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路可通的独龙江与世隔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独龙江这块地方,是中国版图上的一个特殊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90年代,我刚刚涉足户外圈时,听老一辈的户外人说起,那是一个中国版图上唯一不通道路(注意是道路而非公路)真正与世隔绝的地方。它被阻隔在高黎贡山以西缅甸北部的原始丛林之中。四千独龙族人在历史之外孤独的繁衍生存,汉地只闻传说,不知其始,也难寻其踪。上世纪50年代初期,才被巡边的解放军发现。据说,1955年开始,解放军为独龙族人修建了一条仅供人马行走的驿道,从怒江边的山沟穿越而上,陡直的翻越四千多米海拔的高黎贡雪山。从此,独龙族人见识了中华世界,国人也才知道还有一个独龙族兄弟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年轻,时常在工作之余遐想:有朝一日,邀约伙伴背包徒步,拼命一搏,去翻越高黎贡雪山,进入独龙族的原始丛林中去走走看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9年,第一条独龙乡公路修通了。从1995年开始,96公里的简易毛路历时四年,耗资9800万元。那条简易公路只能依山势而建,必须翻越四千多米高的高黎贡山山顶,每年秋冬春三季都有十余米厚的大雪封山,仅有六月中旬以后的四个月冰消雪薄,可以通行。但这几个月正值雨季,陡峭的山谷里几乎天天塌方,这条路成为了天下第一险路。那时,身边户外圈的车驴们也常常发起探险独龙江的议题,但极其短暂的通车时间窗口和断路的风险,最终也没能成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1年,独龙江公路第一次提级改造完成,在高耸如墙的高黎贡山里打通了一个6680米长的四级公路超长隧道,长达七个月的大雪淹路成为历史。然而这条路依然是通少断多,高黎贡山从南到北六百多公里,横亘在印度洋北上东进的暖湿气流通道上,巨量的降水抛洒于山麓之中,塌方和泥石流仍然是家常便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2年初,驾着新买的硬派越野车来到怒江大峡谷探秘,也曾打算一探独龙江的神秘,结果道路完全不能通行,常年处于永无休止的抢险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秋,在驾车穿越丙(中洛)察(瓦龙)察(隅)途中,直接闯入了独龙江公路,结果依然是交通管制被阻拦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八月,独龙江公路全面提级改建完成,道路全部柏油硬化,重要地方修建了公路棚洞,以防瀑布、落水、雪崩和落石。于是,趁着高黎贡山旱季时的少雨晴天,我再一次探秘独龙江,终于如愿以偿,饱览了独龙江独特的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独龙江流域是高黎贡山中的一条峡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实地进入独龙江之前,我一直认为它是孤悬于高黎贡山以西缅北热带雨林中的一块飞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样的认知来源于野人山的史事。抗日战争时期,盟国对中国抵抗日军的援助物资经由缅甸和中国滇西进入。日军为了掐断这条补给线,占领了缅北地区。于是中国发起了“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知识青年从军抗战的运动,组成了滇缅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后来,中国远征军在缅北的战事失利,残部中五万余人从高黎贡山以西的野人山退回滇西,结果在野人山中非战斗死亡三万多人。野人山泛指高黎贡山以西,印度国界以东,恩梅开江与迈立开江一带缅北热带雨林。因为历史上生存着一些尚未开化的土著民族,与外界完全隔绝,生产生活方式尚处于原始社会(到2009年相关考察报告依然如此),传说密林中还发现过未进化的野人,外界称其地为野人部落。野人山由此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独龙江那一带就正好在野人山东面。独龙江本身就是恩梅开江的上游,流入缅甸后才被改称为恩梅开江。此前,2012年我曾经驾车翻过高黎贡山唯二的孔道,去到片马口岸。那边,是一派缅甸热带低地的景观,所以在我的脑海里,独龙江那一带也应该是高黎贡山以西的热带低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进入独龙江流域,才发现独龙族生活的境地竟然完全是一个紧窄的峡谷。我驾车沿着独龙江穿行,北到小道尽头紧邻西藏察隅的地方,南至独龙江下游流出国境的中缅马库界碑国门。独龙江在高黎贡山以西察隅以南的丛山中流淌,全长80来公里,全流域几乎没有一块像样的平地,整个地形完完全全是深陷山中的峡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来翻过高黎贡山顶进入其西面的独龙江流域,并不是连接缅北热带低地,而是另外一个高山峡谷地理单元。高黎贡山下的独龙江的西面,还有一座称为担当力卡山的山脉。