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让佛留恋的地方——大足石刻小记

锋星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大足区境内141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国家级有宝顶山、北山(含多宝塔)、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舒成岩;市级有尖山子、千佛岩、峰山寺、圣水寺、陈家岩、普圣庙;区级有板昌沟等61处。造像约5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石窟造像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相齐名。</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以集释(佛教)、道(道教)、儒(儒教)“三教”为一体,世所罕见;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从唐末至宋代中国石窟艺术的风格以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p> 宝顶山石刻 <p class="ql-block">景区位于重庆市大足城区东北12公里,以宝顶山石刻为主体,包括圣寿寺、广大寺等干年古刹,以及大足石刻博物馆、老街、仿宋街等文博展馆和购物街区,是集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世界遗产地特色文化景区。</p><p class="ql-block">宝顶山石刻开凿于南未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年),为一代高僧赵智风主持营建,以大、小佛湾为中心,四周分布近20处结界像。规模庞大,内涵丰富,整体布局,图文并茂,具有鲜明的世俗化色彩,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绝唱。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购票后,乘景区大巴来到石刻区</p> <p class="ql-block">与云冈龙门莫高窟等北方石窟石刻相比,这里树木茂密,青草郁郁,绿苔铺石。</p> <p class="ql-block">步行在静谧的林中石径,转弯时忽现精美石刻。景象转换之突然,画风突变之反差,让人始料不及却又眼前一亮。</p> 大足石刻地狱变相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地狱变相:警示世人的恐怖画卷。佛教认为,世间万物,无论是神、人、阿修罗、饿鬼、畜牲还是地狱,都在六道中轮回转世。其中,地狱是最为痛苦的一道。所谓的“十八层”并非字面意思上的十八层,而是指不同的时长和刑罚。</p> <p class="ql-block">大足宝顶山的地狱变相是国内同题材造像中规模最大的一龛,生动地展现了堕入地狱者被冥王、判官和业镜、业秤审判、衡量后,所遭受的种种刑罚。场景令人毛骨悚然,起到了震慑世人、禁止作恶的效果。在这幅恐怖的画面中,却有一位朴实温和、面带微笑的农家养鸡女形象,令人津津乐道。</p>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 <p class="ql-block">观无量寿佛经变相。是重庆大足地区的一处石刻造像群,是全国同类型题材中最大的,刻像面积约为160多平米。也是《黑神话悟空》的取景点之一。该石刻以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为主题,展示了唐代四川地区流行的净土信仰和观音信仰,以及中国式佛画的特点。石刻中还加入了密宗元素,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刻画了西方三圣、观音和大势至等形象,以及三品九生图和观想。石刻的目的是让信众参观后加深对西方净土世界的向往,并强调了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义。</p>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 <p class="ql-block">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刻于宝顶大佛湾北岩"父母恩重经变相"左侧此龛造像由《大方便佛报恩经》、《净饭王般涅般经》及各本生经等多经杂合而成。</p> 父母恩重经变相 <p class="ql-block">父母恩重经变相。是大足石刻摩岩造像中中的《临产受苦恩》题材。龛高700厘米、宽1450厘米、深250厘米。刻像44尊。上部刻贤劫七佛半身像。下部中央刻“投佛祈求嗣息”图;左右连环画式地刻出父母含辛茹苦抚育子女的十组雕像,情节连贯,形象生动,感人肺腑,是佛教中国化后的造像。</p> 孔雀明王经变相 <p class="ql-block">孔雀明王经变相。龛高600、宽950、深320厘米。中刻孔雀明王坐于孔雀背负之莲台上,其左右壁刻帝释天战阿修罗的场面。左侧壁上部刻莎底比丘破薪图。</p> 九龙浴太子图 <p class="ql-block">九龙浴太子图。龛高620、高450厘米。刻九龙口吐清泉,洗浴坐于盆中的释迦太子。此处本为岩上圣迹池出水口。古代雕刻家匠心独运,导水入龙口排出,既意全像妙,又给这组雕像增添了生动意趣。</p> 释迦涅槃圣迹图 <p class="ql-block">释迦涅槃圣迹图为宝顶山第11龛,俗称卧佛。佛像慧眼微闭,神态安详,右侧而卧,下半身隐入崖际,右肩陷于地下,佛半身卧长3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身卧佛造像,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科学、宗教价值。</p> 千手观音 <p class="ql-block">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南岩第8号龛一尊实有830只手的摩崖千手观音造像 ,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人们称她是人间一绝。