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红火火过大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鞍山散文学会散文诗分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迎新春作品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记忆中的年味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付灵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味儿,是家的味道,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年味儿,包在孩子的糖果中,也藏在那一幅幅“过大年”的画卷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糖饺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北有句老话:好吃不如饺子。可见饺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年三十,一家人聚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这年才像年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满满仪式感的过年活动中,流传一个特别的做法:在饺子中藏一块糖果。谁吃到了,寓意谁这一年最甜蜜、最幸福、最走运。</p><p class="ql-block"> 夹起热腾腾的饺子,轻咬,惊喜地感到糖汁在舌尖流淌,甜甜中裹着肉的鲜香“我吃到了”“我也吃到了”,孩子们欢呼着、雀跃着。</p><p class="ql-block"> 在一声声惊喜中,孩子们渐渐长大。直到有一天,他们也做了父母,也把一枚像月亮一样的甜饺子,悄悄放到萌娃子碗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拆成单崩的鞭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年,女人负责买胭粉、红凌子,男人负责买鞭炮。</p><p class="ql-block"> 鞭炮买回来,放在箱盖儿上,时不时看上几眼。燃放前,放到热炕上去去潮气,隔一会儿,再给它们翻个身。</p><p class="ql-block"> 女孩儿对鞭炮不太感兴趣。男孩子们都知道哪些属于和大人一起在固定时间放的,哪些属于自己小份子,想啥时候放,就啥时候放。</p><p class="ql-block"> 把自己那份收好,不能一下子就“啪啪”完了,兜里有鞭才是年呢,得攒着点,细水长流慢慢过瘾。于是,把鞭炮一个一个拆下来,单崩放。</p><p class="ql-block"> 从鼓溜溜裤兜里掏出一个,用香头点燃,抛向空中,“啪”一声炸响,那叫一个得意。</p><p class="ql-block"> 几个小伙伴凑到一起,淘气指数上升,把冒着火星的小鞭扔向旁边正在觅食的大公鸡,把鸡吓得飞上墙头喔喔叫。大人象征性吼一嗓子,孩子们嬉闹着跑远。</p><p class="ql-block"> 鞭越放越少,便去燃放后的鞭炮屑里寻找,总会找到漏网之鱼,如果能发现一小嘟噜,那简直是意外之喜,比得到一颗大白兔还开心。</p><p class="ql-block"> 童年渐行渐远,而那单崩的鞭炮声依旧清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阳历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提到阳历年,最先想到的是联欢会。</p><p class="ql-block"> 村小学教室里。炉火红红,课桌围成方圆形,桌上摆满花生,毛嗑,苹果,还有令人垂下涎水的水果糖、大虾酥。联欢会结束,若花生、毛嗑还有剩余,老师会给每个人分上一捧。放在衣兜,捂着,撒腿往家跑,送给还没入学的弟弟妹妹。</p><p class="ql-block"> 矿山子弟中学二楼。平时严肃的班主任老师,这一天,脸笑得像朵花。她推了推眼镜,清了清嗓子说“过年了,给大家唱首歌”,她唱得真好,我们使劲儿鼓掌。</p><p class="ql-block"> 大学园里。先是班级联欢,然后系里联欢。那时时兴跳舞,班级里跳,系里也跳。跳交谊舞、集体舞,也跳迪士高。</p><p class="ql-block"> 兜兜转转又是阳历年。我以班主任身份和学生们一起包饺子、煮饺子,面前那一盘盘“奇形怪状”的饺子,每个褶皱里都挤满努力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后来去局机关,做办公室主任。阳历年依旧忙,不仅忙联欢会,忙会餐,还忙把“庆祝元旦”四个字贴上楼宇门,把大红灯笼挂起来。</p><p class="ql-block"> 阳历年,也是年。忙年,忙年,忙着,快乐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试试新衣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爸爸去上海出差,买回来两样毛线,一样是红的,一样是粉的。