将独龙江完全封闭在一条幽深的峡谷中。担当力卡山很高,最高峰白马腊卡海拔4500米,而且陡峭,山顶上白雪皑皑,同高黎贡山一样,宛若一堵高而厚实的大墙,阻隔了向西的所有交通。东面的高黎贡山海拔四千多到五千多米高,西面的担当力卡山四千多米高,中间夹着一条独龙江峡谷,峡谷宽不足一公里,江面海拔一千米,从高山上俯瞰下去,真正是一个典型的幽深峡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仅如此,独龙江发源于西藏察隅的嘎达曲,从高原进入独龙江峡谷后,是一道如石门一样的峡口,完全没有通行的可能。独龙江下游从马库村附近流出国境,境外依然是重重大山,原始丛林,既无人类居住,也没有道路相通。因此,历史上独龙族人部落在其中独自繁衍生息,与世隔绝,也就顺理成章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更大的地理视角来看,高黎贡山只是横断山六江七脉中最西面的伯舒拉岭的余脉,而伯舒拉岭则是青藏高原上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余脉,从这个视角审视横断山脉最西面这条伯舒拉岭山脉,在向南延伸为高黎贡山时,分为了东西两岔,东面是近六百公里的高黎贡山,西面则是接近百公里的担当力卡山,它们都是伯舒拉岭的余脉,都是高黎贡山,只是一为主脉,一为支脉,两脉之中有一条狭缝,从高原流下的雪水从狭缝中淌出,又从狭缝的另一头流出,这条山脉中的狭缝,就是独龙江的地理概貌以及独龙族的生存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此,实地查看刷新了我的认知:神秘而封闭的独龙江只是高黎贡山中的一条封闭峡谷,不是飞地,而是禁域!不仅向东不连通内地,向西向南也不连通缅甸,向北还不连通西藏,是一个真正与世隔绝的全封闭峡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进入21世纪,因为党中央和国家的重视,连续修建和改建了现代公路,这块高黎贡山中幽闭的峡谷,才得以连通内地,步入现代化。</span></p> 对独龙江的粗浅印象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这次进入独龙江探秘是志在必得,因此盘算良久,择取良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分析,云南怒江州北端那一带一年有两个雨季。除了夏季与整个云贵高原一同承接骤降的雨水之外,在冬季还有一次雨季,是由缅印北部的暖湿气流沿察隅河谷涌过伯舒拉岭进入独龙江流域和怒江河谷贡山段形成的。但毕竟不是夏季季风时节,这个雨季是断续而非持续存在。于是我的计划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以避开降雨、降雪和结冰的突然情况,最终得以在完全晴朗的天气中感受了独龙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际驾驶感受,从贡山县城进入独龙江乡所在地的孔当村,几乎毫无难度。整条公路改建后,从96公里缩短为80公里左右,八月份才完工的崭新硬化白油路面,光洁平整,危险路段都新建了棚洞,瀑布、水流和落石之类都被棚洞挡在了路外。不过,整条路的走线极端弯曲,驾驶其中的主观感受是永无休止地不停转弯,似乎可以夸张的说,每百米道路至少得转三个弯!事实上有细心的人实际做了统计,全长79.6公里的贡(山)独(龙江)公路,一共有794个弯,实实在在的平均每100米一个转弯。这样的弯度,在我驾行中国上百万公里的经历里,从未有过!提醒以后进入独龙江的朋友绝不可落座后排,因为车子几个小时连续不断的转弯,笃定会重度晕车!整个公路从1400米海拔的怒江边上上升到3000米海拔的高黎贡山隧道,出隧道后再陡降至一千米海拔的独龙江峡谷,一起一伏,顺山势盘绕。公路限速20公里,实际平均时速也差不多,只能跑到二三十公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路面之外,整条贡独公路几乎完全是飘挂在高黎贡山东西两侧的高山陡壁之上。两车道不算太宽,但路面两侧一边是万丈绝壁一边是陡直的山崖,如果不是茂密的森林植被遮掩,单是看看,就会令人胆战心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带总体来讲降水丰富,路边随时出现飞流直下的瀑布。时值冬季,不少瀑布依然飞流直下,应该不是降雨,而是来源于山顶雪峰的融雪。倘若是夏季,则是另一个世界。据相关资料,这里年平均降水量3200——4000毫米,为中国年均降水量之最。如此巨量的降水,抛洒在这些陡峭的山壁上,滑坡,塌方,泥石流,犹如家常便饭。事实上,我在行进途中就发现,公路上每隔数公里便留置了一组推土机和挖掘机等工程机械,随时出险,随时抢险,保证独龙江与内地这条唯一的通道不至于中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夏秋雨季这条路是断然不可尝试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独龙江峡谷里面由乡到村的通村公路,那就更加艰险了。所有的公路都沿江而行,或紧邻江水,或高悬在江侧的高山陡崖之上,路面坎坷不平,绝大部分为近十来年里修建的简易便道,属于等外公路。不仅如此,这些通村简易公路路面狭窄,仅容一车通过。