</p> <p class="ql-block">宝顶山“千手观音”雕凿于南宋中后期,该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刻有830(2009年以前一直盛传的数字是1007)只手、眼,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建成800多年来,“千手观音”造像因受风化等多种“病害”侵蚀,曾多次修复。最近一次大面积贴金是在清代光绪15年,距今已100多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艺术家打造的这尊拥有830只手、眼,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造像采用纵横交错,上下重叠,反侧相承,深涉错落的布局,在八十八平方米的石崖上,雕出这830只手。造像龛高7.7米,宽12.5米。</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于2011年4月正式动工。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数十个科研单位和数百名专家的精心“呵护”下,保护工程基本完工。这龛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的造像,于2015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6月13日正式与游客见面。</p> <p class="ql-block">观音在佛教的各宗派中都赋有一定职能,而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也不尽相同,因此,能救众生一切苦难的全能菩萨──千手观音便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一般说来,观音造像只要有十只手,便可称“千手观音”。常见的千手观音多数是造三十二只手或四十八只手,以示观音的三十二变相和四十八大愿,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来表现,以达到“千”的涵义。千手观音每只手上,还分别持有各种各样的器物,如日、月、宝剑、如意珠、宝瓶、莲花、宝镜等。</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手中所执的各种法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宋人民的生活用具,劳动工具,以及战争武器,在历史文物考古上有着重要作用。</p> 华严三圣造像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华严三圣:千年造像奇迹。华严三圣,包括毗卢遮那佛、普贤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是大足石刻中最为壮丽的造像之一。这三尊佛像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更将力学与透视学的原理与艺术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毗卢遮那佛位于中央,象征着理智的完备。普贤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分别位于两侧,分别代表门理和智门。文殊菩萨手中的宝塔,重达千斤,历经千年仍稳固不坠,这得益于工匠们巧妙地运用了建筑力学原理,将宝塔和手臂的重力传导到基座上。这些造像的设计独具匠心,工匠们巧妙地处理了造像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使得观众在仰首观望时,感觉菩萨仿佛正亲切地俯下身来,关注着世间众生。</p> <p class="ql-block">龛高780、宽370、深250厘米。刻紫竹林下趺坐三修行者,思维佛法僧三宝,继而勤修成佛之事。″宝顶山″三字,系南宋兵部侍郎杜孝严书</p> 六道轮回图 <p class="ql-block">六道轮回图。是宋代的摩崖造像。位于宝顶山第3龛,顶高7.80米,像宽4.80米。龛中刻有一个直径为2.7米的圆形巨轮,名“六趣轮”。按照佛教的说法,此轮是载人于三界六道中生死运转的车轮。轮外刻“无常鬼”(或称“阎魔死主”、另有一说叫“大转轮王像”,窃以为:观其相貌还是称为“无常鬼”更为合适吧),头顶“三世佛”,蓬头獠牙,脚踏鳌头,口衔轮沿,双臂环抱巨轮,以此表示人生之“业力”不可逆转。</p> 护法神龛 <p class="ql-block">护法神龛。护法神龛的编号是2号窟,这里也是以前的入口,附近还有一块牌子,内容大意是,如果故意损毁佛像,必下阿鼻地狱,这是入口处的标准配置。建造时间在1174至1252年之间,正值南宋的淳熙至淳祐年间。这个神龛的高度达到了430厘米,宽度为1260厘米,深度则是120厘米。神龛内部雕刻了33尊佛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中央并列排列着9尊护法神像,左右两侧则雕刻了六通神像。</p> <p class="ql-block">下层则刻有7尊鬼卒像。护法神是守护佛法的神祇,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保卫道场,降服一切魔障。有趣的是那只镇坛的神虎,看起来更像一只猫。这是因为当时大足地区还没有虎,而猫则是更为常见的动物。这个细节不仅增添了神龛的神秘感,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生态有了更多的了解。</p> 牧牛图 <p class="ql-block">牧牛图。龛高570,宽2910厘米。此图以牛喻牛人喻修行者,阐迷佛教调伏心意的修证过程。全图长约30米,从″未牧″到″双忘″共10组。造像以山岩自然取式,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p> 圆觉洞 <p class="ql-block">圆觉洞。深十二米,宽九米,高六米,是大佛湾内最大的洞窟造像。 在洞壁的两侧俨然整齐地排列着文殊、普贤、普眼等十二位觉行圆满的 菩萨。</p> <p class="ql-block">出口处俯瞰卧佛</p> 圣寿寺 <p class="ql-block">玉皇殿,原名“凌霄阁”,重建于清康熙年间,重檐歇山顶,面阔六柱五间,进深五间。殿内供奉主尊玉皇大帝,右为关圣、文昌,左为川主、火神,殿后供奉韦驮菩萨。