</p><p class="ql-block"> 妈妈拿着毛线对我说:“你本命年,红色的归你,粉色的给妹妹。”</p><p class="ql-block"> 深夜,微弱的灯光下,忙碌了一天的妈妈还在飞针走线。她时而用手揉揉酸疼的眼睛,时而用拳捶捶僵硬的背。</p><p class="ql-block"> 妹妹的毛衣先织完,在她兴高采烈试穿时,我的这件也完工了,原来,红毛衣只是留了几针,妈妈把粉的织好了,又收这几针。</p><p class="ql-block"> 我和妹妹一起试,她看看我的,我瞅瞅她的,彼此夸着对方漂亮。</p><p class="ql-block"> 试穿结束,我们极不情愿地脱下来,又眼巴巴看着妈妈把衣服放到柜子里,新衣服是要等到大年初一穿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已是腊月,天天盼着过年。盼日升,盼月落,盼着早点穿上那件红毛衣。有时,实在憋不住,偷偷把新衣服拿出来,试一下,照照镜子,再叠好,放回去。</p><p class="ql-block"> 那个12岁的春节,来得既漫长又美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灯笼一亮就过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红灯笼高高挂,欢欢喜喜过大年。</p><p class="ql-block"> 从记事起,每年过年家里都挂灯笼。</p><p class="ql-block"> 灯笼是爸爸自己做的西瓜灯。骨架是铁丝的,每年腊月用大红纸糊一次。</p><p class="ql-block"> 院子里,有一根高高的灯笼杆子。糊完的灯笼,挂上去,远远地就能看见。</p><p class="ql-block"> 红灯笼映着房上白雪,映着屋檐下金黄玉米,美不胜收,喜庆、温馨。</p><p class="ql-block"> 如今,灯笼各式各样,我还是喜欢西瓜灯笼,是刻在骨子里的喜欢。</p><p class="ql-block"> 灯笼一亮,年味一下子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多希望,一觉醒来,摇曳的灯影里,爸爸正在扫雪,系蝴蝶结的我和提着罐头瓶灯笼的弟弟,正一起从大门外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剪窗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窗外,雪花飘飘。</p><p class="ql-block"> 奶奶挽着发髻,盘着腿,坐在老屋的土炕上,正神情专注地剪窗花。她手里的那把剪刀,老得已看不出剪把上布条的本色,但是它剪出的窗花依旧鲜亮,依旧喜庆。</p><p class="ql-block"> 奶奶手巧,精通女红。转眼间,一只喜鹊欢天喜地飞上枝头,一只蝴蝶破茧而出花间招摇,一尾鲤鱼跳过龙门拍打浪花。</p><p class="ql-block"> 窗户上,贴满了奶奶的窗花。</p><p class="ql-block"> 红彤彤的窗花,宛如盛开的花朵,让冬日的窗棂有了年的味道,春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写春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腊月,人们开始准备春联。</p><p class="ql-block">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给自家写对联,也给邻居写。</p><p class="ql-block"> 摆好桌子,铺上几分钱一张的红纸,用个小碗倒上墨汁。身边早围了一群人,看他左手压着纸张,右手提笔落字。写好一张,就有人帮忙拿到边上晾晒。</p><p class="ql-block"> 屋子里袅袅的墨香。</p><p class="ql-block"> 写的都是吉祥话,祝福语。写得最多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春联写完,还会写些大大小小的福字。</p><p class="ql-block"> 阳光照在春联上,春联显得更红。红红的春联将新年的氛围渲染得愈发炽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贴年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画不年。</p><p class="ql-block"> 每年腊月二十三,村头合作社开始卖年画。大厅及四周墙上都挂满了年画,画的下角有标签,相中了哪张,就把标签上的号码告诉售货员。</p><p class="ql-block"> 年画各式各样,印象最深的是胖娃娃抱着大鲤鱼的《年年有余》,看着喜庆,寓意又好,家家户户都会贴一张。</p><p class="ql-block"> 一群花枝招展的女孩子,刚刚评论完东院张家的年画,又跑到西院李家去欣赏刚贴上墙的年画了。她们兴高采烈看年画,年画也乐滋滋看她们。