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一、年轻的生命</b></p><p class="ql-block"><u>没有人仅仅是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u></p><p class="ql-block"><u>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u></p><p class="ql-block"><u>人类才出现了老人。</u></p><p class="ql-block"><u>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u></p><p class="ql-block"><u>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u></p><p class="ql-block"><u>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尘埃之中。</u></p><p class="ql-block">这是《爱与老人》扉页上塞缪尔·厄尔曼在《年轻》一诗中的文字。人的衰老不只是生理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灵魂是否放弃年轻,放弃理想。这让我对人的阶段划分有了一个新的层次上的认知,建立了一个新的划分标准。我们女人往往只关注在自己的容颜上,皱纹上,体态上,年龄上,以此来界定自己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读完这首小诗,突然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肤浅和狭窄。</p><p class="ql-block"><u>每个人都会被未来吸引,</u></p><p class="ql-block"><u>都会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u></p><p class="ql-block"><u>在你我心灵的深处,</u></p><p class="ql-block"><u>有一个无线电台,</u></p><p class="ql-block"><u>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u></p><p class="ql-block"><u>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u></p><p class="ql-block"><u>你我就永远年轻。</u></p><p class="ql-block">是的,尽管我的年龄一直在匀速增长,但我却感觉自己回到了小学生时代。因为我的灵魂刚刚苏醒,刚刚起步,刚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活着的意义。我想做的事太多了,做瑜伽,上课学习,看书思考,和朋友聚会,写写文字,和爱人女儿去浪……我的生命正在迸发着朝气蓬勃的力量,正在如饥似渴地吮吸着自然的甘露。被小孩子们叫奶奶的时候,被姑娘小伙们叫阿姨的时候,内心是在颤抖的,好像在提醒我岁数不小了。但内心那股年轻的激情却在澎湃翻涌,我可以重新开始活人生的后半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b></p><p class="ql-block">金庸老先生这话乍一听,没品出什么味道。经董老师讲解,吃出味儿来了。一生并不长,就应该尽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尽情去闯未知的世界,尽情去犯傻,犯错,犯忌讳,把内心深层的欲望都在现实生活里去尝试一把,探索一把,满足一把。这样肆无忌惮的走过一生,去经历苦难,挫折,去踩坑,摔倒,去感受,体验,才会在走不动的那一天,安心地躺在床上,安心地等待离去。一生也不短,可做的事也还挺多。抓紧时间年轻一把,释放一下自己被压抑的躁动,看看到处底会发生什么。</p><p class="ql-block">金老先生的话还有一层意思:我们应该更多关注人是咋活的,而不是稀里糊涂、低眉顺眼、压抑容忍地活完了一生,然后把丧事变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倒错了,活反了。人走完一生,重在过程,而非结果。结果都一样,过程中才能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非凡而精彩的一生。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安静谢幕,与自己告别。</p><p class="ql-block">董老师还讲到,有些子女在老人生前不管不顾,死后却哭得稀里哗啦,这是虚伪。我母亲是在去年去世的,她瘫痪了18年,前13年,我是和三位姐姐一起轮班照顾的,后5年我缺位了。我就是董老师说的那种人,在丧礼上大哭,大悲。我是在后悔,是在为自己没有在母亲最后五年的病床前尽孝而悔恨,是在为自己再也无法去回报母亲而自责。尽管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但终抵不过内心的煎熬,痛苦的情绪折磨了我一个多月,直到身体出现问题。晚年生活是老人用生命为子女上的一堂人生课。很遗憾,我去照顾生病的女儿,去照顾自己的小家,把责任推给了三位姐姐。我做了这样的选择,就应该承担起辜负母亲的责任,承担起自己内心的痛苦。感恩母亲给我上的这一课。有些事,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无法弥补。但愿在面对家里其他老人,我能比现在做得好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自我价值</b></p><p class="ql-block">董老师讲到,孩子在14岁前,他的自我价值主要来自于父母的爱。只有父母把他当个宝,他才会认为自己有价值。这句话也适用于老年父母与子女之间。婆婆是小学教师,一生勤俭持家,工作认真负责。她一生在用老师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退休了,却喜欢上了打麻将。虽然是块儿八毛的事,输赢也就几十块钱的事,却是违反她的道德标准的。每每打完麻将回来,本就理亏的她就总是怯怯的,眼角瞟向所有人的脸色,不敢大声说话。一开始我们并不赞成她白天黑夜地打,怕伤害了她的健康。所以我们明明知道她的小心奕奕来自于我们的道德评判以及她的自我评判,但我们都以冷漠面对,谁也不吱声,就残忍地看婆婆受着这份罪。直到最近几年,我们才慢慢接受了她打麻将这件事,我们才开始转变对她的态度。告诉她,放心去打吧,趁现在还有人叫,还能打得动,就好好去玩。婆婆立马神采飞扬,喜上眉梢,解开了绑在她身上的道德枷锁,打麻将光明正大地成了她的兴趣爱好,真正成了她放松和交友的一项活动。老人的价值也来自于我们子女对她的理解和爱,我们把这个事正常化了,也就把她的行为合理化了,也就不会再带给她那么大心理压力了,她才从我们的理解和认同里感受到了我们的爱,她的自我价值也才回到了正常状态。她本身就值得有拥有快乐的权力,她值得得到我们的理解和支持。这时我们才看到了人性,才真正尊重一个人。</p><p class="ql-block">董老师讲到父母有时会开始关注子女的脸色,真的会有。因为我们小时候就经常观察他们的脸色,这是一种心理惯性。说明父母到了老年,无法再通过社会功能来体现他的自我价值,他们变得自卑怯懦了,他们变成了心理脆弱的“智人”。这个时候,我们子女需要更多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解决他们的卡点来帮助他们提升自我价值,我们子女也需要做多更多理解和涵容,让老人在我们这里有面儿,有尊严,真正人格平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年轻人拥有未来,老年人拥有过去。</b></p><p class="ql-block">听董老师讲解这句话,我流泪了。年轻人的人生刚刚开始,他没有长久的历史可以回顾,反而是拥有长久的可期盼的未来,人生还可以允许他随心所欲地无限创造。老人正好相反,他走过了人生大半辈子,在身后积累了一个长长的历史的影子。而他们即将要面对的却是人生的唯一结果——死亡。想到他们这样的处境,突然就悲从中来,他们的人生课题变成了如何来面对死亡,他们已然没有了向死而生的机会。这种思考带给我很大震撼,一个人临终是否走得安心,在于他在经历人生的过程中是否热烈激情地活过,是否为了好奇心去涉猎冒险过,是否为了曾经的理想而去努力奔赴过,他是否把他想做的事都做了,想去的地方都去了,想体验的东西都感受过了?这种思考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对于老人来说历史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所以他需要承担他这一生的所有选择所带来的既定结果。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我们真的还有机会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们真正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这是我们在《爱与老》这期课上,董老师替我们提出来的一个重大问题。那我们要如何来作答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