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汤山朱砂洞

空无俗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平乐·寄语汤山朱砂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梓乡古洞,一枕悠然梦。山色湖光皆入瓮,遥想当年情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迹仍在心涯,应天言赋桑麻。不知今日之朱砂,是否依然似红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一一一一文/空无俗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对这首《清平乐・寄语汤山朱砂洞》的详细解析鉴赏:</p><p class="ql-block">上阕:</p><p class="ql-block">“梓乡古洞,一枕悠然梦”:开篇点明所咏之地是家乡的古老山洞,“梓乡” 饱含着对故乡的眷恋与亲昵之感,一个 “古” 字,赋予洞穴历史的沧桑感与神秘气息。“一枕悠然梦” 营造出一种闲适、惬意的氛围,仿佛进入此地,尘世纷扰皆抛却,悠然入梦,开启一场与过往、与自然的心灵对话,奠定了全词宁静悠远的基调。</p><p class="ql-block">“山色湖光皆入瓮,遥想当年情重”:“山色湖光” 描绘出汤山朱砂洞周边的自然美景,青山的翠影、湖水的波光相互辉映,如诗如画。“皆入瓮” 运用奇特想象,将这无边美景收纳于一 “瓮” 之中,化宏大为精巧,给人新奇之感,同时也似暗示此地景致之浓缩精华。“遥想当年情重” 笔触一转,从眼前景带入往昔回忆,虽未明言何种情,但引发读者对曾经在此地发生的人事、情谊的好奇与遐想,或许是年少时的欢聚、先辈的劳作,虚实相生间,拓展了词的意境深度。</p><p class="ql-block">下阕:</p><p class="ql-block">“旧迹仍在心涯,应天言赋桑麻”:“旧迹” 承接上文回忆,强调过去的痕迹并未因时光流逝而磨灭,依旧留存在内心深处,可见作者对故乡过往的珍视。“应天言赋桑麻” 有回归乡土、关心农事民生之感,“应天” 有顺应天时之意,在这片熟悉土地上谈论耕耘、桑麻种植,展现出质朴的乡土情怀,与前文悠然之景相融合,勾勒出故乡完整的生活风貌,既有山水逸趣,又含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不知今日之朱砂,是否依然似红霞?” 结尾以问句收束,将思绪从回忆、感慨拉回现实,目光聚焦于汤山朱砂洞的标志性景观 —— 朱砂。过去朱砂似红霞般艳丽夺目,承载诸多记忆,如今作者远离故乡,不禁发出疑问,饱含对故乡变迁的关注、对熟悉景致是否依旧的担忧,也留给读者对故乡物是人非或容颜不改的思索空间,余味悠长。</p><p class="ql-block">整体而言,这首词用词清新质朴,将对故乡汤山朱砂洞的自然景致描绘、往昔回忆、当下牵挂融为一体。既有文人的诗意浪漫,如奇幻的想象、悠远的情思;又不失乡土的醇厚韵味,借桑麻农事展现生活本真。通过情景交融、虚实转换,在短小篇幅里构建起一个承载深情、引人回味的乡土世界,唤起游子共通的思乡心绪与对岁月沧桑的喟叹。</p> <p class="ql-block">清平乐有几种格律形式,这首词是否另类?</p><p class="ql-block">清平乐格律形式:</p><p class="ql-block">《清平乐》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等。清平乐有多种格律,最常见的正体是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其格律为:中中仄仄(韵),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韵),中中中仄中平(韵)。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变体,例如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等。这些变体在押韵和平仄上有些许差异,但总体结构上和正体较为相似。</p><p class="ql-block">对这首词是否另类的分析:</p><p class="ql-block">从格律上看,这首词并不另类。如果按照常见的《清平乐》格律去对照,它基本符合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的正体格律要求。</p><p class="ql-block">从用词风格和内容主题方面来说,它也具有《清平乐》常见的特征。《清平乐》词牌既可用于婉约抒情,也可用于豪放表意,这首词属于婉约风格,通过描绘故乡的景色和回忆旧情来抒情,在主题内容上是常见的怀旧思乡主题,与众多《清平乐》作品在风格和主题选择上是契合的。所以无论是格律还是风格主题,这首词都没有显得特别 “另类”。</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首词最后两句都多了一个字,共四十八字,是否是为了整体词的需要?</p><p class="ql-block">关于字数差异的观察:</p><p class="ql-block">正常的《清平乐》正体是双调四十六字,而这首词最后两句多了一个字,变成四十八字。这种情况确实与传统格律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可能的原因分析:</p><p class="ql-block">情感表达的强化需要:最后两句 “不知今日之朱砂,是否依然似红霞?” 这种多字的表达或许是作者为了更细腻、更完整地表达自己对故乡朱砂洞的牵挂和担忧。