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颐和园的别样风情

龙的传人

<p class="ql-block">俗话说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2025年1月10日星期五下午,恰逢三九的第三天,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之一。但谁能想到,平日里就美得不可方物的皇家园林,在极致低温下,仍然是游人如织。</p><p class="ql-block">寒冬依然没有让这座园林失色,反而赋予了它独特的韵味。昆明湖冰场的活力、十七孔桥的神奇、万寿山的壮美、长廊的典雅、园林深处的静谧……无一不让人陶醉。颐和园就像一位历经岁月却风华绝代的佳人,四季流转,各有千秋。无论是春日的繁花似锦、夏日的绿树成荫,还是秋日的金风送爽,都值得我们前来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颐和园曾来过N次,我想说皇家园林承载的不仅仅是美景,更在于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厚重,尽管今后还会在不同时节再与它重逢,也探不完它的无尽风情。</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tlnifu7" target="_blank">冬游颐和园 见证“金光穿洞”</a></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东门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延旭门‌位于颐和园东门,是一座四柱三楼的牌楼,灰瓦红柱、梁枋彩画,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延旭门的屋顶呈硬山式结构,正脊和侧脊均刻有望兽作装饰,象征着气势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进了延旭门有一铜兽叫铜麒麟‌。这只铜麒麟位于颐和园的仁寿殿前,庭院中央摆放着一只威风凛凛的铜麒麟。它前腿直立,后腿弯曲,以一种坐蹲的姿态坐在汉白玉须弥座上,显得格外威风‌。</p> <p class="ql-block">‌仁寿门‌位于颐和园的东宫门内,是进入仁寿殿院落的必经之门。仁寿门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名勤政门,是清漪园时期的建筑。在光绪年间,仁寿门被重建并改名为仁寿门,命名取自《论语》中的“仁者寿”,寓意施仁政者长寿,体现了古代帝王对仁政的追求和期望‌。</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p> <p class="ql-block">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p> <p class="ql-block">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p> <p class="ql-block">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p> <p class="ql-block">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廓如亭 颐和园十七孔桥前的亭子叫做廓如亭,也被称为八方亭‌‌。廓如亭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并在清光绪时期进行了重修。</p> <p class="ql-block">它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与十七孔桥和南湖岛在空间上相互呼应,形成了美丽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多宝琉璃塔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是清漪园时期的遗物,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为了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据说冬至是拍摄“金光穿洞”的最佳时节,2018年冬至曾经亲临现场欣赏“金光穿洞”。如今这个时节如何?不知不觉沿着湖边朝着十七孔桥走去。</p> 这座桥,作为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平时就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今日一见,仍然还是名不虚传。 <p class="ql-block">正面看去,由于太阳西斜的角度不够理想,光线还不充分。但寒冬里的十七孔桥,在阳光的映照下,愈发显得古朴庄重。</p> <p class="ql-block">桥身横跨在昆明湖之上,宛如一条洁白的玉带,连接着东岸与南湖岛。摄影爱好者们早已耐心等候多时。</p> 人们不断的朝有利观看的方向涌去。 十七个桥洞错落有致,大小不一,从桥的这一端望向另一端,洞洞相连,透着一种韵律美。 仔细瞧那桥洞的侧壁,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清晰可辨, 这些花纹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让人不禁感叹古人技艺的精湛。 关于十七孔桥有很多传说。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令修建此桥,为的是给母亲崇庆皇太后祝寿。 造桥的工匠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精心雕琢每一块石料,历经艰辛,才成就了这座桥梁杰作。 据说,在修建桥顶正中间那块关键的 “龙门石” 时,还发生了一段奇妙的故事。 有个神秘的老头儿,背着工具箱子,在工地附近叫卖 “龙门石”,工匠们却都没把他当回事。 后来工程临近收尾,桥顶那块石头却怎么也凿不好、砌不上,众人这才想起老头儿。 找到老头儿曾寄宿的人家,竟发现那块龙门石尺寸长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像专为修桥而凿。 等石桥修好,大家才惊觉,这老头儿或许就是鲁班爷下凡相助呢! 这传说为十七孔桥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让人对古人的智慧与神工更加敬仰。 对于“金光穿洞” 奇观,有人说这是当年建桥者特意设计,利用了天文地理知识,将桥建成东西走向,就为了在冬至前后让夕阳余晖贯穿桥洞; 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个美丽的巧合。但无论如何,这神奇的景象每年都会如期上演,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观赏。 <p class="ql-block">此刻,当人们站在这十七孔桥上,望着眼前的金色光辉,心中满是对古人匠心独运的钦佩,也为能亲眼目睹这一奇观深感幸运。</p> 这三九寒天里的十七孔桥,用它独特的魅力,温暖了每一个前来探寻的人。 16:15时,到了观赏 “金光穿洞” 的最绝佳时机。 只见夕阳的余晖如同一束束金色的丝线,从桥洞的西侧斜射而入,穿过一个个桥洞,将桥洞的内壁全部照亮。 刹那间,原本灰白色的桥洞仿佛被点上了金色的颜料,变得金碧辉煌,光芒耀眼。 那金色的光芒投射在冰面上,又被冰面反射,整个湖面像是洒满了碎金,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周围的游客们纷纷拿出相机、手机,不停地按动快门,将这难得一见的美景永远定格。 <p class="ql-block">凌霄牌楼是颐和园南湖岛上的一座精美牌楼,其题额为“凌霄”。这座牌楼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镜月牌楼与凌霄牌楼以及其它几座牌楼一起,如“映日”、“虹彩”、“澄霁”、“镜月”和“绮霞”,共同描绘了一天早、中、晚的不同景色。</p> <p class="ql-block">映日牌楼</p> <p class="ql-block">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位于颐和园内昆明湖景区,原是西湖东界长堤上的龙神祠,乾隆时期掘堤拓湖时留下四周土地,形成了南湖岛,并重修龙神祠,改名“广润祠”,作为园中的祈雨之所。</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文昌阁是园内最大的城关建筑之一,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最初为三层建筑。文昌阁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在光绪年间重建时改为两层。</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内部供奉着文昌帝君的铜像,两侧有小侍童铜像相伴,旁边还有一匹铜骡,据传是文昌帝君的坐骑。文昌帝君在中国民间和道教中被尊为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象征着文运和功名。</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不仅是颐和园的重要建筑之一,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文治的重视和对知识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博物馆 位于昆明湖东岸文昌阁东侧,是一处具有皇家园林特色的文物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正投影面积104.84平方米,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p> <p class="ql-block">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景色殊胜。据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景致,成为远眺颐和园全景的绝佳观景点,与周围建筑共同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湖畔风光。</p> <p class="ql-block">从近景观赏,重檐攒尖顶的知春亭,畅朗秀丽,与连接双岛的木桥,和东岸耸立的文昌阁,构成一组水陆相谐的清爽景观。</p> <p class="ql-block">从远景,从园林的全局着眼,比如由昆明湖或西堤眺望,这一组景观使得湖东北的天际线饱满丰富,疏朗中显得厚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