偏偏当地的所有车辆都只能借助这条纵贯峡谷的公路交通运输,来往营生,因而会车成为驾驶中最为烦心的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独龙江峡谷里,除了窄小弯曲的路面,就是浓密森林。独龙江下游是浓郁的热带季雨林,各种植物郁郁葱葱,竞相生长,遮蔽了天空,覆盖了大地,几乎没有给人类留下任何空间。只有深蓝色的江水和江面上激流冲击的白浪,才给人有一丝平坦和空旷的感觉。独龙江上游连接西藏,逐渐转变为针阔混交林,最后全部成为针叶林。江面也以宽浅的漫滩型高原河流示人。整个峡谷里很难见到耕地,更惶论大块的耕地。流连辗转四五天,我见到的平坦耕地不超过两位数,最大的也不足二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完全封闭的交通,历史上独龙族是完全孤立地繁衍生息下来的。很长时间全体族人一直保持在三四千人左右(最新统计已达5000人)。生产方式中,种植业很少,收入来源于传统的养鸡和打鱼。据说独龙江无鳞鱼和个头很小的独龙鸡味道独特,非常好吃。不过200多元一斤的价格让人却步,也反映出其生产力特别低下。还有就是独龙族特有的岩蜂养殖,岩蜂体型巨大,难以驯化,但蜂蜜质量极佳,当地售价近200元一斤。独龙族妇女的彩条手工织物和一些独特手工艺品也是其收入来源之一。走走看看之余,最后我也没有明白独龙族村民究竟依靠什么主要产业赖以生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走看看中,发现独龙江峡谷里的村民住宅已经完全焕然一新,它们有的保留了独龙族传统,但多数是现代新房,几乎看不到历史存留下来的竹木小屋和窝棚一类的传统建筑。看起来,独龙族兄弟们的住房已经妥善解决,应该是这些年政府扶持的最好成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徜徉高黎贡山和独龙江峡谷,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独特地理奇观,以及这种完全与外界隔绝的地理奇观派生的历史和现状。我想到了传说中的一些趣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放初期,巡边的军队发现了深藏于山中的独龙族部落。1955年,当地驻军为独龙族人修建了一条人马驿道,从茨开乡沿着机独洛河谷进入高黎贡山,翻过高黎贡山主脊上的南磨王雪山后,进入独龙江。从此,四千独龙族百姓的口粮、衣物和各种生活用品都完全依靠这条驿道上的马帮运输。那时,贡山县交通局长的全部管辖范围就是当地的十支马帮队伍。而更离奇的是这十支马帮队伍都是国营编制,是历史上唯一的国营马帮,而且持续营运到二十一世纪伊始,成为了全中国最后的马帮。这些马帮队伍担负着在每年大雪封山前的四个月里,把四千独龙族人生存所需的物资全部运进独龙江乡的艰巨任务。翻山越岭,涉江渡河,餐风饮雪,马帮队员不仅是贡山县最勇敢的人,也是高黎贡山里工资最高的人,更是独龙江乡里那些初长成的姑娘们翘首以盼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了数十年,到1999年公路开通,进入新世纪以后,才逐渐结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个是关于独龙族纹面女的传闻。传说那是独龙族女孩子的成人礼,一旦某家有女初长成,就得用针刺和草药纹面。让那些美丽的面孔变得丑陋,为的是防止被不期而来的强人抢夺掳掠。这次实地考察,才知道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纹面女的习俗仅限于独龙江上游偏北的几个村庄,而且越往南越少。那是因为历史上北面高原藏区偶有抢亲行为。徒步道路艰难险阻,不是万不得已绝不会翻越连绵雪峰南下到独龙江流域来抢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也是独特地理位置造就的历史疤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时至今日,还健在的纹面女寥寥无几。我也没有专门去探访观看。那是历史的疤痕和耻辱,没有美感,还会让人心生不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行探秘归来,感觉收获满满,不仅亲身感受了独龙江的独特地理单元和奇特历史空间,还强烈地感受了翻越高黎贡山的驾行经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在放飞无人机拍摄时,遭遇了一阵强烈的峡谷强风,瞬间就将无人机刮到两公里外的原始丛林里了。根据大疆APP的飞机最后落点定位,确定了飞机飘落点位于一片原始森林里,山岭坡度约六十多度。我甚至通过图像传输功能,在遥控器屏幕上看到飞机躺在丛林中拍摄的画面。但我和同伴们两天里花了两个下午时间,在丛林里艰难攀爬,最终无功而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最终放弃前,遇到两个独龙族村民进山打柴。我重赏要求帮助。很快,他们就拿着我的无人机钻出森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真的是森林之子,森林属于他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是独龙族村民拿着无人机走出丛林瞬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