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菜场 邂逅绝美小吃

微不足道

<p class="ql-block">  我的一位朋友,京城长大,投亲湖北插队,招工武汉后又调回北京。几十年来,一直念叨武汉小吃,尤其是宿舍楼下、厂外路边的早餐摊,这都造就了武汉人的“过早”情怀,所以著名美食家蔡澜将武汉称为“早餐之都”。</p><p class="ql-block"> 谨以拙作献老友,同喜同乐。</p> <p class="ql-block">  “武汉,每天不一样。”,这些年来确实变化很快,尤其是商饮食业的快速发展,当然少不了那些藏匿在小街小巷中的生活味道。</p><p class="ql-block"> 想要真正的了解到一个城市美食文化的本质特点,我们凡夫俗子,兜里的銀子是不可能经常去X锦、X子的。也曾去过X巷,一去就失悔了,那满大街都卖3个/l元的小面窝这里是3个/5元,也就不会再去更不会带朋友去了。逛来逛去,最便捷又便宜的还是去菜场及其周边,这些接地气的烟火味,做的是街坊生意,才最抚俺们凡人心,所以要了解武汉美味寻觅湖北特产,走进菜市场就是最佳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一进菜场,小路两旁店铺毗邻。一眼望去,豆皮、汽水包、油饼包烧梅……一字排开,虽稍显简陋但清清爽爽。</p> <p>  武汉的早点,首推“热干面”,这一点也不夸张。我每每问起那些旅居外地(国)的同学,最想武汉的小吃,热干面是必须的。热干面的历史较为悠久,主要由面和芝麻酱以及配料组成,其中精华便是面中的芝麻酱,不同店家其芝麻酱的调配都是不一样的,在众多经营热干面的店铺中,门前排队的那一家理应成为你的首选。</p><p> 这是一家热干面店:</p> <p class="ql-block">  热干面下好后,师傅会紧接着给料,此刻多会习惯性的问“加点么斯”,我也偶尔信口答道“多把点芝麻酱”,师傅往往一笑,但绝对会意思意思。只是不能每次如此答白,因为师傅会笑而不语,让你体会到“沉默就是唾弃”的厉害。自己的形象会瞬间失调,旁边的人也许会悄悄的说“个班马的,巩汉林饰演的队伍来了”。</p> <p class="ql-block">  现在好多热干面都加点卤水,有人说不正宗,我倒有些不太跟风。加卤水实则是一种改良,对“干”的与时俱进。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口感不尽一样,加点卤水,何尝不可。</p> <p>  小料是可以自助的,热干面好吃七分靠师傅手艺,三分靠拌面:一筷至深,利落挑面,快速反复直到酱汁浓稠均匀……。拌开后的热干面,吃完微微回甜。口感与调味绝佳平衡。</p><p><br></p><p><br></p> <p>  三鲜豆皮也是较为出名的一道美食,原料是滑嫩米浆和脱壳绿豆调成的浆,在大锅均匀铺开定型后,还要再加一层金黄的蛋液,再翻转后铺上熟糯米和馅料;馅料则有点五花八门,但肉丁、笋丁、菇丁必不可少,但严格来说是不应有干子丁的,这估计就是价格差距所在;因为裹有糯米,虽有些油却不会觉得很腻。</p> <p class="ql-block">  面窝通常只在过早时有售。(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得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武汉人不习惯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窝)。其实叫“面窝”并不贴切,因为其中没有面粉,是粳米磨成的米浆,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细盐,现时也有在面上撒点黑芝麻。炸时用的铁勺子,直径约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用另一勺将那种合浆舀入面窝勺,在中间一刮,然后下锅,下凹处因面浆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技术好的早点师傅可以将面窝炸成“匡匡”——没有中间的焦脆部分,主要供老人食用;我就属于享用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武汉人习惯或配上一对米粑粑,或热干面或细米粉或豆浆、粥。三口两口,一呼而就。</p> <p class="ql-block">  米粑粑,甜甜的、酸酸的,成对出售,是很有特色的湖北特色传统小吃之一。当年我住“艺苑社区”,一对老夫妻从春末到仲秋都在路口摆摊售卖。