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北大红楼中共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安馨居士

<p class="ql-block">  昨天上午,我来到北京大学旧址,参观北大红楼—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北大红楼,已有一百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大红楼见证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以及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等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p><p class="ql-block"> 民国六年(1917年)始,蔡元培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民国七年(1918年)初,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红楼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p><p class="ql-block"> 1937年北平、天津陷落之后,北京大学红楼曾设有日军中国驻屯军宪兵军、宪、特务机构,直到1943年本人撤出红楼。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于1953年迁往西郊。 红楼辟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展览围绕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早期建党人物,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光辉历史。</p><p class="ql-block"> 目前的展室分为6个部分、19个单元,共计67个展室。展出图片958张、文物1357件,其中,展出的文物原件有550多件,特别珍贵的文物70多件。</p><p class="ql-block"> 展览六个部分,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经历近代各种力量救亡图存探索的失败,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唤起民族觉醒,构筑新文化运动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高举爱国旗帜,形成五四运动的策源地</p><p class="ql-block"> ~播撒革命火种,打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p><p class="ql-block"> ~酝酿和筹建中国共产党,铸就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最值得纪念的是李大钊,陈独秀。复原的李大钊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第二阅览室以及学生教室及五四运动图片,资料和实物值得后人记忆。</p> <p class="ql-block">北大红楼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走近随拍的红楼外景。建筑通体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砖木结构,楼体呈工字形,地上四层,地下一层。东西面阔100米,主楼南北进深14米,东西翼楼南北各长34.34米,总面积10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展出实物—北大红楼瓦片</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入口。</p> <p class="ql-block">大门口的北大红楼展览简介。</p><p class="ql-block"> 展览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以及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等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展览图片介绍五四运动前的中国世况。</p><p class="ql-block"> 旧中国十分闭塞,落后。这是1881年,清政府修建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全长11公里。这是中国人自</p><p class="ql-block">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图为唐胥铁路通车情形。</p> <p class="ql-block">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历史治水名人 [1] 。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p> <p class="ql-block">‌ 戊戌六君子‌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历戊戌年),因戊戌变法失败而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的六个主要参与者,他们分别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p> <p class="ql-block">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华相众生、海褰冥氏、寥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晚清官员谭继洵之子。中国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p> <p class="ql-block">  《狱中题壁》是中国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诗作。此诗作于狱中,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格调悲壮激越,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意气豪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p> <p class="ql-block">  义和团。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又称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庚子拳乱等。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p> <p class="ql-block">  近代以后,在西方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p> <p class="ql-block">  清政府 创办了数十所新式学校,并选送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图为清政府第一批派往美国留学的30名儿童的合影。儿童们身后的牌子上写的是“轮船招商总局”。</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占地约350万平方米,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雍正、乾隆等皇帝的扩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900年再次遭到破坏,现仅存残垣断壁。‌</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 (今中山市)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率先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是20 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但由于领导这场革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软弱和政治上的不成熟,革命果实很快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所窃取。事实证明,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不可能的,必须另外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10日,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并迅速获得成功,各地纷纷响应宣布独立,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图为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p><p class="ql-block">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图为孙中山主持召开南京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p> <p class="ql-block">武昌起义油画</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第二届毕业生与教师合影(前排左起:康宝忠、崔适、陈映璜、马叙伦、蔡元培、陈独秀、梁漱溟、陈汉章;中排左四:冯友兰。</p> <p class="ql-block">现场展出的武汉互助社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受新思潮影响,1917年10月,恽代英等在武昌成立互助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互助社是武汉地区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进步团体。