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久仰白鹤梁大名,此次自驾川渝,得以一睹真颜。</p> <p class="ql-block">在重庆境内长江与乌江的交汇处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古巴国故都涪陵。在涪陵城北长江中有一道长1600米,平均宽度15米的天然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展翅嬉戏、引颈高吭,故称白鹤梁。白鹤梁傍水而存,随波而卧,涨水隐没、枯水显露,四季一现的情景,平添了考视价值和神秘性。</p> <p class="ql-block">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长江岸边,始建于2003年,于2009年5月18日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是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属地方性历史博物馆,是集文物保护、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有岸边陈列馆和水下参观区两部分;现存题刻有165段,共1万余字、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其中涉及水文价值的题刻有108段,馆藏精品文物有刻石鱼水标。</p> 岸边陈列馆 <p class="ql-block">大门序厅浮雕壁画。涪陵白鹤梁是长江三峡地区枯水石刻的典型代表,她汇集了数百位历代文人的题刻墨宝,记录了自唐代以来长江1200余年间的枯水水文情况,在水文、民俗、艺术、文学、史学等领域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是长江文明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三峡工程中工序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涉及学科最多的文物保护项目。它解决了水下原址保护与常规参观相悖的世界难题,是工程领域与文物保护领域相结合的一次创举,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创新和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序厅陈列的高浮雕石鱼。清·嘉庆癸酉(1813年)涪州州牧张师范刻</p> <p class="ql-block">游客汇集一定人数后,由讲解员统一讲解并带领参观</p> <p class="ql-block">【长江之尺——白鹤梁题刻的科学价值】在长江三峡星海浩瀚的水文石刻群中,涪陵白鹤梁题刻尤为璀璨夺目。它的“石鱼水标”是世界古代水文观测领域的大创造。在它现存的165段枯水题刻中,涉及水位观察的有108段,真实地记录了唐广德元年(763年)至1963年一千二百年间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情况,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中上游枯水年份水文变化的规律,为长江航道运输以及现代水利工程的修建提供了参考,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白鹤梁也因此被称为“长江古代水文资料的宝库”,中国千年“水文站”</p> <p class="ql-block">【知识链接——“水文石刻”】中国刻石之风由来已久,从秦汉之世便初见其形,此后历朝历代盛行不衰。隋唐以后,尤其是宋代,随着文人文化的兴起,事无巨细,多刻石为纪,大江南北星罗棋布。其中有一些石刻分布于江河两岸的石梁或岩壁之上,所述内容多涉及江水涨落,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水文状况,因此被称为“水文石刻”。其中记录洪水情况的被称为“洪水石刻”,记录枯水情况的被称为“桔水石刻”。这些水文石刻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是研究江河水位、河床变化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一些石刻的拓片</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题记。行书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刻。</p> <p class="ql-block">窗外是长江</p> <p class="ql-block">谢彬题记。行书,清光绪七年(1881年)刻。</p> <p class="ql-block">孙海题刻。正书,清光绪七年(1881年)刻。</p> 水下参观区 <p class="ql-block">白鹤梁保护体内题刻是白鹤梁的核心参观区,水下设备的维护和题刻的清洗需要潜水员,通过潜水舱进入保护体来完成。白鹤梁题刻水下原址保护工程目前国内外无先例可寻,为提升参观效果,运用了大量的特殊工具和设施设备对水下灯光、玻璃窗进行多次提档升级改造。</p> <p class="ql-block">通过这一个个舷窗,比较清楚地看到水中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谢彬题记石刻</p> <p class="ql-block">孙海题记石刻</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真迹,拓片已在陈列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静谧的水中,躺着长江冲刷千年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搭乘扶梯,返回地面</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并不很大,但独一无二的展陈形式给游客们带来新奇和刺激,在水下有一种寻幽探秘的兴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