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学 不知道

香光庄严

<p class="ql-block">  《陆绩怀橘》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 六岁的陸绩随父亲去作客,席间悄悄藏了三个橘子,原来是为了带给家中的母亲吃,因为母亲爱吃橘子。</p><p class="ql-block"> 初读这则故事,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甚至还有些不解:身为三国名将的袁术为何对陆绩“大奇之”,认为这个孩子的举动非常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 随着多年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过,改过,今天重新审读这则故事,就有了比较深入一些的认识。我们仔细品味,陆绩知道母亲爱吃橘子,一个六岁的孩子能观察到母亲的喜好,应该是很用心的。反省自己六岁时,还是懵懂无知,哪里会体会到父母的喜好。对父母那可真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毫不用心。只隐约记得,当年家贫,去队里干活的母亲回家,偶尔会带一颗糖果给我,或带一小截煮熟的山药,我毫无辞让,一下子放到嘴里,很快吃掉了。</p><p class="ql-block"> 直到今天,父母已去世多年,我也搞不明白,父母喜欢吃什么,喜欢用什么。他们的喜怒哀乐,心粗眼翳的我,毫无觉察。一篇简短的《弟子规》曾经对我来说是天书,惭愧自己离道有多远!</p><p class="ql-block"> 后来自己成家了,有了孩子,心中也只有孩子,舍不得吃用,会记挂着孩子,但对父母却很少如此用心。孔子说,“弃老取幼,家之不祥。”就是说全家人都去照顾孩子,而忽略老人,这是家庭不祥的兆头。</p><p class="ql-block">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诸如此类的先贤的教诲,我到中年才接触到。古人这些做人处世的道理,没人教导。这些道理虽然说都是出自人的本性,人人本自具足,但是后天的习染,覆盖了先天的本性。所以需要通过教育才能恢复先天本性。《礼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的古人早就意识到了教学、教育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陸绩的先性保存尚好,或者说是家庭教育好。他不仅体察到了母亲的所好,而且努力去满足母亲所需。他知道母亲爱吃橘子,所以就有了藏橘的美谈。我们不会认为孩子有偷窃的嫌疑,反而会赞叹孩子不拘小节的天性的自然流露。</p><p class="ql-block"> 人不学,不知道。以前吃饭时,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无上下尊卑的概念。不会考虑“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只要有好吃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大快朵颐,不懂礼让。</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则故事,很是惭愧,我不如六岁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孝亲的举动,今天的我们却做不出来,甚至很少听说?因为传统的做人的教育缺失了。人不知礼义廉耻了,伦常乖舛了。我们不知道何为本分。有一个孩子学了《弟子规》后,回家对父母说,原来孩子要孝顺父母啊。人不学,真的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人不学习,就会说错话,做错事,然后就会承担后果,很痛苦。痛定思痛,人生需要活到老,学到老,才能离苦得乐。</p><p class="ql-block"> 2025.1.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