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记忆(罩麻雀) 童年时代家乡的鸟特别多,尤其是麻雀。春天镇上的人扛着红旗,敲锣打鼓除四害,其中就有麻雀。麻雀能把成片的高粱吃得净光,为了保证农民高产丰收,就组织镇上的人除四害。那时候,认为逮麻雀是为农服务。冬天下大雪的时候,大地上一片白茫茫,到处银装素裹,白雪覆盖大地,鸟儿无处觅食,常飞到家门口来觅食,后来,聪明的小朋友就想出一种方法,罩麻雀。</p><p class="ql-block"> 罩麻雀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我们自家门前或院子里,把厚厚的雪扫掉,扫出一小块地方。在空地上撒上一些粮食,再用一个圆筛子、或者是柳筐罩在上面,然后找来一根细长麻绳系在一根小木棒中间位置,小木棒大约有一尺多长,再把系上绳子的木棒支在筛子的边缘上,把筛子撑起,粮食就撒在筛子底下。等一切工作准备就绪,我们离开现场,顺手把细绳子拉到房间里,人躲在门后边,手里抓着绳子的另一端,几个小朋友屏住气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筛子,等待麻雀的光临。</p><p class="ql-block"> 下雪天,雪亮得刺眼,麻雀很难找到吃的食物,它们看见院子里没人,会从房顶上、院墙上勇敢地跳下来,一蹦一跳叽叽喳喳地来找食物。忽然发现前面有一大片粮食,它们高兴得喳喳地叫,在地上蹦来又蹦去,好像呼唤同伙似的,一会儿聚上十多只,它们一起围拢过来,抢着到筛子底下来觅食。可是,粮食上面罩着东西,它们不知道是陷阱。胆子小的麻雀,在旁边跳来跳去,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向有粮食的地方接近。也有胆子大一些的麻雀,它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头飞进去,大吃起来,先填饱肚子再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呢。原来还在观望的胆小麻雀看到胆大麻雀如此大吃起来,不免胆子也大了起来,迅速接近目标,你争我抢拼命地啄食,这时,我们躲在门里的小朋友,赶紧抓住时机拉动麻绳,筛子扑嗵一声落下,伴着麻雀飞起来的扑棱声,筛子重重地扣了下去。太棒啦!太棒啦!伙伴们欢呼雀跃,急忙从房子里跑出来,急着去俘获猎物。刚接近目标的麻雀,吓得全身冒汗,庆幸自己跑得快,捡回一条小命,重新飞回屋檐上,眼看我们。而落在筛子的麻雀,拼命地挣扎,试图逃出去,在筛子里边不断地扑打着翅膀,作最后的挣扎。</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真是这样,麻雀为了一粒粮食,就被我们逮到了,我们用这样的方法,一天能逮到几十只麻雀。不过,即使被罩在筛子里的麻雀,也要特别小心地拿,一不小心麻雀还是会飞掉的。为了万无一失,有时候,我们会把褂子脱下来,盖住筛子的边口上,挡住麻雀的去路,然后用手进去一只一只地逮,这样就不容易跑掉。</p><p class="ql-block"> 我们把逮到的麻雀身上的毛扯光,放在泥火盆烧着吃,有人说,小姑娘不能吃麻雀,吃麻雀会长雀斑,可是,我经不住那美味的诱惑,实在太饿了,我也美餐一顿吧!我连续吃了好几只麻雀,长大后庆幸我脸上并没有长雀斑。下雪天,罩麻雀,捉起麻雀来,就像囊中取物一样方便,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怦然心动。</p> <p class="ql-block"> 童年是人生中最无忧无虑、最值得怀念的岁月,童年像一棵大树,上面有鸟语花香,有欢声笑语,还有天真无邪。</p><p class="ql-block"> 我幸福的童年是在滇西大理祥云县三角里村度过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时人们的生活都很困难,物质并不富裕。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没有林林总总的水果,没有琳琅满目的零食,更没有肯德基和麦当劳,但我们有自由的天空,有广阔的原野,有那个年代与生俱来的寻找美食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的童年没有挨过饿,但特别馋,吃饱青菜白饭,五谷杂粮,总觉得肚子里还缺点什么。在童年的记忆中,学习之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舌尖寻找乡间的美食捉麻雀、捉蚂蚱、逮青蛙、挖红薯、掏泥鳅、捉鱼……总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麻雀,是一种极其常见的鸟类,主要以谷物为食。在上个世纪50年代,麻雀还因为祸害庄稼被人们列为“四害”之一。在我的童年时的农村,麻雀也是经常被人们捕食的,捉麻雀也算是童年的一大趣事。麻雀也是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常对我们说:一只麻雀三分鲜,吃麻雀肉,那可是舌尖上的美食,是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 每年,故乡入秋后的稻子打浆时,密密麻麻成片的麻雀开始飞来觅食,生产队安排人在稻田里竖起稻草人,拉上风铃,试图阻止或吓唬麻雀。甚至故意挂上几只死麻雀,吓唬同类。可麻雀很快就搞懂人类的套路,与人类玩起老鹰捉小鸡的游戏。</p><p class="ql-block"> 那时,故乡人口密度小,生态环境好,不时也会看到斑鸠夹杂在麻雀里面。