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无锡惠山古镇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古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密集分布的古祠堂群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惠山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明清时期形成了现有的古镇格局。</p> “惠麓钟灵”牌坊位于无锡惠山古镇的入口处,是游客进入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建筑之一。该牌坊意为坐落在惠山脚下,聚集了诸多灵秀之景,由原北大校长马寅初于民国十九年来锡时书写。<br> 张明公祠位于惠山古镇的惠山横街,是祀奉宋儒张载的祠堂。张载是关学的创始人,张明公祠由其九世孙德庆公元季自安徽歙县迁居无锡后,由其二十二世裔孙曾授、朋枚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捐资建造。<br><br> 张明公祠占地面积475.57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2平方米,共有平房九间、披屋八间,均为砖木结构,建筑风格为硬歇山顶。祠堂由祠门、仪门、享堂及侧厢等部分组成,现存的建筑包括仪门与侧厢,并留有碑刻与祭桌等。 贞义单姬祠是一座独特的墓祠合一的祠堂。祠中有堂四楹,墓园居后。祠内保存有“人伦正始”匾额,正中写着“贞义”二字,四周则写了“教子、息讼、重贤、勤读、重农、戒赌、节饮、戒淫”八组隶字,类似于家训。 姬单贞,又称单姬,是明朝时期的一位传奇女性。她八岁时被许配给沈异,但在十二岁时未婚夫去世。单姬剪发誓志不嫁,守贞至八十五岁去世,成为封建时代贞烈节妇的典范。<br> 孝友传家是一个展示孝道文化的场所。它位于惠山古镇秦园街,由两根柱子和两根横梁组成,横梁之间是一块木板,上面刻有“孝友传家”四个字,下面有一对石狮子。 孝友传家旨在传播孝道文化,通过展示秦氏双孝祠的复原,讲述乾隆时期寄畅园改为孝园的故事。秦氏家族的家规遗训强调“百善之基孝当先”,认为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br> 人杰地灵牌坊是该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人杰地灵牌坊建于明朝,由邹迪光所建。邹迪光是无锡邹氏的第二十一氏孙,曾任掌管科举考试的官员。他在被罢官回无锡后,为了感谢那些在他被提携中榜的后学们,建了这座“千人报德坊”,背面题有“岩壑夔龙”,象征着邹迪光的隐士身份和辅弼良臣的形象。牌坊上的“人杰地灵”四字由邹迪光之子邹德基所题,象征着这里人才辈出、文化繁荣。<br> 绣嶂阁位于古镇绣嶂街与秦园街的交汇处,是惠山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绣嶂阁的设计独特,顶部飞檐翘角,二层花格木雕外带回廊,典型的楼阁设计风格。其底部三面架空为戏台,中间大大的“戏”字和两边的对联“地灵人秀诞豪杰 鸟度云行阅古今”,横批为“天然神韵”,使得绣嶂阁不仅是一个景点,更是一个文化活动的中心。 锡惠公园(锡惠名胜区)占地90公顷,是一座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舒适的休闲游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园林。锡惠公园有天下第二泉、寄畅园、惠山寺等著名旅游景点。锡惠公园始建于1958年。锡惠公园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十四个核心景区之一。 阿炳墓位于惠山古镇的映山湖边,紧邻中国杜鹃园。阿炳,本名华彦钧,189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50年去世,因其双目失明,故被称为“瞎子阿炳”。他是一位著名的民间音乐家,擅长演奏各种乐器,尤其是二胡和琵琶,代表作品有《二泉映月》、《听松》和《昭君出塞》等。<br> 阿炳墓于1983年迁至现址,墓地面积为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形状像一座音乐台。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和无锡市文联立,由杨荫浏题写。墓前立有阿炳的铜像,由钱绍武雕塑。1996年,阿炳墓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映山湖牌坊位于锡山之西麓,映山湖东岸,是映山湖的标志性建筑。该牌坊原为秦氏贞节牌坊,建造于清代末年,上世纪五十年代移建于此。牌坊高约6米,为三间四立柱式,五楼斗拱结构,镂空雕刻着如意、八宝、花鸟、云水等吉祥图案,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色彩。<br> 惠山寺是无锡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最初名为“历山草堂”,后在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被改建为佛教场所,并更名为“华山精舍”。在梁大同三年(537年),华山精舍新建了大同殿,并改号为“法云禅院”。唐朝大中至咸通年间(847—874年),寺庙正式命名为“惠山寺”。