婆婆做,爹爹烧火(是锯末+刨花),(老奶奶告诉我们,一定要用糙米磨浆,加自酿的伏汁酒发酵),在平底锅用小火慢慢烘烤。武汉话剧院、歌舞剧院、楚剧院的一众大牌明星(恕不点名了)可都是粉丝,接过刚刚出锅的粑粑后,边走边吃。现在还记得某人怕烫,接过粑粑连忙掏出手帕垫着边走边吃,过完马路走到院子门口,就化为乌有,真的是算计准确。</p> <p>  武汉烧梅(烧麦)重油,(不象上海的馅料多是裹着酱油的糯米饭),大颗的肉丁、香菇丁和粘粘的糯米混杂着浓郁的肉汁,再调以胡椒粉,那一个鲜、香又有点辣,再配上一碗清酒或蛋酒,那味,那味(此味非彼味),武汉人都懂的。</p> <p>  “汽水包”,是武汉特有的传统小吃。一口大大的平锅,油腻腻的锅盖,盖不住蒸腾的热气,十分钟,水汽渐渐收干,白白胖胖的包子比邻而居,一瓢金黄的食油浇下去,包子们发出吱吱的声响,再略煎一会儿,那就成功了。一口咬下去,滚烫的糯米馅冒着胡椒的香气,烫嘴暖身。金黄的底部结着硬壳,香脆无敌挡。令人惊讶的是,锅里的汽水包三种口味都有且外形一样,但老板却总能根据你的要求,准确的挑出你要的品种。</p> <p>  油饼包烧梅,是一种新的吃法,套句时髦的话,就是混搭。经营这种小吃的并不多见,这里却有家。油饼是现炸的薄酥香脆,起锅时剪个口子还是热气腾腾,装进两只软糯可口的烧梅,迅即一咬,满口油汁,满嘴热气,缠绕着油饼和烧梅混合着鲜香,只觉得一口惊艳,油饼的心里只有烧梅,而烧梅也只想走进油饼的心里,那想象,那憧憬!</p> <p class="ql-block"> 魚汤糊粉,经典汉味名小吃,细米粉+鱼糊汤,这汤是将鲜活鱼放在文火上彻夜熬制,鱼肉、鱼骨髓全融进了汤里。再配上虾米、葱花、胡椒粉为辅料,被誉为“武汉一绝”。还要强调的是,卖糊汤粉的必有油条卖。食客端着鱼香扑鼻的糊汤粉,不会立即吃,而是接过店员递过来的刚出锅的热油条,用手把刚刚起锅的油条掐成寸长,浸进汤里,用筷子夹起饱蘸鱼汤的热油条,送进嘴里,麻辣鲜香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 油香,现在市场上真的很难找到了,记得当年读初中,荷包里有点碎银两,毫不犹豫的去“一品香”排队买“红糖油香”。油香是用老面发酵、面粉用热水烫熟后再揉。下锅油炸时,火不能太大,一锅要上十分钟,一旦出锅,我等迫不及待,一口咬下去,热气喷薄而出,满嘴飘香,那一个爽歪歪,真的是幸福满滿。</p> <p>  这是糯米鸡,和广东的糯米鸡不同,里面是没有鸡肉的。我理解就糯米饭在面糊里打个滚,然后油炸,起锅后外表金黄,表面凸凹不平,形如鸡皮,故也。</p> <p class="ql-block">  春卷,好象南北都有,我寓居天津卫时,就有三丝春卷、豆沙春卷、韮菜春卷,很是热闹。但武汉多是地米菜(荠菜)春卷,现包现卖。以前只是春天才有,改革开放了一年四季都有,春卷也就常年不懈,但有其形而缺其神,那种野菜独有的鲜香也飘逝而去,再也寻不回来了。</p> <p>  糍粑是用熟糯米饭放到石槽里用石锤捣成泥状并风干而成。我们插队时只有春节期间才有制作,带回家后赶紧放在水中以防开裂。并要每天换水,否则就会发霉,如放置时间稍长就会发酸(当年哪有发酸的,待到过年就三下五去二,吃得干干净净)。现在的糍粑不仅相对经放还久置不霉。神也!!!</p> <p>  豆丝是武汉市黄陂区的三大传统小吃之一(还有黄陂三鲜、黄陂糍粑),也是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农家传统食品。豆丝是用大米、绿豆等按一定比例打浆摊成饼,可直接抹上酱料或包菜后煎着吃。为便于保存切丝晾干,就是人们常说的干丝,或炒或煮(黄陂人叫下豆丝),但其口感比鲜豆丝逊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  现在有些小贩将刚摊好的豆丝原饼裹些馅料在平底锅上炕着吃,这种改良版虽有点另类,但一定还是有需求。但我认为还是回归原始,或炒或下,最好加点卤牛肉,青蒜是万万少不得的,才算正宗。</p> <p> “苕”,就是红薯。苕圆子、苕面窝,“苕氏双雄”。早晨炸苕面窝,白天做苕圆子,针对性强,有的放矢。</p> <p>  白色的叫“酥饺”,二、三十年前风糜江城,现在早点摊贩已鲜有经营的了,我赶上了,有些惊喜。这是纯正的汉上小吃。只是购买的不是很多,我在旁边候了几次,都没有拍成,只有借用别人的视频了。</p> <p class="ql-block">  剁馍,我们儿时的最爱,2~3分钱就可以买一块。</p><p class="ql-block"> 其做法就是将发酵的面团和好做成饼形后,放入一个特制的平底锅中,将事先加热后的锅盖盖在平底锅上,灶内加火烤“剁馍”底,锅盖散发热气烤“剁馍”面,烤熟后“剁馍”面红底黄、外硬内松,既有烧饼的锅巴又有馒头的柔软,要吃多少就剁多少下来,所以叫剁馍。