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徐州美食·烙馍</p><p class="ql-block"> 曹树桐</p><p class="ql-block"> 烙馍是徐州人常吃的一种面食,薄薄的,圆圆的。它不同于北京的春饼、山东的大煎饼、东北的锅贴、河南的馍馍,是把和好的面团擀成直径约25厘米,干面粉约一两重的薄饼在铁鏊子上烙出来的一种食品。柔韧筋道,绵软可口,徐州特有的市级食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徐州烙馍历史久远,相传在楚汉相争时,项羽兵败安徽垓下,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想趁此机会全歼项羽仅剩下的八百骑兵。为出征准备干粮,他找来一帮妇女做饼。一开始,韩信见这些妇女做的饼又厚、又大、又费时间,他灵机一动想出招来。他给妇女们说,不要擀这么大、这么厚的饼了,直接把面团在烧热的鏊子面上快滚一个小圆,粘上薄薄一层面皮,很快就熟了,揭起来就是一张薄饼。妇女们按韩信的指点去做,果真如此。这种饼水分少,保质期也长了一些。韩信发明的粘饼经过徐州人的改进,就演变成了现在的烙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烙馍的做法十分简单,没什么复杂的工艺。只要有一盘三条腿铸铁小饼鏊子,一个放鏊子的锅戗子,一张小面板,一根两头尖的擀面轴子,一根竹制的挑饼劈子就可以了。烧火柴城里不缺,像木包装板、干树枝条等都可废物利用。此活须两个人配合,一个擀,一个烙。在家庭中,女主人和面擀馍,男主人烧水烙馍。女主人双手按擀面轴转动擀小面团,饼在擀面轴下飞转起来,几秒钟一张饼就擀好了,也顺手交给男主人,男的用饼劈子接过来,顺势平放在鏊面上压一下,挑起把另一面放在鏊面上再压一下,饼就熟了,挑起放在馍筐里,紧接着再烙下一张,流程简单,动作娴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城里的老太太们常常搭伙做烙馍,各拿着自家的面团,准备好家伙什,找个避风的地方就烙起来。边烙边聊着家长里短,烙馍馍,成了乐趣。有的老太太为了换点零花钱,两个人合起来做烙馍出售。两元钱一斤的标准面粉可做出一斤多烙馍,一斤烙馍售价六到七元。两个人一天干几个小时可轻松挣得好几十元。烙出的馍不愁卖,有的老人自己不想做就出来买,年轻人不太会做,也没时间做,下班后就顺便买了带回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做烙馍一般都用小麦面粉,现在人讲究饮食的多样化也用杂粮面粉来做烙馍。为了解决老人牙口不好采用沸水蒸的办法,叫蒸烙馍。吃烙馍要搭配菜肴,烙馍能卷裹万般风味,徐州人爱吃辣,像青椒炒鸡蛋、青椒干烤鱼、青椒肉丝、黄绿豆芽等能卷起来吃的菜都可以。而“烙馍卷馓子”是绝配,油条全国不少地方都有,馓子只有苏鲁豫皖四省交界这一片地方有。馓子的做法是把准备好的面团抽出直径约1.5毫米的细条,绕成一个比巴掌大一点的椭圆形,盘放在油锅里炸制而成,吃起来嘎嘣酥脆,比油条香多了。若干年前的一天,我和于清海大队长闲聊时他说,我们老家的馓子真香,好多年未吃了。说完,他脸上泛起淡淡的乡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出现了铝合金鏊子、铝合金平底锅、电饼铛子等用电、烧气来做烙馍,又简便、熟得更快,但吃起来总觉得缺少点烟火味。所以,这些新玩意儿还不被认可,人们仍然坚持着传统的做法。</p><p class="ql-block"> 徐州烙馍,浓浓的烟火。擀的是岁月,烙的是生活,吃的是幸福,品味的是人生。</p> <p class="ql-block"> 曹树桐,男,1940年出生,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测绘系,先后在旅顺基地海洋测绘队(1965-1972年)和青岛海测船大队从事海测工作(1972-1986年),1986年转业到徐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从事城乡测绘工作。</p><p class="ql-block"> 编辑制作:曲中华(湿地乌金)</p><p class="ql-block"> 说明:本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