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汪曾祺《晚饭花》……

阿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日刷朋友圈,看到一段视频,讲课的语文老师讲述课外文时,提到了汪曾祺先生,我才惊觉自己知识面太过狭窄,对这位大文学家竟毫无印象。赶忙搜索一番,了解其生平概况后,又按图索骥去找他的作品,希望借此机会,能踏入汪老用文字构筑的文学天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1997年5月16日去世,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他是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代表人物。其作品有小说《晚饭花》《受戒》《大淖记事》《羊舍一夕》,散文《人间草木》《逝水》,戏剧《沙家浜》《范进中举》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汪曾祺《晚饭花》原文欣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晚饭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晚饭花就是野茉莉。因为是在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故又名晚饭花。野茉莉,处处有之,极易繁衍。高二三尺,枝叶披纷,肥者可荫五六尺。花如茉莉而长大,其色多种易变。子如豆,深黑有细纹,中有瓤,白色,可作粉,故又名粉豆花。曝干作蔬,与马兰头相类。根大者如拳、黑硬,俚医以治吐血。——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珠子灯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玻璃泡子挂在四角。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无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 - - - - - - - - - - - - - - - -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