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博物馆之旅(二)——中国电影博物馆打卡记

永红

这个位于朝阳区南影路9号的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广电总局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2007年2月1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2008年3月就已经免费开放了。<div>  当我们首次在网络上刷到有关电影博物馆的视频时,我们就对她那内部大厅高大的空间,梦幻般变换的光影而惊艳到了。想想吧,在寒冷的冬天,去一个免费的、温暖的室内场馆是不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与几位好友一拍即合,于是立即行动,于是分别在网上预定了免费的门票,于是就有了我们的中国电影馆打卡记。</div> 2025年1月9日,北京的冬日还是非常的晴朗,早上出发时风力不大,但还是比较的寒冷的,我们于10点左右到达电影馆。因为是周四工作日,参观的人不是很多。 这是刚进入电影馆的第一道大厅——前厅, 进入展厅,首先震感到我们的是四层楼高的环行巨幕,循环播放着祖国大好河山的壮观景色,春夏秋冬交替的画面惊艳、吸引了所有参观者的眼球,大家纷纷驻足拍照。<div>  中间缓缓向上延伸的红色阶梯,像是走红色地毯般缓缓向上,同样地壮观。</div> 四季交替 网上介绍:中国电影博物馆常设展览《百年历程 世纪辉煌》展示了中国电影从1905年到2005年走过的百年历程,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第一次全景式、立体化、系统性呈现中国电影发展史和电影制作技术的大型综合展览。 目前电影博物馆好像只开放三层和四层,我们是从四层开始游览的。从一层乘直梯到四层,四层共有10个展厅, 11-20 展厅,为电影技术博览区,由"电影拍摄"、"电影美术"、"电影特殊摄影"、"传统电影特技"、"数字特技"、"电影录音"、"电影剪辑"、"电影洗印"、"电影动画"、"形形色色的电影"10个展厅组成。<div> 还有介绍拍摄电影用的一些特技、道具的情况,因为我不是很懂,也记不住,根据我的照片只能略做解释。<br><div>  下面这个照片是一个黄金做的龙椅,金碧辉煌,高贵无比,但其实只是泡沫塑料加工而成。</div></div> 四层还有许多体验区,例如魔毯体验区,农家小院中的四季交替体验,八路军指挥所的夜景等等,这些体验区都是有固定时间开放的,基本上都是在10:00左右,一天也就是两三次。还有一些体验区是坏的,在修理。<div><div>  我们终于等到了火车体验区,上车体验了一把,也就是拍个照的时间。乘上一节火车车厢,看窗外景色在眼前飞速倒退,好像是真的一样,真的是挺好玩的。</div></div> 同样是电影中列车在飞驰,八路军飞身跃上歼敌的场景,车门外飞速向后的山景告诉您,这个场面是这样拍摄的。 再后面我们继续参观了电影的发展史等等。虽然因为专业性太强,我大多都看不太懂,但是,丰富的展品,无论是图片、文物,馆藏设计、灯光照明都特别的震撼到我。 三层到一层的旋转坡道是开放的。我们由三层沿着坡道步行到一层大厅,周边墙体和天花板地面同时播放着祖国山川、四季交替的景色,变换的色彩艳丽、无缝衔接,好像置身与大自然中一样,所以,人们都慢慢的走,边走边拍照。我们亦是如此。 电影馆的三层是展览区由"电影的发明"、"中国电影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新中国电影的创建与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电影"、"美术电影"、"儿童电影"、"科学教育电影、译制电影、新闻纪录电影"、"香港、澳门地区电影"、"台湾地区电影"10个展厅组成。 美好的时间总是过的很快,12点左右我们就基本上完成了浏览,因为内容实在是太专业、太庞大,展品、照片、实物太丰富,一些免费的电影也没有顾上看,看不过来,根本看不过来,加上饿了,问了一下馆内穿黄色衣服的志愿者,得知馆内没有餐饮服务,所以我们决定结束我们的电影博物馆之旅。 醒目的标志——经典频传 走出电影馆回头观看电影馆门前10个高大水泥建筑不只是有什么寓意? 在网上查询了一下:中国电影博物馆由美国RTKL公司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在主体建筑的前方,巨大的银幕与广场上断续的斜墙,构成了形如《场记板》的平面组合;建筑采用黑色作为基础色,并使用镂空图案的金属板作为外层装饰,为这座光影的艺术殿堂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夜景灯光的映衬下,更加别具一格,充满魅力。 在这里我致敬所有的电影工作者,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为我们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的不朽贡献,才能让我们今天欣赏那么多精湛的影片。 添加一张网上的效果图,中国电影馆的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