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天地有节,四时有序,万物有理,因此,作为茫茫沧海一粟,也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顺应自然之势,教学工作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虽然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但就像喝了二锅头,后劲儿很大,总是在脑海里“翻江倒海”,逼迫自己不得不吐出来,才算痛快,索性就复盘一下课堂教学,顺带说说自己对地理教学的几句心里话。</p><p class="ql-block"> 一、改变教学方法,摸索前行</p><p class="ql-block"> 写期末工作总结时,洋洋洒洒写了2000多字,只是单纯地从一个平凡如我的一线教师出发,谈谈想改变课堂模式的想法。 </p><p class="ql-block"> 这个念头酝酿了很久。从暑期开始,地理中考结束后,我便开始了“复盘”,也可以说是反思。我开始思考,教师讲,学生听,记笔记,这样讲下去,课堂是一汪死水,一切为了中考,为了成绩,固然现实,可太过功利性地教学,只会让这门学科失去它本来的样子,从长远看,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明显不是好事。最关键的问题是,这样的模式,教师受累,孩子受累,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得不偿失。</p><p class="ql-block"> 我开始在线上观看各种优秀课例,发现,原来地理课可以这样上,我开始记笔记,总结,列出清单,发现所有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其实可以归结为我们常说的,以学生为主体。可是我也深知,把每一节课当成精品课很难。就像我们很多同行说的,有人听课了,合作探究,小组尴尬地在讨论,实际上,整堂课已经很尴尬了。真正落实起来,才算是一种改变,我想在有限的职业生涯里,慢慢,慢慢,努力尝试做出一种改变,也愿意为了孩子们的长远发展做出这种努力。</p> <p class="ql-block">二、精心备课,实践出“真知”</p><p class="ql-block"> 本学期,我在多媒体教学上花费了很大功夫,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上,都精心准备。我既见到了好的效果,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难题。我们都心知肚明,日常授课,不比对外公开课,差距很大。比如,短短40分钟里,做到重难点讲明白,学生听明白,你讲他记,很快完成。没有思考过程,变成了机械性记忆,失去了处理问题的机会,丧失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后者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可实际操作起来,会遇到,课堂秩序混乱,总有调皮鬼,课堂时间不够,无法完成教学进度等。因此,启发式教学,并不是说起来那么容易。</p><p class="ql-block"> 课件的利用上,教师通常会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根本不需要,一派认为很有必要。其实,理由都很合理,要看具体科目,具体情况。数学题,不可能都放课件,那是扯淡。地理课,有的课,无需课件,需要课件时,不代表没有板书,相反,板书该写该画,一样不少。课件,是辅助,一为了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二为活动题答案及书外内容过多,整理起来容易,不必耽误课上时间。多数老师们看重的是后者,这被很多外行人误解成偷懒,实属冤枉。</p><p class="ql-block"> 如何解决时间短,探究难、效率低的问题,这是这个寒假我要考虑的问题,缩短课件篇幅,把情景融于课堂里,我想,我会尝试找到一条最好的出路。</p><p class="ql-block"> 三、智力?兴趣?哪个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我读了北京四中一线地理教师们写的书,才豁然明白,原来我们过去常形容一个人智商高低,是不科学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情商和智商不成正比。惭愧的地自觉还是要多读书,否则见识太短,太浅。</p><p class="ql-block"> 书中说,早在国外,就提出过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的智力。那么,每个人的智力并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有的人在音乐智力方面出众,有的人在数学逻辑上表现很强,学生也是一样。</p><p class="ql-block"> 北京四中老师们编写的这部书,有理有据,论据充分。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与分数没有太大关系,这取决于试题的考查内容。</p><p class="ql-block"> 教学中,我发现我所教的六个班中的一名学生,他在班里成绩并不好,所在的考场也是成绩靠后的,但他的地理成绩在所在考场里排名第一。并且无论大考,小考,地理成绩始终保持在30分以上。我观察他在课上特别喜欢问问题,课后也会拿着课外与地理相关的书籍拿来问我为什么。在其他同学那里我了解到他酷爱地理和历史学科,我想,该生自己便可发现和融合两门学科内容,跨学科没必要单独独立拿出来强调,它是自然而然地融合,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等等。</p><p class="ql-block"> 所以兴趣与智力也不是分家的。我还注意到,上地理课,其他同学回答不上来的拓展性问题,他可以答出来。这是兴趣带来的结果。喜欢一门学科,就会多关注,认真听,成绩固然不会太差,但课后的努力程度和试卷的问题又是另外一回事了。</p> <p class="ql-block">四、地理中考,开卷?闭卷?</p><p class="ql-block"> 首先,关于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的分歧产生于出发点不同。目前,有些老师期待继续改革,变成闭卷。同行人理解同行人的心声,开卷后,看起来反倒更难了,过去背诵的范围,刷题的题型基本就是固定的。现在不同了,那么也意味着,过去强调“背诵”知识点,机械性记忆,而现在至少应该不全是了。</p><p class="ql-block"> 开卷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帮助孩子们减轻负担,而不是加重负担。现在看来,开卷后,似乎老师和学生变得更忙更累了,四册教材,一大堆的知识点,七零八散,需要讲明白,记清楚,会做题,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自己也反思过,这中间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发现,日常闭卷考试的好处是,答题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大多数地理成绩较好。日常开卷考试的好处是整体成绩较高,甚至于中上等的学生地理成绩会提高很多,所以,各有利弊。但不可忽视的前提是,对于该门学科的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 试卷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纸笔测验的内容与考查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脱节,多是靠背诵的记忆类知识,那么,在闭卷时,会体现分值良好。如果测试的内容多为开放性、多元化的能力试题,就会体现出开卷考试的原本目的,即利用书本中的地理知识解决和分析问题,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减轻记忆知识的负担。</p> <p class="ql-block"> 比较欣赏与赞同的一句话,课堂是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个人对这门艺术的理解可能都不同。在探索未知的路上,做一个探险家也好,做一个铺路人也罢,最终的目的不过都是为了“抵达”。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p><p class="ql-block"> ——by墨白. 2025/01/11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