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根据约定或法定,金钱之债往往附有利息。利息之债系从债,其产生与金额的确定都取决于作为主债的金钱之债,民间借贷中约定利息更是普遍现象。实践中发生的借款本金数额不断增大,利息的有无及其金额问题一直是当事人和办案人员绕不开的“争议焦点”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试图在“理解与适用”的层面上,将民间借贷中利息的相关问题加以梳理,供读者参考借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民间借贷中的三类利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借期内利息</p><p class="ql-block">即在当事人约定的借款期间内计收的利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逾期利息</p><p class="ql-block">即在借款期间经过后、截止借款清偿前,就未偿还的本金所计收的利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p><p class="ql-block">即未按照生效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而另行(加倍)计收的利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四条 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除自然人之间借贷的外,借贷双方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并根据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报价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体</p><p class="ql-block">没有约定</p><p class="ql-block">约定不明</p><p class="ql-block">自然人之间</p><p class="ql-block">不支付利息</p><p class="ql-block">不支付利息</p><p class="ql-block">仅一方为自然人或法人、其他组织之间</p><p class="ql-block">不支付利息</p><p class="ql-block">结合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并根据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p><p class="ql-block">所谓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就“借期内利息”而言,是指当事人之间对于逾期还款的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不影响权利人对于逾期利息的主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借期利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前款所称“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p><p class="ql-block">(注意:该规定同样适用于逾期利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逾期利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八条 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以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为限。未约定逾期利率或者约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区分不同情况处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既未约定借期内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参照当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标准计算的利息承担逾期还款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约定了借期内利率但是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借期内利率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九条 出借人与借款人既约定了逾期利率,又约定了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出借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也可以一并主张,但是总计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下述超过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间后产生的利息相比,该利息属于一般债务利息。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程序中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4]8号】第1条第2款规定:“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根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方法计算;生效法律文书未确定给付该利息的,不予计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迟延履行期间的加倍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债务利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百六十四条 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程序中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加倍计算之后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包括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和加倍部分债务利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根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方法计算;生效法律文书未确定给付该利息的,不予计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倍部分债务利息的计算方法为:加倍部分债务利息=债务人尚未清偿的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除一般债务利息之外的金钱债务×日万分之一点七五×迟延履行期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七条第一款 本解释施行时尚未执行完毕部分的金钱债务,本解释施行前的迟延履行期间债务利息按照之前的规定计算;施行后的迟延履行期间债务利息按照本解释计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之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如何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等问题的批复》(2009年5月11日)对于迟延履行期间债务利息的计算有不同的规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此,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应分两部分进行计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上述批复,截止2014年7月31日,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法律文书确定的金钱债务(含利息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日)×2×迟延履行期间(参照相应期限的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按利率变动分段计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上述司法解释,自2014年8月1日起截止履行完毕之日,加倍部分债务利息=尚未清偿的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除一般债务利息之外的金钱债务×日万分之一点七五×迟延履行期间。两部分计算结果相加即为需计收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4年8月1日前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计算的基数包括债务本金、利息、罚息、滞纳金、违约金、评估费、鉴定费、公告费等因诉讼或仲裁所支出的费用,但不包括案件受理费、保全费及其他申请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 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64条的规定,未按照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都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支付加倍部分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是一项法定义务而非约定义务,无论当事人双方是否有约定、法律文书是否有记载,只要出现本法律条款规定的情形,就应当予以适用。