</p><p class="ql-block"> 有了年画,即使简陋的土屋,也瞬间亮堂起来,变得温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杀年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迎年活动中最有年味儿、最让人期盼、最盛大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天还未大亮,杀猪匠来了,帮忙的邻居也陆续到了,一切准备就绪,人们吆喝着聚在猪圈旁,齐心合力将猪拖出圈,摁倒在案子上。说话间,肥猪已被屠刀割喉,嚎叫声由强到弱,终于没了动静,众人这才松开手。主人家眉开眼笑,一边夸刀匠儿手艺好,一边给大家分发香烟。</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褪毛、分割、灌血肠一套操作如行云流水,看热闹的觉得尽兴,杀猪匠自己也有几分得意。</p><p class="ql-block"> 女人们忙起来了,淘米、切菜,叔嫂间时不时地开着玩笑,或荤或素。</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手里举着猪尿泡,兴奋地跑来跑去,大人也不恼,随他们闹去。</p><p class="ql-block"> 热腾腾香喷喷的杀猪菜好了,亲朋好友围桌而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品的是美食,也是浓浓的年味儿。</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没有忘记的年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王杰</div><br> 快过年了,写写小时候过年经历,遥远又亲切。<br><br>1.糖饺子<br><br> “谁过年还不吃顿饺子”,从另一个角度听,吃饺子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在中国,过年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br> 记的小时候,过年能吃饺子,还管够,这是小孩子很期待的一件事。<br> 大年三十晚上,小孩子里出外进地看邻居家放鞭炮,提个小灯笼捡些没有炸响的“哑炮”。天大黑了,陆续回到家里,等着大人包饺子。有的人家,会在饺子里放一颗糖块,或一匙红糖拌面,这也是放进去了父母的心愿。等过午夜才能吃饺子,困觉了,父母拿来缓软的冻梨,咬一口,马上精神起来。<br> 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屋里顿时香气喷喷。一家人围着桌子,就着热气,笑逐颜开地吃着饺子。父母边吃,边不动声色地看着孩子,希望这些“特殊”的饺子能被孩子吃到。这些寓意着吉祥甜蜜的“糖饺子”,在父母的眼里是那样的重要。当看到孩子吃到糖饺子时开心的样子,父母的心里,也像吃了糖一样的甜。<br><br>2.拆成单崩的鞭炮<br> 过年,男孩子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鞭炮。<br> 市中心的八卦市场,临近年根正是卖鞭炮的好时机。远远就能听到放鞭炮的声响,“二踢脚”在半空炸裂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是商家在招揽生意。男孩子一群一伙拔着脖子看着,兴奋得不得了。<br> 还有一样东西也是必须准备着:燃放鞭炮的点火的材料。糟木头、“马粪纸板”,而这些,早就准备足足的了。<br> 新华书店斜对面的日杂商店,卖小鞭角八分钱一联,一拃多长。头年我不知道要跑多少趟,攒够了钱就去买上一联。过年不舍得放整联的,把买来小鞭拆成单崩的,用报纸包好,放在一个“秘密”的地方。<br> 年,终于来了。揣上一把小鞭,拿着点燃的糟木头。站在小街上,拇指和食指尖掐住小鞭的尾部,手臂平伸,点火,“啪”,小鞭在指尖炸响,感觉自己像个“英雄”。看见别的小孩,把鞭插在雪里放鞭,一阵阵得意的感觉,在心中荡漾着。<br> 现在过年,看见整挂整挂地放着鞭炮,震耳欲聋,烟气弥漫。但偏偏缺少了我们那种“积攒”、“品尝”中的乐趣。<br><br>3.阳历年<br><br> 阳历年即元旦。自从我国采用公历纪年,便有了过阳历年的一说。<br> 过阳历年,总感觉,没有过农历春节那样热闹喜庆。这大概是几千年来,植根于国人心中的传统文化观念。<br> 让我印象深刻的过阳历年是在学生时代。元旦的前一天学校不上课,以班级为单位,搞联欢活动。不上课啦,没有了学习的压力,同学们的脸上露着轻松愉快的神情。在老师的带领下,教室装扮一新,每个班的教室都布置得各显神通,各有千秋。<br> 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上图案,写上“庆祝元旦”、“迎接新年”等字样。把课桌摆成长方形,中间留出空地,用来表演节目。有的同学,从家长单位借来彩旗蒙在课桌上,有的班连窗户都蒙上了彩旗。桌上摆上用班费买来的花生瓜子,糖块苹果。班干部主持联欢会,科任老师也被请到教室来,首先由班主任老师讲话。之后便开始表演节目,欢声笑语不时从各个班级传出来,歌声、掌声、乐器声此起彼伏,整个学校大楼成为欢乐的海洋。<br> 学生时代,年年的阳历年都是这样度过的。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来,还是念念不忘,仿佛又回到不曾忘记的花季学生时代。啊,年轻真好!