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威震天下的潭毒关究竟在何处

咸通相如

<p class="ql-block">  宋代威震天下的三泉县潭毒关究竟在何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唐代天宝年间,三泉县由广元移至阳平关镇擂鼓台村后,历经六朝541年,其间还有165年中央直辖的历史,后因发生大地裂,县城尽没于地下!三泉县悬念叠生,引发了无数人的探索欲望。</p><p class="ql-block"> 公元742年(唐天宝2年),朝廷诏令将治所在绵谷的三泉县向东北迁移120里沙溪之东至擂鼓台(今宁强县阳平关镇擂鼓台村),归属梁州。公元907年(即后梁开平元年),蜀王王建称帝于成都,国号大蜀,史称前蜀,三泉县属前蜀山南西道兴元府。公元925年(即后唐同光3年,后唐灭前蜀,三泉县归后唐。公元934年(即后蜀清泰元年,东川节度使孟知祥称帝建蜀,史称后蜀,三泉县归属后蜀。公元964年(即宋乾德2年),宋大将王全斌伐蜀,克三泉,县境归宋朝利州路(当时驻地在兴元府)。公元967年(即宋乾德5年)5月诏三泉县直属京师,开我国中央直辖县之先河。公元1252年(即元朝淳佑12年),蒙古军占据三泉县,公元1283年(即元朝至元20年)撤消三泉县归属沔州。</p><p class="ql-block"> 宋代时期,三泉县因直隶京师,部署在三泉县周边龙门山、龙门垭、鸡冠山的军事关隘众多,其中有个重要的关隘叫潭毒关,潭毒关位置究竟在哪里?文史界一直争论不休。</p><p class="ql-block"> 宁强县文史专家宋文富先生经过艰苦细致的考证,认为潭毒关就在阳平关西的嘉陵江边。</p><p class="ql-block">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有力佐证了此结论:</p><p class="ql-block"> 本世纪初以来,嘉陵江阳平关镇成家坝段河道北移、致对岸擂鼓台村唐家转咀上漩涡潭变成干河坝,2017年10月15日,宁强县阳平关镇擂鼓台村75岁的唐孙明老先生在此处发现一通残碑,圆首,仅存“潭”宇上半部分,初步推断为“潭毒关”地名碑牌,此处原来是个漩涡潭,岸边是峭壁悬崖,向西是横亘南北的的龙门垭,向南是陡峻险要的龙门山、龙门洞,向东则是邓家碥、三泉县城遗址、阳平关方向,唐老先生判断,这个残碑是从岸上悬崖掉下来的 ,唐老先生从小就喜欢文史,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考古物证,将在研究县域历史沿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于是将此事报告给了阳平关镇党委、镇政府及阳平关镇文化站,镇上迅速将此事反映给县文旅局 ,在县文旅局的支持下,阳平关镇党委、镇政府安排文化站站长鱼正鸿先生负责在当年的大致位置修复了潭毒关亭,将残碑安放其中,其间,镇党委书记邱刊、镇长高强、《三泉》文艺社总编边清学多次赴县场给予指导。</p><p class="ql-block"> 唐老先生就住在唐家转嘴上,走进他的书房,但见书架上各类书籍至少500余本,果如传言,他是一个读书人!</p><p class="ql-block"> 听唐老先生讲,他们祖上有一个口口相传的说法,他们住的地方是一个驻兵的地方,叫潭毒关,小时候他问过他的爷爷,说怎么有潭毒关这么一个难听的名字呢?他爷爷讲,潭毒关下有个漩涡潭,潭中呢,经常集聚一些从上游漂下来动物尸首和一些腐烂的树叶,无论人畜,若误饮此水,必亡!当地人认为潭里有毒,估计这个名字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可惜,许多东西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无法考证。</p><p class="ql-block"> 唐老先生还说,在潭毒关南边、龙门洞北有一个大寺庙,叫龙门寺,十九大殿俱全,还有个罗汉院,有十八罗汉,规模宏达。