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敏而好学,对一般人来说,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但不耻下问就非常难了,这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因为,敏而好学只要勤奋、好学就可以做到;而不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好不好学的问题,还牵涉到自尊心、虚栄心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位卑、能力弱、孤陋寡闻,求教尊、能力强、见多识广者,那似乎没有什么,也不以为耻;反之,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博学求教于寡闻,以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便立即会感到没"面子”、耻于开口。尽管"不耻下问” 是许多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要真正实行起来,还具得有大度谦虚之心、包容过人的修养。</p> <p class="ql-block">“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语自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名垂千秋的的文章一一《师说》。语意是:比我年龄大的人,懂得的道理里自然比我早,我应向他们学习;而年龄比我小的人,如果懂得的道理比我早,我也应向他们学习。我是追求真理和知识,何必计较他们年龄的大小、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呢?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韩愈甚至认为学生未必就不如老师,老师未必就完全高明于学生。他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各不相同,他人的长处可以弥补自己的短处,因此老师和学生应当平等相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韩愈的这种思想是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思想的最好注释。</p> <p class="ql-block">孔子是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却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孔子在对学习的态度上。历来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有一句传承至今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三个人一起起走路,其中必定就有一个值得我取法学习的。</p><p class="ql-block">一次,孔子要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事先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个环节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是的,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据史书记载,孔子也曾不远千里,西去雒邑,问礼于老子:还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学琴;<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向郯国的郯子请教历史知识</span>。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他以能者为师,博采众家之长,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代了不起的学者。</p> <p class="ql-block">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独具一格的造诣,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执弟子之礼,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丝毫不因目已是一位著名京剧大师而自傲。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户人家做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后,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被冷落在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场的人见状惊讶,齐白石更是深受感动。几天后特向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他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不客气地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土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之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并请他指正,还尊称他为““老师”。梅兰芳大师的行为正是对不耻下问最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南怀瑾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追求是无止境的,如果想成就某方面的成就,平时就要放下“身段”,不耻下问,多向人请教,有包容心,胸怀宽广,这样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有所进步,达到新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源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