1988年,赵朴初又题名“帝释殿”。殿内另保存明清碑刻9通,水墨彩画21幅。</p> <p class="ql-block">殿顶人物雕像</p> <p class="ql-block">寺内正在进行的法事</p> <p class="ql-block">离开宝顶山,驱车十余公里,来到北山石刻</p> 北山石刻 <p class="ql-block">北山摩崖造像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于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首先开凿,后经当地官绅、士庶、僧尼等相继造,至公元1162年(南宋绍兴末年),方具现存规模。它以佛湾为中心,计有佛耳岩、观音坡、营盘坡等处,造像近万尊。</p><p class="ql-block">佛湾长达里许,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共编为290号,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以精美雅典著称于世,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1961年国务院将北山石刻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毗沙门天王龛。龛高430、宽286、深176厘米。正璧刻毗沙门天王。头戴大鹏冠,饰年角形项光,身着甲胄,脚踏二夜叉,身躯硕壮,怒目圆睁,左右壁刻力士,侍从等像。</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龛。龛高324、宽292、深140厘米。刻像44尊。正壁刻千手观音宝冠天衣,善珈趺坐于须弥座上;左右两壁对称刻十佛、文殊、普贤、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像。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普观世界。</p> <p class="ql-block">释迦说法龛。龛高355、宽366、深193厘米。刻像27尊。正壁刻释迦佛坐像左右侍立大势重、观音、天王、护法等像。其中二菩萨像端庄丰满薄衣贴体,颇具盛唐遗风。</p> <p class="ql-block">左:三世佛龛。龛高189、宽235、深88厘米。刻像41尊。龛正中刻释迦、迦叶、弥勒“三世佛”,左看壁刻文殊、普贤及天龙八部等。造像端庄典雅,刻工精致凝练。</p><p class="ql-block">右:梁恩成先生在北山石窟留影 1940年摄</p> 诃利谛母龛 <p class="ql-block">诃利谛母龛。龛高161、宽109、深117厘米。龛内刻诃利谛母、侍者和童子像等13身。诃利谛母育有五百子,却偷窃人子为食,后经佛陀教化,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守护神。民间信仰俗称“送子娘娘”。</p> <p class="ql-block">数珠手观音龛。龛高127、宽100、深72厘米。观音肘悬飘稀,裙带轻扬,有″吴带当风″之感。两手交于腹前,俯首含颦,神情孀媚,俗称″媚态观言"为中国宋代石雕造像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摩利支天女龛。高221、宽114、深104厘米。正壁刻摩利支天女,在、右壁刻八大护法金刚。摩利支天女作三头八臂,手持堵般兵器,立于战车上,为佛教神通广大的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窟。宽高390、宽272、深305厘米。正壁观音遍体的涵珞珠串繁管疏密有致。左侧善财立像长眉隆颊,满面皱纹,长髯挂腮,形象夸张生动。</p> <p class="ql-block">维摩诘经变相。图纵306、横270厘米。刻像27尊。原作为宋代著名画家石恪所绘,后由李大郎等摩刻于此。壁面左坐维摩诘居士,右坐文殊普萨,表现出两人辩法的宏大场面。</p> <p class="ql-block">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窟。窟高424、宽387、深340厘米。刻像48尊。正壁刻如意轮菩萨、观音等像。左右壁浮雕诸天神像。全窟造像精雕细刻,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孔雀明王窟。窟高347、宽322、深607厘米。刻像950尊。窟中孔雀直立,明王趺坐于孔雀背负之莲台上。两壁遍刻干佛,与孔雀雄姿辉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弥勒下生经变相。高272、宽195、深220厘米。刻像173尊。正壁刻弥勒坐像,左右壁刻经变中的菩萨、文臣武将,男女居士及各式人物等像。内容丰富,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泗州大圣龛。龛高298、宽222、深237厘米。龛正壁刻泗州和尚,左、右壁刻志公、万回等僧人像。泗州等僧人作为圣僧崇拜,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重要表徵。</p> <p class="ql-block">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高469、宽361、深40厘米。刻像578尊,经幢和楼阁等建筑4之座。以中部“西方三圣”为中心,上部刻“净土”盛景,下部雕“三品九生”及“未生怨”故事,左右沿凿“十六观”。刻工精湛,被誉为“晚唐最为精美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药师净土变相龛。龛高191、宽235、深61厘米。刻像67尊。龛左刻陀罗尼经幢,龛右刻药师佛及白光、月光菩萨。此龛造像形制特别,内容丰富,雕刻细致精美。</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景区主要看上面这两个石刻。在宝顶山景区,还有大足石刻博物馆也是不可忽视的景点,由于博物馆馆藏丰富,故单独成文。</p><p class="ql-block">与龙门、云冈、敦煌石窟相比,大足石刻依崖而建,成窟较少,故名石刻而不是石窟。且由于建成年代较其它石窟晚,所以保存相对更完整,造型也更精美繁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