<br><br>4.灯笼一亮就过年<br><br> 小时候快过年了,厂矿、政府机关的大楼的雨搭下,都挂起来红红的大灯笼,那是在告诉人们:要过春节了。整条街也跟着鲜亮起来。<br> 小孩子也跟着兴奋快活起来,早早就央告父母,把收藏起来的灯笼找出来。擦去落上的灰尘,插上蜡烛,就等着过年时用上。<br> 灯笼,最常见的是用玻璃罐头瓶做的。一个罐头瓶,一段铁丝,一根小木棍。铁丝绕着罐头瓶口一圈,拴住木棍的一头,在瓶里用蜡液粘住蜡烛,灯笼就做成了。家境好一点的人家到商店买现成的。玻璃灯笼,四面玻璃画上各式各样的图案,蜡烛插在中间。还有的人家,干脆用纸糊一个灯笼,看上去,形状各异的纸灯笼也怪好看的。<br> 过年这几天,大街小巷,小孩子提着灯笼三三两两,追着、喊着、叫着,给节日里增添了欢乐喜悦的气氛。<br>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普通人家,过年时也挂上了红灯笼,显示出过年的喜庆氛围。<br> 时间过得真快,如白驹过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仿佛就像昨天的事。<br><br>5.嘎嘎新的大团结<br><br> 小时候对钱没有太多的感觉,那时候钱少,偶尔看到钱也不在意。需要买铅笔橡皮之类的,管父母要个角八分就成了。<br> 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开工资,工资袋里有两张“大团结”还多几角几分。往后年份里,大团结的张数逐年增加。那时候还没有百元大钞,感觉大团结的十元钱特别多,特别值钱。当时有的商品还以分、以角标价。第一次开工资记忆深刻,感觉挺有成就感的,兴奋了好久。<br> 当年随礼走来往,五元钱能吃顿席。随一张“大团结”那得是亲戚,或者是特别关系的人。能收到大团结的人,感觉特别有面子。<br> 现在“大团结”已经停止流通,成为历史了。我的记忆,也停留在那段时间里。<br><br>6.试试新衣裳<br><br> 过年穿新衣裳,也是过年时小孩子特别期待的事。<br> 每当过年,父母都会早早地把孩子的新衣裳准备好了,放在箱子里。当年,心里总有一个疑问,爸爸妈妈怎么不穿新衣裳呢?现在想想,小孩子不更事,不知道柴米油盐的艰辛。<br> 记得有一年的过年前,爸妈问我过年了,想要什么样的新衣裳。当时我有点懵了,我们小时候,父母征求孩子的意见是极少见的,都是父母准备啥你就穿啥。我有些不知所措,稍后,说出心仪已久的深蓝色衣服,也是当时男孩子中很流行的服装。妈妈到商店扯上一块布,又到临街的缝纫铺,把过年的新衣裳做好了。<br> 大年初一早上,妈妈把我叫醒,睁眼一看,枕边放着过年新衣裳。麻溜起床,穿上棉衣棉裤,套上新衣裳,对着镜子左照右照,有点容光焕发的样子。感觉穿上新衣裳比平时暖和不少,想想,新衣裳包含着多少父母的爱。<br> 登上翻毛皮鞋,上街去走走。隔着大门玻璃窗,看见门前的小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感觉,想显摆一下,又怕碰见熟人。瞅准了没有可认识的人,快步来到街上。<br> 街上,大多是穿着新衣裳的孩子们,仨一群俩一伙兴高采烈地说笑着。女孩子的辫子上,扎着粉色的头绫子,一走一摆,像两只蝴蝶在飞舞。男孩子走起路来比以前稳重多了。走在他们中间,能听到自己的新衣裳,随着胳膊的摆动发出窸窣的声响。感觉好像许多人在看着我,碰到熟人总能听到:“穿新衣裳啦”。这样的感觉好几天才过来劲。<br> 现在过年穿新衣裳,已不是孩子们心心念念的快活事。生活条件好了,现在的孩子,随时都能穿上新衣裳。他们或许体会不到,我们当年的那种期盼快乐的感觉,这是否意味着,过年的年味缺少点什么。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刊名书写:尹伟达</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北方散文诗》编辑部</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主 编:李 杰</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执行主编:苏 生 田 力 付灵芝</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部主任:张福安 崔丽娟</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编委:王丽筠、周仙芝、王晓楠</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毕彦忠 林春光 高 勤</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投稿邮箱:</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306476368@qq.com</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526893080@qq.com</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1.10</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