<br> 惠山寺在历史上多次修缮和重建。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5年),惠山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随后由李鸿章在原址上重建为祠堂建筑。2002年7月,惠山寺进行了修复,并于2004年4月24日完成修复,重新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 惠山寺的建筑布局呈东西走向,分为中路和北路两路建筑。中路主要包括天王殿、金莲桥、御碑亭、大同门和大雄宝殿等建筑;北路则包括罗汉堂、大悲阁、藏经楼、地藏殿、五观堂和惠山寺图书馆等建筑。 <br><div> 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的金莲桥是一座三孔石梁桥,桥身长10.7米,宽3.04米,每孔由六块石梁组成,中间四块为桥面石,两侧各为一块华版石,上承石栏杆,外侧雕刻有宋代典型的“缠枝牡丹间化生”图案,极为典雅华美。<br></div> 御碑亭是一座风格独特的重檐歇山建筑,位于金莲池西,墙上开设十二个墙洞,显得高大敞轩。该亭最早记载见于清光绪间手抄本《惠山景》,推算建造年代应为清光绪年间(约1900年前后)御碑亭中竖立着乾隆皇帝的御碑,碑高3.4米,宽1.1米,碑帽和三层石座均雕刻着精致的云龙花纹。碑上刻有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时游历惠山寺所写的诗章,包括1751年、1757年、1762年和1780年的作品。碑文内容丰富,反映了乾隆皇帝对惠山景物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 古银杏树是一棵具有65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编号为001,被誉为“古镇银杏王”。这棵银杏树相传是明洪武初年,惠山寺高僧性海和尚在大雄宝殿门前亲手种下的18棵银杏树之一,象征“十八罗汉镇山门”。经过多次大火和战乱,其他17棵银杏树均已消失,唯独这一棵幸存至今。 惠山泉开凿于唐大历年间(766-777年),由无锡县令敬澄所开凿。因唐代茶圣陆羽评定其为“天下第二泉”,故得名“天下第二泉”。陆羽认为惠山泉水质优良,适合泡茶,因此惠山泉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br> 天下第二泉占地面积805平方米。景区以名泉为核心,结合自然山势布置,包括二泉庭院、漪澜堂、泉井、流泉和池沼等景观。庭院内布置有太湖石峰、嶙峋假山及名贵花木,形成精致优雅的园林。泉亭内嵌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题写的“天下第二泉”石匾,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r> 惠山寺石经幢位于惠山寺山门外,共有两尊,分别建于唐乾符三年(876年)和宋熙宁三年(1070年),分别简称唐陀罗尼经幢和宋大白伞盖神咒幢。唐陀罗尼经幢建于唐乾符三年(876年),高6.26米,底部直径1.48米,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宋大白伞盖神咒幢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高6.22米,底座直径1.40米,刻有《大白伞盖神咒》。这两座经幢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br> 寄畅园,别名凤谷行窝、凤谷山庄、秦园,是无锡市唯一保存下来的明代古典园林,与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留园和拙政园齐名,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 寄畅园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熙乾隆年间,是江南地区著名的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寄畅园初名为“风谷行窝”,后据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诗意,改名为“寄畅园”,亦名“秦园”。园内景观丰富,包括门厅、法帖碑廊、秉礼堂、庭院、碑墙、含贞斋、九狮台、八音涧、案墩、梅亭、嘉树堂、大石山房、涵碧亭、七星桥、锦汇漪、鹤步滩、知鱼槛、凌虚阁等28景。<br> 寄畅园以其高超的借景、洗炼的迭山、理水手法和苍郁满目的古木巨柯,创造出自然和谐、灵动飞扬的山林野趣。清朝康熙、乾隆两帝在南巡时多次游历寄畅园,并留下了诸多题词及诗篇。乾隆皇帝更是对寄畅园赞不绝口,称其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br> 无锡惠山古镇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地方。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古朴气息,仿佛穿越回过去的时光。无论是欣赏古建筑、品尝美食还是感受古镇的文化氛围,都能让人流连忘返。<div><br></div><div> 以上照片拍摄于2024年10月,文字资料参考网络,现编辑整理成美篇,以作分享。</div><div><br></div><div>谢谢观赏浏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