也即,不论据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中是否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64条的规定,在被执行人未按期履行金钱给付义务的情况下,申请执行人均有权要求被执行人支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其他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砍头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出借人在向借款人支付本金时从中扣除利息的行为。有的是预先扣除第一个月的利息,有的则是预先扣除借期内全部利息。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6条规定,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载明的借款金额,一般认定为本金。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复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的“复利”“利滚利”“驴打滚”,即出借人将借款人到期应付而未付的利息计入本金再次计算利息。计算复利是金融机构使用的一种计息方法,民间借贷中也有常出现此种约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7条规定:借贷双方对前期借款本息结算后将利息计入后期借款本金并重新出具债权凭证,如果前期利率没有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重新出具的债权凭证载明的金额可认定为后期借款本金。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应认定为后期借款本金。按前款计算,借款人在借款期间届满后应当支付的本息之和,超过以最初借款本金与以最初借款本金为基数、以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计算的整个借款期间的利息之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新旧规定的衔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1条规定:本规定施行后,人民法院新受理的一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适用本规定。2020年8月20日之后新受理的一审民间借贷案件,借贷合同成立于2020年8月20日之前,当事人请求适用当时的司法解释计算自合同成立到2020年8月19日的利息部分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对于自2020年8月20日到借款返还之日的利息部分,适用起诉时本规定的利率保护标准计算。 本规定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以前作出的相关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p> <p class="ql-block">欠钱不还的执行利息计算通常按照以下方式:</p><p class="ql-block">1.一般情况下,执行利息是按照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如果借款合同中有约定逾期利率的,从其约定,但以不超过年利率24%为限。</p><p class="ql-block">2.计算时间一般是从判决书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至实际履行之日止。</p><p class="ql-block">3.对于已经产生的利息,在执行时也会一并计算。即如果借款在判决前就有利息,该部分利息会与执行利息一并计算。</p><p class="ql-block">4.部分案件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双倍利息计算执行利息,以体现对欠款方逾期还款的惩罚。</p><p class="ql-block">5.具体的计算方式为:执行利息=欠款本金×相应利率×计息期间。例如,本金为10万元,年利率为6%,从判决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1年的执行利息为100000×6%×1=6000元。</p><p class="ql-block">在执行过程中,申请执行人可以向执行法院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以便法院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障执行利息的实现。同时,被执行人也应当积极履行还款义务,避免因逾期而产生更多的利息和法律责任。</p> <p class="ql-block">在法院强制执行过程中,利息的计算和清偿顺序一直是难点问题,把握该问题的重点是以时间为节点,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如何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等问题的批复》(下称批复)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程序中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两个文件规定精神。即在2014年7月31日前参照批复的规定,2014年8月1日之后参照解释的规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还款日期以法院划拨、提取被执行人的存款为准。在当事人对执行程序中清偿顺序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当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生效文书确定的债务本息及迟延履行金时,在2014年7月31日前参照批复规定应当在扣除相关费用后根据并还原则按比例清偿法律文书确定的金钱债务与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2014年8月1日之后执行法院应当参照解释第四条的规定按照“先本后息”的顺序清偿,首先清偿执行费用、双方当事人应当承担的诉讼费用及其他必要费用,再清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本金,然后清偿一般债务利息及逾期利息,最后清偿迟延履行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2014年7月31日前的迟延履行金应当参照批复规定,基数按照全部债务金额(包括借款本息、逾期利息)计算,利率为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档贷款基准利率X2,但该迟延履行金的计算结果最高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即以借款本金为基数按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计算所得的数额;如超过,应当直接以借款本金为基数按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计算迟延履行金;2014年8月1日之后的迟延履行金按照借款本金计算,利率为日万分之1.75,即年利率6.3875%。</p> <p class="ql-block">迟延履行金的计算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起算时间的确定:迟延履行金从执行名义指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次日起开始计算。</p><p class="ql-block">2. 计算标准的确定:金钱给付义务:欠款金额乘以万分之一点七五再乘以迟延履行期间。</p><p class="ql-block">非金钱给付义务:根据具体案件情况,由法院决定是否双倍补偿申请执行人已受到的损失。</p><p class="ql-block">法律依据</p><p class="ql-block">《民事诉讼法》:第231条:对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若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院可以强制执行或委托他人完成,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p><p class="ql-block">第232条:未按判决、裁定指定期间履行金钱给付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未按指定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p><p class="ql-block">《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程序中迟延履行金的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是指按银行同期贷款最高利率计付的债务利息增加一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间借贷案件中,正常利息和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根据不同的法律规定和计算方法确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这两者是同时计算的,以确保债权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因此,债务人在计算应支付的总利息时,需要同时考虑正常利息和加倍部分的债务利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具有补偿和惩罚的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对债权人在迟延履行期间利息损失的补偿,另一方面是对债务人不履行生效判决的一种惩罚措施。所以正常利息和延迟履行金是重复计算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债务人在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限后仍未履行,则需支付加倍的债务利息。加倍部分债务利息的计算公式如下:</p><p class="ql-block">例假设被告于2025年5月31日一次性履行了还款判决,按照判决书他应该还多少呢?