图为1918年6月19日,武汉互助社十人合影(前排左3恽代英)。</p> <p class="ql-block">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  李大钊发表《孔子与宪法》《宪法与思想自由》《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文章,对复古思潮进行抨击。图为李大钊(前排中坐者)与宪法公言社同仁合影。</p> <p class="ql-block">  北大红楼里李大钊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李大钊办公室常常聚集着校内外进步青年。李大钊向他们介绍、推荐传播新思想的书籍,共同讨论、研究各种新思潮,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许多进步青年如邓中夏、高君宇等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走上中国革命之路,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骨干力量。</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办公室常常聚集着校内外进步青年。李大钊向他们介绍、推荐传播新思想的书籍,共同讨论、研究各种新思潮,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许多进步青年如邓中夏、高君宇等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走上中国革命之路,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骨干力量。</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期间捐赠的部分中外文期刊</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手迹。</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祖籍浙江诸暨。中国近代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为北京大学设计的校旗、鲁迅设计的校徽。</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红楼”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油画《兼容并苞》。</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是由华裔画家沈嘉蔚在1988年创作的,长宽尺寸都接近两米。</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延揽学界名流,包括势同水火、互不相让的主张新学与旧学的人物同登教席、同台竞逐的情景。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学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p><p class="ql-block">画面上一共有16位学人,从左至右依次是:刘师培、黄侃、沈尹默、陈独秀、胡适、朱希祖、辜鸿铭、马叙伦、蔡元培、李大钊、马裕藻、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梁漱溟、刘半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青年》杂志的创办</p><p class="ql-block">民国六年(1917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迁至北京大学红楼,更名为《新青年》。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在北京大学红楼迅速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为核心的革新堡垒,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p> <p class="ql-block">  在《觉醒年代》中,为了反击复古派,钱玄同与刘半农策划了一出“双簧戏”,将文学革命推向轰轰烈烈的高潮,也成为剧中令观众津津乐道的桥段。</p><p class="ql-block"> 1917年,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积极响应胡适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倡白话文和文学改良‌1。他在文学领域有着深刻的见解,并得到了蔡元培的认可,被破格聘为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p><p class="ql-block"> 图片中间是展出的刘半农和钱玄同的书信。</p> <p class="ql-block">刘半农画像。</p> <p class="ql-block">北大红楼一层西头靠南的第二阅览室,又称为“新闻纸阅览室”,是毛泽东曾经工作过的地方。1918年10月到1919年3月,毛泽东在这里担任图书馆助理员,登记新到报刊和读者姓名,管理15种中外文报纸,每月领取8块大洋的月薪。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下,逐渐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  这是红楼内面积最大的一间教室,能容纳七八十人同时上课,李大钊在这里为学生讲授《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马克思理论课程,鲁迅也曾在这里讲授中国小说史,这间教室里常常挤满了求知若渴的进步学生。</p> <p class="ql-block">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p><p class="ql-block">《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p> <p class="ql-block">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女性群雕</p> <p class="ql-block">  新文化运动中,随着妇女解放呼声日益高涨,女子逐渐获得与男子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获得了享受高层次教育的权利。图为 1920 年 2 月北京大学首开女禁,招收王兰、奚浈、查晓园(右起)等 3 人入校旁听,开公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反对封建礼教,禁止缠足漫画</p> <p class="ql-block">禁止三从四德漫画</p> <p class="ql-block">  1919年5月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爆发。</p><p class="ql-block"> 游行当天北京十三所高等院校的3000多名爱国学生高举"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等标语,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一曲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正是由于广大青年学子的积极参与和爱国热情,北京大学遂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p> <p class="ql-block">参加游行的北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集会后,学生到东交民巷西口,选派北京大学罗家伦、段锡朋、许德珩、狄福鼎四名学生代表进入美国使馆递交说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位于红楼一层的北大学生社团“新潮社”旧址,还原了“五四”前夜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五四前夜,北大学生们在这里连夜准备宣传标语。</p> <p class="ql-block">  高一涵是早期《新青年》的重要撰稿人。他把自由放到道德的体系或范畴中去理解,认为自由与道德是不可分的,因此成为科学与民主理念最为积极的宣传者之一。图为高一涵(左1)留日期间与友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展出了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实物。这是长辛店机车厂长办公室挂钟。</p><p class="ql-block">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3万名工人大罢工爆发,2月7日遭到军阀吴佩孚的镇压。北大红楼这次现场展出了“二七大罢工”中牺牲的罢工领导人林祥谦、施洋照片,以及施洋烈士在狱中写的日记、施洋先生纪念录。展览中还刊登了“京汉铁路大罢工中牺牲的烈士名录”,其中江岸分会牺牲烈士38人。</p> <p class="ql-block">  施洋烈士狱中日记和《施洋先生纪念录》</p><p class="ql-block"> 中共早期优秀的工运领袖——“劳工律师”施洋于1923年2月15日被北洋军阀迫害,牺牲于武昌洪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铁路工人巡更记录仪</p> <p class="ql-block">长辛店工人使用过的信号灯</p> <p class="ql-block">  展出了向警予生前使用过的名片。</p><p class="ql-block"> 向警予(1895年9月4日-1928年5月1日),女,原名向俊贤,生于湖南溆浦县,土家族。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及早期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领袖。</p><p class="ql-block"> 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汉口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同年5月1日,向警予在余记里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