看到肥嫩的斑鸠,大家不觉会咽口水,吃斑鸠肉可是每个农村娃娃儿时的盼头之一,那是做梦都想吃的。</p><p class="ql-block"> 看到麻雀胆儿越来越大,生产队里也升级措施,安排社员,给工分组成护秋队,成片包干,驱赶麻雀。空旷的田野上,“呜、呜、呜呜呜……”的驱鸟吆喝声此起彼伏。看到麻雀实在是胆儿越来越肥,大家有时敲盆、有时吹哨子、有时敲击空心竹竿,发出清脆的响声,受惊的麻雀瞬间飞起,在空中铺天盖地盘旋一会,又向另外一片稻谷田飞去继续觅食。一会儿,远处的吆喝声又起,鸟儿盘旋着又飞回来……</p><p class="ql-block"> 由于可以挣工分,这些护秋队的积极性很高,各种驱鸟的法子都使上。队里还会派专人巡查护秋驱鸟队的工作态度,这些巡查人员背上斜跨着火药枪,一副耀武扬威的模样。一大群熊孩子的魂似乎被这支火药枪勾走,一直追着看。巡查人员,看看鸟比较集中的地方,嘭!就是清脆的一枪,鸟群应声而起,密度大到有点遮天蔽日,小伙伴些也发出惊呼,一是被枪声乐到,二是被鸟群惊到。</p><p class="ql-block"> 这些麻雀看来,在生产队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很难饱餐,很快就把目光投向村民们的宅院。那时虽然稻子没收回,家里也会晾晒一些玉米、黄豆等杂粮。一不小心,房顶上就是成片的麻雀,虎视眈眈地准备进攻。胆大的麻雀,居然还敢进厨房,真是,反了你!</p><p class="ql-block"> 从小,农村孩子对小学课文《少年闰土》的印象很深,也曾模仿过“闰土”雪地里做陷阱捉鸟的办法。可见鲁迅也有让少年“懂”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很快,大哥大姐就带着我开始捉麻雀,办法很简单,拿一把谷粒和一个竹筐,用木棍半撑起竹筐,在下面撒上一些稻谷等麻雀爱吃的食物,远远的用一根绳子系在木棍上,控制着木棍,人隐蔽起来,见机拽绳子。待麻雀落到下面吃食时,一扯绳子,木棍倒地,箩筐放倒,麻雀就被扣在箩筐下面。</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七八只、十多只不等的麻雀见没有什么动静,又看到箩筐底下有这么多好吃的,估计是饿坏了,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就一股脑的钻到箩筐底下贪婪地享用起来。</p><p class="ql-block"> 机会已到,赶紧用力拉绳子,“啪”的一声,箩筐应声倒下,四五只贪嘴的麻雀就束手待擒。应了那句话,鸟为食亡。也有几只幸运的逃掉了……。麻雀也怪,似乎不会汲取教训,第一批被诱捕后,第二批很快前赴后继。一天下来,可以抓十几只、几十只不等。这样的举动,现在想想都有些后怕和自责,那可拆散多少家“麻雀家庭”做代价啊,还有嗷嗷待哺的雏鸟咋办?!</p><p class="ql-block"> 麻雀也是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尤其是肉食极为紧缺,麻雀肉极好地改善了生活,也是最好的解馋。麻雀肉煎吃、爆炒吃、烤吃,换着法地吃,根本不会吃腻。</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喜欢用火烤吃,那时还不知道有烧烤一说,但原始人的吃法,烤得焦黄后,无需啥多余辅料,撒上食盐已经味美无比。长大后,品尝过不少美食,但,觉得儿时那样好吃的麻雀味再也没有品尝过。</p><p class="ql-block"> 不仅家里捉麻雀,小孩子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是相约直接去掏鸟窝。大家分工协作,常常满载而归。当时,农村大多是土木结构的土基房,墙上有好多墙洞,每年的稻子成熟前,成千上万的麻雀在墙洞里建窝,繁衍后代。</p><p class="ql-block"> 小伙伴们观察好雀窝,黄昏后,用竹竿挑个帽子或自己的衣服,先把墙洞堵了,再搭人梯或抬木梯(家里一般不允许抬)爬上去,瓮中捉鳖,麻雀大大小小一窝端,鸟蛋都不放过。一次,还还顺便掏着一条蛇,幸好没伤到人。</p><p class="ql-block"> 大家屡试屡爽,一发不可收拾,多少只麻雀进肚只有自己知道。虽然,我没有亲身体验掏鸟窝,只是打下手,但也没少沾光,跟着吃了不少烤麻雀肉。</p><p class="ql-block">最遗憾的是,儿时掏鸟的小伙伴,掏一棵很高香椿树上的乌鸦窝而摔伤。由于掏麻雀的危险性大,学校也三令五申强调不允许上树掏鸟窝。</p><p class="ql-block"> 一度时期,大家似乎和麻雀有仇,麻雀也似乎成了最好的打牙祭方式。小伙伴们真是无所不能,大家纷纷自制小弹弓,随身携带,随手就可以打麻雀。厉害的还可以打到斑鸠,那足以在小伙伴中自豪、显摆很长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 我的一个同庚伙伴,弹弓准头太厉害了,一天,直接创纪录地用弹弓射杀28只麻雀,放在现在就是犯罪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同学不仅打麻雀厉害,还懂得把麻雀腌制风干以后,做成了麻雀肉干,一串一串地挂在墙上,慢慢解馋。小伙伴们羡慕极了!</p><p class="ql-block"> 慢慢地,我长大了,捉麻雀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记忆中的那个“麻雀肉”也消失了,我只能在记忆中来回味这快乐美好的味道了,也追忆着那快乐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上世界80年代初,故乡实行包产到户后,没有了护秋队,再也没人诱捕麻雀、掏麻雀、吃麻雀肉了,而且麻雀似乎也越来越少。