</p><p class="ql-block">第一是判决1,也就是5万元</p><p class="ql-block">第二是判决2,判决日的LPR是3.1%,所以是50000乘以3.1%乘以(2024.11.27至2025.5.31的天数,也就是185天)除以360=795.53元</p><p class="ql-block">顺便多解释一句一年365天,为什么日利率计算中是年利率除以360,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存贷款计结息问题的通知》第三条规定,人民币业务的利率换算公式为:日利率(‱)= 年利率(%)÷360,月利率(‰)= 年利率(%)÷12。</p><p class="ql-block">第三也就是延迟履行金,判决生效后10日内,所以计算起始日应为2024年12月7日,</p><p class="ql-block">50000乘以万分之1.75乘以(2024.12.7至2025.5.31的天数,也就是175天)=1531.25元</p><p class="ql-block">大家注意日利率万分之1.75年化为6.3%是要高于LPR利率的。</p><p class="ql-block">所以上述判决书的应履行金额为50000+795.53+1531.25=52326.78元。</p><p class="ql-block">本金50000</p><p class="ql-block">利息795.53</p><p class="ql-block">延迟履行金1531.25</p> <p class="ql-block">从2024年11月20日起,民间借贷法定最高利率不得超出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一年期LPR为3.1%,最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利息上限为12.4% ,月利率为1.03%,比如借10万元,一年最高利息为12400元,月利息为1033元。</span></p> <p class="ql-block">“总对总”系统:一网打尽的全国查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对总”系统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与公安部、民政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人民银行等16个部门及3900多家银行金融机构联网。这套系统的亮点在于其覆盖范围广、查询类别多,真正实现了对被执行人财产的全面查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覆盖范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对总”系统能够查询全国范围内的16类25项财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银行账户余额:涵盖全国性银行、省级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支持直接冻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动产信息:包括房产位置、不动产权证号及抵押情况,覆盖全国3001个不动产登记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辆信息:基于公安部数据库,查询车辆牌号、品牌、类型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险理财:涉及理财型保险产品及具有财产价值的金融资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股权与证券:包括股票、基金产品等金融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网络资金:查控被执行人名下的支付宝、微信及京东等账户余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婚姻信息:通过民政部数据查询婚姻登记情况及配偶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强大的查控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对总”系统不仅能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信息,还可以直接采取冻结、扣划等措施。例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银行存款:可选择冻结账户余额或冻结流水,确保款项无法被转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房产查封:对被执行人的不动产发起查封,进入司法拍卖程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辆查封:法院冻结车辆后,车主无法进行过户等登记操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执行五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对总”系统覆盖执行过程中“必查”的五类财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银行存款:查询余额,冻结、扣划账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不动产:查封被执行人的房产,促使履行义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车辆信息:冻结机动车登记,限制被执行人继续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股权债权:冻结企业股权及关联债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保险与理财:对理财型保险产品进行查控,限制财产转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点对点”系统:查控的精准补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总对总”系统不同,“点对点”系统主要用于省内或地方财产查控,是全国查控的补充手段。通过省级法院建立的三级联网,执行法官可以针对本地情况进行更精细的操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查询范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点对点”系统支持九大类信息的精准查控,包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省内车辆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地不动产登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户籍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酒店住宿记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入境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银行账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商登记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婚姻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舶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实用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点对点”系统在省内财产查询中的优势体现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地化房产查询:比“总对总”系统反馈更快,能直接线上查封房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度信息挖掘:如婚姻登记及本地工商信息,补充全国系统的盲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套系统的互补与不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总对总”和“点对点”系统功能强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查询盲区:如未登记的房产、转移到配偶名下的财产,系统无法直接查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实时性不足:查询结果只反映特定时点的信息,对后续财产变动无法实时监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转移资产的难题:被执行人通过理财型保险、股票账户等工具快速转移资产,增加查控难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配偶与关联人财产:非判决书明确的被执行人财产,需通过追加被执行人程序解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务细节:执行法官的智慧与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网络查控系统虽然强大,但并非万能。执行法官通常会结合申请人提供的财产线索,通过以下方式补充执行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实地查控:亲自走访不动产登记部门、银行等机构,查找遗漏财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委托执行:通过执行事项委托系统,异地法院协助执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持续追踪:每隔一定时间重新提交查控申请,及时发现财产变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例如,有案件中“总对总”系统未查到某市一处房产,但法官通过其他案件的信息发现线索,最终通过“点对点”系统成功查封该房产,为申请人争取到清偿机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