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到了冬季,稻田收割过后掉下极少的稻谷,老鼠和小鸟小心翼翼的捡漏裹腹,一旦发现空中有猛禽就会立即躲起来,否则它们就会成为猛禽的盘中餐。</p><p class="ql-block"> 元旦过后,在增城朱村收割后的丝苗米稻田里每到下午就能见到一只红隼,先在稻田的上空盘旋,悬停,捕捉食物。红隼也会选定人少有老鼠、小鸟的田块,停在电线或电线杆上,注视地面的动静,一旦发现猎物,立即俯冲下去,捕捉食物飞到安全的地方吃掉。</p> <p class="ql-block"> 红隼(sǔn) (英文名:Common Kestrel,学名:Falco tinnunculus),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别名: 茶隼、红鹰、黄鹰、红鹞子,是小型猛禽,以其独特的雄鸟羽毛特征著称:头部和尾巴呈灰色,背部锈红色,尾羽末端有黑色宽条带。雌鸟上体褐色,背部、翅膀及尾部有横斑。红隼广泛分布于欧亚和非洲,适应多种生境,从开阔地带到城市边缘均有其踪迹。</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10月1日——无危(LC)。</p><p class="ql-block">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23年版附录Ⅱ。</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p> <p class="ql-block"> 红隼体型较小,长度27-35厘米,雄鸟重量136-252克,雌鸟154-314克,翼展57-79厘米。雄鸟头部和尾巴灰色,背部锈红色,尾羽末端具黑色条带;雌鸟上体更均匀褐色,尾部有条纹,缺乏雄鸟的灰色区域。幼鸟与雌鸟相似,但胸腹部的条纹更宽,裸露部位颜色较淡。不同亚种在颜色、标记密度、尾羽图案和体型上有差异,非洲亚种通常颜色更深,更红棕色。</p><p class="ql-block"> 在朱村拍到的这只红隼,体型偏纤细,羽斑呈“倒三角”,符合雄鸟特点,但头、腰没有蓝灰色,尚不能完全确定是雄鸟。</p> <p class="ql-block"> 在朱村有几只黑翅鸢在此长期觅食,自从红隼来了以后,有几块人活动较少,小鸟和老鼠较多的田块被红隼占领了。红隼只要见到黑翅鸢飞至它的领地,它就飞过去赶走,有不知趣的黑翅鸢想赖着不走,红隼就会与它争斗,最后黑翅鸢都会被红隼战败,灰溜溜地逃走。</p><p class="ql-block"> 红隼栖息于开阔或轻度林木覆盖的地区,如草地、牧场、耕地、湿地、灌木丛生的荒野,甚至城市边缘。从海岸到高山牧场,繁殖高度可达3300米,非繁殖季节可达5500米。红隼擅长在低空飞行或停栖处仔细观察地面,典型的行为是在空中悬停以检测小型哺乳动物和其他陆地猎物。它们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如田鼠,也吃小鸟、蜥蜴和昆虫。</p> <p class="ql-block"> 红隼繁殖时间在北半球温带地区通常为4月至5月,热带和南部非洲则为8月至12月,与干旱季节或春季相吻合。巢址多样,包括岩石裂缝、采石场、建筑物、树洞或旧巢,有时形成数十对的小规模群体。每窝产卵数通常为3-6枚,孵化期为27-31天,由雌鸟负责孵化。幼鸟依赖成鸟喂养,约30天左右离巢,离巢后仍需依赖成鸟0.5-4.5周。</p> <p class="ql-block"> 红隼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广泛分布,偶尔到达北美东海岸。在欧洲、亚洲北部和非洲西北部尤为常见。在中国大陆,红隼分布广泛,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山区均有记录。</p><p class="ql-block"> 在广东的高明万亩稻田也常见红隼下地抓小哺乳动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