现在市场上已不多见,一些小孩都不认得了。</p> <p class="ql-block">  鸡冠饺顾名思义,形状像鸡冠,是老面发的,然后打碱,加馅,但馅量不会太大,因为多了馅不易熟。饺子的那种酥软与馅料的融合,加之色泽金黄,面香酥脆,入口绵软。弱弱的说一句。正宗的内馅是小葱肉馅,那些韭菜、白菜等馅料,其实就是水货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珍珠圆子、鱼糕、肉糕,一到年关,黄陂人家家都做。我的小学同学多住在当年麻阳街一带,当年春节期间常去一位同学家,他姆妈都会盛一碗排骨藕汤再拈几小块鱼榚肉糕,我连声道谢后便大块朵颐一扫而光。日后想起这都是人家从口中省出的,大恩不言谢,只到现在,我和这位同学依然有着密切联系,言谈中依然聊起这件事,依然想起他那话语不多却慈眉善目的姆妈。</p> <p>  霉豆渣,这是黄陂孝感豆制品行业的传统名吃,以豆腐渣为原料铺在稻草上发酵而成,其发酵菌是稻草上的毛霉菌。霉豆渣游离氨基酸含量高,味道鲜美,是营养丰富的风味豆制品,也是我的最爱。</p> <p>  武汉的霉千张不象绍兴的霉千张那般腐那样臭,相对硬朗,显得鲜洁、清香、素淡,可煎、可炸、可烤、可红烧。</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现场加工霉豆腐(武汉人称“腐乳”),霉豆腐通常可分为白、红、青三种:白色霉豆腐不加红曲,使其保持本色;霉豆腐坯加红曲即红霉豆腐;青色霉豆腐是指臭霉豆腐,又称青方,它在腌制过程中加入了苦浆水、盐水,呈豆青色。在武汉最受欢迎的是红霉豆腐(也叫“红方”),这种加工方式实在简陋,但原生态,银货两讫,眼见为实,童叟无欺。</p> <p class="ql-block">  珍珠丸子。如今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肉丸裹着糯米,蒸熟后一颗颗晶莹剔透,像珍珠一样,<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淡、爽口、高颜值,成为了湖北人民餐桌上的常客。俺们当年插队天门,贫下中农都会给我们送来一盘,连声说“伢也,你们遭叶,快吃快吃”。半个世纪都过去了,直到现在一看到珍珠丸子,脑海里就浮现百家台朱姓乡亲们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弱弱的告诉你,这是正宗鄂菜,源于“沔阳三蒸”。至于“沔阳三蒸”到底是哪三蒸,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常见说法是蒸肉、蒸鱼、蒸蔬菜。其实最准确最严格的说法,是指蒸畜禽,蒸水产和蒸蔬菜的总称。到如今,三蒸已成为了一个概数,成为沔阳蒸菜的泛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还有一些小吃,就压根不打算介绍。譬如一种烤鸭,售价20元左右一只,便宜得有点惊讶。别说那种“老鸭子”(武汉人眼中的正宗本地鸭)售价上百,连那种快生鸭也不止这个价;我还曾买过某“煨汤专家”的土鸡汤,怎么也呡不出鸡味。一不做二不休,第二天又买了一罐肚片汤,还是一个味,真的是太奇妙。后来几天从其摊前走过,门口罗雀。再过几天,下课了。这充分说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英雄的江城人民连病毒都不惧,还怕你弄虚作假。在革命群众的坚实长城面前,只会让你碰得头破血流,狼狈逃窜。</p> <p class="ql-block">  切好的藕片裹住拌好的肉泥,在抹上一层面糊,往油锅里一炸,金黄酥脆、这就是炸藕。以完全被面糊住却又能看得到藕孔为最佳,这种标准,与扬州炒饭有得一拼……。</p> <p class="ql-block">  当然,去菜场主要还是买菜。相比于超市这里更多烟火气,可以买到称心的毛豆米、苋菜梗、莴笋尖……,有些菜,称称前摊主会进行粗加工,如罗卜去头,莲藕去节;遇到不认识的菜,摊主会告诉你如何烹饪;当然,偶尔也可以还还价,零头肯定主动抹,有时还会送几根葱,其实彼此都心知肚明,看重的不是这点小钱,而是一种情怀,一种乐趣。但对于我,更为重要的在莱场往往会买到超市买不到的,如野生财鱼、江鲶、自然长毛的霉豆渣、地道小葱……。</p><p class="ql-block"> 谢谢你的浏览,逛菜场品小吃是打锣,买菜是敲鼓,两头都是要顾的。锣做锣打,鼓做鼓敲;如果你肯赏脸,我再敲鼓,此篇还会有“下”。我们一起期待,一起开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