</p><p class="ql-block"> 尤其,1988年一场大寒,不少树木被冻裂,据村民介绍,树下被冻死的麻雀可以用箩框装,从此之后,麻雀变化了稀有鸟类,虽然零星还有,但像童年时那样密密麻麻、铺天盖地似的“麻雀群”、“麻雀云”再也难觅。</p><p class="ql-block"> 总有人觉得农村孩子的童年是灰色的,不像城里孩子有机会学习琴棋书画,接触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其实恰恰相反,农村孩子的童年五彩斑斓到无法想象,那种绚丽,就像打破了染缸一样浓墨重彩。</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麻雀虽小,但它也是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虽然麻雀曾经是四害之一,但是早在2001年8月,它就被列入了我国二类保护动物,属于是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简称“三有”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 尽管现在捉麻雀,已经明令禁止不被允许的(如果以非法手段捕猎超过20只<包括>就属于犯罪,是会被备案的,超过50只<包括>则属于重大刑事案件)现在随着麻雀的数量急剧下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列为保护动物。真担忧,恐怕有一天麻雀都会绝迹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街道的树上,麻雀数量开展有了恢复性的增长,这是一个好的表现,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越来越敬畏各种生命、敬畏自然界的生灵。</p><p class="ql-block"> 童年虽已离我远去,但童年扑麻雀总能唤起我对儿时的回忆,对家乡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星期天,我和朋友们约好了去捉麻雀。 一早起床,朋友们就到我的家里来了。我只得从床上跳起,迅速穿衣洗脸吃早饭。 然后,我就和这几位朋友一起拿了一些米放在我家门外的水泥地上。接着,我们又去搬了几块砖头来。我又从家里面拿出一只竹匾,下面用一根木棒支撑着。木棒上面拴了一根绳子。这一根绳子非常长。一头就拴在木棒上面。另外一头我拉着到距离比较远而且又比较隐蔽的地方。接着,我们全躲了起来。全部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就耐心地等待麻雀来上当自投罗网了。</p><p class="ql-block">我们等着,等着……这时,我们不能够说话,不能够活动,怕小麻雀看见或者听见不来吃食。那么我们就会白白地浪费时间了。等到后来,有人不耐烦了,后来,大家都不耐烦了。 朋友们都说:“麻雀不会来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我为了能够捉到麻雀,坚决地对他们说:“我要捉麻雀,你们要走,你们就走好了,我一个人也是要捉麻雀的。你们要有耐心。你们看到过母鸡孵蛋出小鸡的事情吗?那些母鸡是那样有耐心。”</p><p class="ql-block">他们听了我的话,马上就安静下来。这时候,我看到竹匾那边有动静,就向朋友们“嘘”了一声。他们立刻安静下来。这个时候,真是静得出奇。等到麻雀走到竹匾里面吃米的时候,我立刻拉动绳子。“啪”地一声,竹匾倒了下来,麻雀全部飞走了。我们却抓到了一只大公鸡。 我们看着那只大公鸡全都“哈哈”地大笑起来。我们笑得肚子都有点儿疼了。</p><p class="ql-block">回答于 2019-12-07</p> <p class="ql-block"> 在清晨微露的曙光中,我轻轻地踏入了那片久违的田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清新,仿佛每一口呼吸都能洗涤心灵的尘埃。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追逐名利,也不是为了探寻奇珍异宝,而是为了那些在林间跳跃、在枝头欢歌的小生命——麻雀。</p><p class="ql-block"> 麻雀,这些不起眼却生命力顽强的小家伙,总是能以一种不经意间的方式触动我的心弦。它们或三五成群,或独自翱翔,那轻盈的身姿,仿佛在诉说着自由与欢乐的故事。然而,今天,我并非要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欣赏它们,而是想要以一种更为亲近的方式,去感受它们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我拿出了一只精心准备的罩子,它并非为了囚禁,而是为了那一刻的亲密接触。我缓缓走向一棵老槐树,那里是麻雀们常常聚集的地方。它们似乎并未察觉到我的接近,依旧在枝头叽叽喳喳地交谈着,仿佛是在讨论着今日的早餐或是昨晚的梦境。</p><p class="ql-block">我轻轻地举起罩子,动作轻柔得仿佛怕惊扰了这片宁静。在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我只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