在传统格律的限制下,作者可能觉得难以充分传达对故乡朱砂现状的那种复杂情感。通过增加字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疑问句,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直接,能够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特定景观的深切关注。</p><p class="ql-block">风格创新尝试:</p><p class="ql-block">作者有可能是有意在遵循基本格律的基础上进行风格创新。在词的创作中,适当突破格律限制,有时候是为了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这多出来的两个字,让结尾部分的节奏和韵律产生了一些变化,使整首词在结尾处有了一种舒缓、悠长的韵味,区别于严格按照格律创作的那种紧凑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p><p class="ql-block">语言习惯与时代风格影响:</p><p class="ql-block">也有可能受到作者自身语言习惯或者当时的文学创作风尚的影响。如果作者所处的时代或地域在词的创作上有一些比较宽松的观念,允许在基本格律框架内进行适当的字数调整,那么这也可能是顺应这种风气的一种表现。当然,这需要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当时的词坛整体风格等因素来综合判断。</p> <p class="ql-block">这种在词的格律上进行突破的创新方式常见吗?</p><p class="ql-block">词史上有一定的突破现象</p><p class="ql-block">在词的发展历程中,格律突破的情况并不罕见。词最初是配合音乐演唱的,其格律要求比较严格,以保证音乐性和规范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词逐渐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文人在创作时开始有了更多的自主性。</p><p class="ql-block">例如,苏轼就是一位在词的格律上较为大胆的词人。他的一些作品对传统词调的格律有适度的突破。像《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在句式和押韵等方面有一些灵活的处理,展现了他在遵循格律基础上的创新意识。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词的意境更加开阔。</p><p class="ql-block">辛弃疾也有类似的情况。他的词风豪放,在创作过程中为了抒发壮志豪情,有时会不拘泥于传统格律的细枝末节。比如在一些长调词中,为了增强表现力,会对句式进行适当的调整。</p><p class="ql-block">不同时期的接受程度各异</p><p class="ql-block">在词的早期阶段,如晚唐五代时期,词作为新兴的文学体裁,与音乐紧密相连,格律要求相对严格,此时格律突破的情况较少。当时的词多在宫廷和贵族的宴乐场合演唱,需要保持较为统一的格律形式以方便配乐。</p><p class="ql-block">到了宋代,词的创作达到鼎盛。随着词体的发展和文人对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格律突破的接受程度也有所变化。在柳永、周邦彦等格律派词人的影响下,格律的严谨性依然受到很多人的推崇。然而,同时也有像苏轼、黄庭坚等词人开始尝试突破,他们的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也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p><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因素,词的功能和风格进一步多样化。一些词人在抒发爱国情怀、感慨身世等复杂情感时,也会根据需要对格律进行突破,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正常的创作探索。</p><p class="ql-block">突破的限度和原则</p><p class="ql-block">虽然有格律突破的情况,但大多数词人还是会遵循基本的格律原则。这种突破通常是在不影响词的整体音乐性和美感的前提下进行的。一般是对句式、字数或押韵方式进行微调,而不是完全抛开格律。</p><p class="ql-block">词人在进行创新时,往往会考虑词牌的基本特征和情感表达的平衡。例如,即使是在突破格律的情况下,《清平乐》这个词牌所具有的双调结构、上下阕的情感层次等基本特点依然会得到保留,只是在具体的字数、句式等方面进行灵活处理,以实现情感表达和艺术创新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强云、曾用名王祥云,字陌居、号空无俗士。金陵汤山人,中国尘社社员,中华诗赋官网首席版主,编辑,荻埠归帆文社顾问,矢志不渝,拒绝参加任何带有官方色彩的诗词组织和团体。一个躬耕乐道名不经传的民间俗士,致力于格律诗词文化研究和传承。</p><p class="ql-block">作品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当代诗人作品精选》、《当代诗词三百首.鉴赏二》及《当代诗词精选精评》合集及中华文化出版社出版巜空无俗士格律诗词鉴赏》专集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