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之旅Ⅱ(15-8):德国汉堡和柏林之旅

周征

2018.0.19(六),从丹麦洛兰岛南端乘坐渡轮到德国费马恩岛北部的港口,再坐大巴,午后13:00到汉堡,午餐后游览汉堡的市政厅一带和港口一带。<br>汉堡是德国第二大城市,也是德国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贸中心、 德国第二金融中心,汉堡是欧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有着“世界桥城”的美称。除美国西雅图外,汉堡生产“空中客车”飞机,是世界上第二大飞机制造区。<br>汉堡的内阿尔斯特湖周边游客很多,市政厅高大的尖顶直入云霄,河两旁是酒吧和商铺,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拉贝河旁有众多的码头,它们通航世界各地。<br>晚20:30到达柏林西部的勃兰登堡晚餐,晚餐后住宿齐埃萨尔。 2018.05.20(日),齐埃萨尔,波茨坦,柏林,天气晴好。<br>昨天行程紧张,没有能游览无忧宫,今天上午先到波茨坦游览无忧宫。<br>无忧宫位于波茨坦市北郊,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模仿法国凡尔赛宫所建,宫名取自法文的“无忧无虑”,整个王宫及园林面积为90公顷,因建于一个沙丘上,故又称“沙丘上的宫殿”。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无忧宫宫殿建筑与其宽广的公园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无忧宫以洛可可建筑风格为主,房间仍保持着最初优雅、和谐的布置。宫殿东侧是珍藏着124幅名画的画廊,这些绘画多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荷兰画家的名作。<br>到柏林市内午餐, 餐后沿凯撒大街先后到涂鸦墙、亚历山大广场、马克思恩格斯塑像,外观柏林大教堂。<br>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东德为了隔绝东德人民投向西德,从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柏林墙,沿着边界建立围墙,约155公里长,3至4米高,将西柏林整个包围起来, 东德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一开始以铁丝网为材料,后才被换成更为坚固耐久的砖墙。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柏林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自制潜水艇、热气球等方式翻越柏林围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1989年11月9日,屹立了28年的柏林墙倒塌,1990年两德重归统一。<br>2006年,沿着围绕前联邦德国地区,政府修缮了一处长达96公里的柏林墙遗迹,建成了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这也是柏林墙遗迹恢复最长的一段,墙壁上有号称“东部画廊”的艺术绘画,又称涂鸦墙,沿着施普雷河绵延1公里长。除了这样的一小段柏林墙残留外,地面上的鹅卵石小路显示柏林墙的宽度和走向。 东边画廊位于柏林东火车站至奥伯鲍姆桥之间,是柏林保留至今最长的一段柏林墙。曾经是冷战的标志,现在则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画廊,绘画的载体是著名的柏林墙。东西柏林分离期间,彩色装饰画家和艺术家就以墙代纸,在柏林墙西侧一面作画的传统。柏林墙倒塌后,一些著名的喷画艺术家在长期保留墙段的东侧一面作画,形成了今日的东边画廊。1989、1990年间,来自21个国家的180位艺术家在长达1316米的柏林墙上,创作了不同主题的绘画,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DimitriVrubel的《兄弟之吻》,GuntherSchaefer的《祖国》,GerhardLahr的《柏林-纽约》等。1991年,这段柏林墙被列为保护建筑。<br>亚历山大广场自十九世纪末起,就是柏林的商业中心,它的周围还是近代柏林老城所在,以及民主德国的政治心脏。广场上最显眼的地标是建于1969年, 高368米的柏林电视塔。在电视塔的背后,是红砖结构的圣母教堂 ,建于1270年,为柏林第二老的教堂。教堂旁的花园中央为海神喷泉,花园的另一边,是著名的红色市政厅,自1869年建成后就是柏林市政府所在,红色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十分美丽。<br>从亚历山大广场过马路,在施普雷河东侧的花园草坪上,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塑像。这组雕塑是东德政府1986年竖立的,雕塑作者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三年以后,柏林墙倒塌,一年以后,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了德国的重新统一。这时候,这组塑像的去留,在德国引起争论。多数意见是保留。 我们在马恩塑像前合影,过桥来到博物馆岛,柏林大教堂呈现在大家的眼前。柏林大教堂1905年建成。 威廉二世皇帝非常重视这座教堂的建造,亲自参加了该教堂的开幕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柏林大教堂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人们搭起临时的棚子来保护大教堂,修复工作从1975年开始直到1993年。因柏林大教堂为曾经作为王室的专用教堂的关系,与那些外表华丽内饰简朴的哥特式教堂不同,内饰极其华丽甚至达到了浮华的程度。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无暇入内。博物馆岛上的五座博物馆,集中了德国博物馆的精华,我们也只能匆匆一观外貌。<br>到中国驻柏林大使馆旁的商店稍事休息后,继续游览查理检查站、勃兰登堡门和巴黎广场。<br>查理检查站位于柏林弗里德里希大街和Zimmer大街的交界处,是冷战的见证和象征,从1961年到1990年,这里是盟军、非德国人和外交人员在东西柏林之间通行的关口。现在这里被高大的现代建筑环绕, 只剩下小小的一段柏林墙残垣,在面向西柏林的一侧树立着以英俄法德四种文字标识的著名警告牌:“You are now leaving the American sector.”(“你现在正在离开美国防区”)。目前人们看到的是复制品,原件被保存在毗邻的查理检查站博物馆里。博物馆位于查理检查站的后方,门面不大,但收藏的史料非常丰富,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现了这段沉重历史。<br>去往国会大厦的路上,车观了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它是由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Peter Eisenmann用2711根高低不同的水泥柱建成的,蔓延了很大一片,就像一片抽象的墓地。游客可以从任何一点自由进入这个悲伤的迷宫,自己决定穿越它的路线。纪念馆下面是信息中心(Ort der Information),这里按照时间顺序用图片展示了犹太人在第三帝国期间受迫害的景象,有一些展厅细致入微地记录了那个年代里很多个人和家庭的黑色命运。 国会大厦现在不仅是联邦议会的所在地,其屋顶的穹形圆顶也是最受欢迎的游览圣地,它不断更新的历史映射着自十九世纪以来德国历史的各个侧面。旅行社没有事先预约参观,我们只能在外面望洋兴叹。<br>今天柏林游的最后一项是勃兰登堡门和巴黎广场。<br>勃兰登堡门是最初柏林城墙的一道城门,因通往勃兰登堡而得名。勃兰登堡门高26米,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砂岩建筑,以雅典卫城的城门作为蓝本,由12根柱子支撑着平顶,东西两侧各有6根,前后立柱之间为墙,将门楼分隔成5个大门。大门内侧墙面用浮雕刻画了罗马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的海格力斯,战神玛尔斯,以及智慧女神、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保护神米诺娃。勃兰登堡门门顶中央最高处是一尊高约5米的胜利女神的铜制雕塑,女神张开身后的翅膀,驾着一辆四马两轮战车面向东侧的柏林城内,雕塑象征着战争胜利。 勃兰登堡门内,就是菩提树下大街西端的巴黎广场,自18世纪开始就是游客的首选之地,一度被称为“国王的接待室”。它是柏林市中心的一个广场,上有柏林艺术学院(Akademie der Künste)和著名的阿德龙饭店(Hotel Adlon)。战争夷平了巴黎广场的大部分,只有勃兰登堡门幸免于难,之后不断的资金投入使得广场慢慢恢复昔日的辉煌。<br>当晚,入住柏林城东的一家酒店。 房间很大,还带一个套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