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和灯

朱树生

<p class="ql-block">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古人早把书和灯的关系讲得十分的透彻,书和灯是读书人永远丢不下的伙伴,书可以说就是读书人的灵魂,而灯又是在“三更”时分沟通读书人身心和灵魂的纽带。在漆黑的夜晚,只有书而没有灯,再好的书也只是一张纸而已;而只有灯没有书,对于读书人而言,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p><p class="ql-block"> 夜深人静之时,你点上一盏灯,摊开一页书,可以抛弃昼日所有的疲劳,忘却所有的烦恼。你可以剖析作者的内心世界,你可以和书中的人物交流,你可以回到几千年前和我们的祖先对话,你也可以穿越到几百年后和我们的子孙共鸣,你可以在社会科学的海洋里畅游,你也可以在自然科学的道路上驰骋。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内心更为敞亮,让自己的行为更有感染力,故而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谓。由此可见,书灯照亮的不仅仅是读书人眼前的书页,更照亮了读书人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文明,无疑是从有文字记载的年代才开始的,不然再先进的文明也无法留传给后世,后人无疑也是通过前人记载的文字才得以了解祖先创造的文明,而这记载文明的章页就是书。我们之所以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就是因为我们的考古学家发掘的甲骨文记载的历史是五千年。所幸的是老祖宗发明的文字是象形的方块字,虽经无数次的演变,也历经朝朝代代的险难,虽然其面目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但其灵魂还在,我们仍然还能识别,故而才有了这五千年的文明。即使我们听不懂我们祖先的发音,但我们却能看懂他们留下的文字,如使用不同方言的人相互听不懂对方说的话,却能看懂相互写的文字一样,因为都是一样的。反观那些使用读音字母作为文字记载的国家民族,记载的文字同样由于历史的变迁,他们早就无法和自己的祖先对话了。这也是四大文明仅存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而灯的发明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想必人类知道了取火就有了灯了吧,但开始一定不是为了读书,而是照明,慢慢才用来读书。可点灯有时对于穷人的孩子却是一件奢侈的事,因为需要灯油,毕竟吃饭比读书更为重要,所以才有了“凿壁偷光”和“囊萤映雪”的故事。一百多年前,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照亮了世界,无疑对读书人是个大大的福音。但在我的记忆中,电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见过的,我们初中在学校上晚自习用的都是自己用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灯,整个教室点点的灯光,黑黑的油烟,我们却倍加珍惜,想办法让灯光能够亮一些,让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清书上的文字,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农村的孩子只有读书一条路才可以走出去。</p><p class="ql-block"> 灯下一页书,薄而轻,却让读者如若手捧千斤,更蕴含着作者同样在灯下的万般艰辛;书前一盏灯,微而单,却给作者照亮了前行的方向,让读者知道了过往和未来。</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成就了“老子天下第一”;《论语》让孔子成为后人心中的“万世师表”;孟子让《孟子》成为后世君主的治国方略;《墨子》让墨子的兼爱精神广被后世崇尚;荀子的《劝学》成为激励读书人勤奋向上的精神力量,而《孙子兵法》又被后世兵家将帅奉为战时宝典。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把天上的月亮和水里的月亮写成了一首歌,前无古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又用文字作为音符,谱写了一首千古绝唱,后无来者;刘禹锡的《陋室铭》虽然只有81字,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让读书人的内心变得无欲而清静;陶潜的《桃花源记》让后世“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而“未果”,永远也追寻不到那样的梦中田园;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又让人们更想去探访那外面无限神秘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有言: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都是书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让后人从前人的内心深处找到自己某个时候应该所处的位置,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从这一点说,书本身也是一盏灯。</p><p class="ql-block"> 80多年前,延安窑洞的煤油灯并不明亮,却能够照亮全国军民抗战的步伐。毛泽东主席就在这并不明亮的煤油灯下挥毫写下了《论持久战》和《实践论》、《矛盾论》等宏篇巨著,给全中国人民在那艰苦卓绝的抗战斗争中指明了方向。日本投降前夕,主席又以一篇《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一句“抗战胜利的果实应该属于人民”,一下子让全国人民站定了我党的立场,因为主席知道“民心大于天”,同时给企图篡夺胜利果实的蒋家王朝一记重拳,我党未战而先胜三分。同样,就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主席亲自起草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蒋家王朝随即以摧枯拉朽之势覆灭。主席手里握着的虽然只是一笔狼毫,却真正的胜过千军万马。虽然时代变迁,国家早已今非昔比,但主席写下的这些精髓的文字,仍然对如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依然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世界,和当年一样,读来同样让人振奋。</p><p class="ql-block"> 书和灯,人类文明起源的标志,社会发展的血脉。灯下写就的文字最温暖,灯前读书的孩子最幸福。点亮一盏灯,照亮的是读书人的前程,写下一本书,留下的是比生命更有分量的精神财富。灯对于写书人和读书人而言都一样的重要,但同样而言,心中那盏灯可能比眼前那盏灯更为重要,只要心中的灯明亮了,眼前的灯就会明亮。</p><p class="ql-block"> 多读书,读好书。</p><p class="ql-block">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p> <p class="ql-block"> 跋</p><p class="ql-block">  因为安庆市无偿献血者协会组织年会,需要排一场文艺节目,组织的美女理事要我和另外一位会员搭档来一段我“擅长”的黄梅戏对唱。搭档选定了《啼笑姻缘》中的一段《忙中未问名和姓》,但这一段过去我并未唱过,不熟悉,所以这几天才反复地听。其中女主角和男主角的一句对唱为“想必晚上自清静,伴我还有书和灯。”突然想到了“书和灯”这个话题,遂在灯下记下了上面的文字,谨作个人存忆。</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0日夜记</p> <p class="ql-block">有兴趣者不妨一听,剧中演绎的故事就源于张恨水先生的灯下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