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火之艺:广东省博物馆藏历代陶瓷展览

木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土、火的碰撞,产生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因此而拥有了“瓷之国度”的美称。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陶器。成熟的青釉瓷器烧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经过历代的逐步发展,明清时期,我国陶瓷业发展到了巅峰阶段。至少在唐代,我国已开始大量出口陶瓷器。此后日益发展 长久不衰。从东海和南海通向各大洲的各条航线,无不见证了这一辉煌。因此这些海外贸易通道也被称为“陶瓷之路”。广东古代的陶瓷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石湾陶器、 彩瓷器成为斐声中外的著名品种。</p><p class="ql-block"><br></p> 初见窑火:陶器的起源与瓷器的滥觞(新石器至三国两晋南北朝) <p class="ql-block">陶瓷器的出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碎片,距今已有一万多年。陶器的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人类最早的化学革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定居生活的更加稳定。商周时期,在黄河、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出现了原始瓷。最早的成熟瓷器是青釉瓷,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浙江地区。瓷器是我国人民的重要创造之一,丰富了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江南地区较之北方相对安定,因而瓷业得以较大发展。北方地区的瓷业则发展相对缓慢。这一时期的陶瓷器型日渐增多,大量流行随葬用的陶明器,并出现了釉彩装饰瓷器。</p><p class="ql-block"><br></p> 瓷国崛起:陶瓷的发展期(隋唐五代宋辽金) <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迎来了我国陶瓷业的第一个发展高峰。隋唐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民族的融合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带来了制瓷业的迅猛发展。除了以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为代表的"南青北白"以外,三彩陶器、绞胎瓷器和彩绘瓷器,以及黄、黑、绿、花等釉色瓷也有所发展。在工艺上,匣鉢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宋代是我国陶瓷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如脂似玉的青釉瓷器,在釉色方面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体系,与磁州窑系、景德镇窑系,龙泉青瓷系、辽金陶瓷等等,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瓷业的繁荣。从九世纪起,我国陶瓷大量输出国外,远销至东亚、东南亚、非洲东海岸等地区。</p><p class="ql-block"><br></p> 各领风骚:陶瓷的鼎盛期(元明清)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我国陶瓷业发展到了鼎峰阶段。元代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制胎上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因而能烧造气势宏大的大型器;成熟青花、釉里红的烧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高温颜色釉瓷的烧造成功,是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的标志。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瓷业进一步发展,并在此设置了官窑烧制御用瓷器。斗彩、五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上彩绘瓷器,以及日益丰富的颜色釉瓷多姿多彩、各具魅力。景德镇成为蜚声中外的瓷业中心。江苏宜兴紫砂陶、福建德化窑白瓷等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个时期的瓷器输出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中国瓷器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br></p> 南国明珠:广东陶瓷的发现历程(新石器时代至清代) <p class="ql-block">广东地区的陶瓷业,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点。广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出现了夹砂粗陶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轮制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早期龙窑。釉陶和几何印纹陶的出现,成为青铜时代区别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秦汉时期广东制陶工艺更有显著的进步。除日用器外,随葬明器和建筑用陶也大量生产。东汉至晋代越式陶器式微,反映出越文化被中原文化融合的过程。晋代开始,广东已能制作青釉瓷器,并通过南海出口国外。唐、宋时期广东陶瓷生产遍及各地,匣钵装烧和龙窑的普及标志着工艺技术的空前进步。梅县水车窑、潮州笔架山窑、广州西村窑、雷州窑等是当时较有影响的本土窑场,产品也大量外销到东南亚、中西亚等地。明清时期,石湾陶器和广彩瓷器以质优物美而名扬海内外,成为我国陶瓷百花园中的两朵奇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年1月9日</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广东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文字说明:博物馆介绍</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