直到一桶水泥用光,他才利用取料的机会,在阴凉处喝口水、抽支烟。 14 傍晚六点半多了,民工们才陆续收工。有时为用完剩下的水泥,得干到晚上七八点钟才下班。 15 吃过晚饭,天黑了,露天地里冲个澡,再把湿透的衣裤洗净晾上,一天就这么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