1935年,徐向前元帅曾在此指挥了解放阳平关的战役,离开时徐向前还留下了 "北国风光无不及,龙门山水天下奇。待到革命成功日,再到龙门作小题”的诗句。令人惋惜的是,龙门寺在上世纪70年代末被拆除了,殿里的十八罗汉也被打碎埋在了田里……</p><p class="ql-block"> 据唐老先生所指的潭毒关位置,沿嘉陵江向上行约300米便是扂子上,店子上有一个著名的渡口这就是邓家碥渡口。从渡口沿江再行约2.5公里便是三泉县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据史传,当时三泉县城有一个小酒馆或小客栈叫江月亭,大诗人陆游在兴元府任职时,常到三泉县游玩,三泉县不仅地势险要,且以景色秀丽著称。嘉陵江从西北奔腾弧绕而过,江岸悬崖峭立,形成天然屏障。自唐宋以来,到风景如画的三泉吟诗著文者,不乏名人高士。陆游只是其中之一,在其诗作《自三泉泛嘉陵至利州 》中写道:</p><p class="ql-block">日日邅途处处诗,书生活计绝堪悲。</p><p class="ql-block">江云垂地滩风急,一似前年上硖时。</p><p class="ql-block"> 他把三泉县风景与三峡风光相媲美。</p><p class="ql-block"> 三泉县龙门寺、龙门洞是陆游常去的地方 ,而江月亭距这里仅仅2.5公里。在其诗作《大安病酒留半日王守复来招不往送酒解酲因小饮江月馆》和《上巳小饮追忆乾道中尝以是日病酒留三泉江月亭凄然有感》中都提到了江月亭,在陆游的另一首诗中可以得到印证:《梦行益昌道中有赋》云“龙门阁畔千寻壁,江月亭前十里堤”</p><p class="ql-block"> 从三泉县城到龙门洞、龙门寺必须路过龙门山下店子上的邓家碥渡口,而店子上与潭毒关之间仅仅隔了一条小河 ,潭毒关与龙门寺之间还有一条小道相通,距离不到400米,是故,陆游每到三泉县必到这几处观山望水,陆游在诗作《予行蜀汉间道出潭毒关下每憩罗汉院山光轩今》提到了龙门寺罗汉院和潭毒关:</p><p class="ql-block">山光轩上几闲游,潭毒关前又小留。</p><p class="ql-block">麦陇雪苗寒剡剡,柘林风叶暮飕飕。</p><p class="ql-block">马行剑阁从今始,门泊吴船亦已谋。</p><p class="ql-block">醉眼每嫌天地迮,尽将万里著吾愁。</p><p class="ql-block"> 潭毒关,秦蜀古道金牛道西线上的重要关隘,曾在商貿流通、军事布防、公文传递、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千百年来,相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金牛道东线,西线稍显平缓,其一:可经烈金坝、阳平关,沿嘉陵江边纤路抵达利州。其二:可在阳平关码头搭乘舟船顺嘉陵江而下,至利州以南各州县。其三:可从燕子砭经明垭西行至广坪、金山寺、白水关,经青木川至姚渡,北上可达文县、天水、岷县…</p><p class="ql-block"> 潭毒关扼守龙门山与嘉陵江之间天险要地,关南龙门山,悬崖峭壁,猴猿难攀,关下嘉陵江,浪花翻滚,漩涡连连,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宁强县文史专家周凯先生陪石志刚先生考察潭毒关有感而作:</p><p class="ql-block">龙门山下有石碥,江水回旋能泊船。</p><p class="ql-block">虽说故国风景好,却是蜀门潭毒关。</p><p class="ql-block">放翁饮酒江月亭,益昌道中美名传。</p><p class="ql-block">子羽关口三百兵,喝退金人马不前。</p><p class="ql-block">千年古道成过往,一抷黄土话桑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