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现象透视:体制内工作者的视角

傲一慢的自由世界

<p class="ql-block">在体制内工作的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捐款活动。这些活动往往由单位领导根据上级要求发起,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几乎每个人都会参与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捐款的金额因事件的大小而异。面对如汶川地震、武汉疫情等重大事件时,我们通常会慷慨解囊,捐出相对较多的金额。而对于一些较小的事件,如为某个困难群众捐赠医药费,捐款金额则相对较少。</p> <p class="ql-block">然而,在捐出自己的心意后,我们往往对于捐款的去向一无所知。尽管在基层工作的我们,对于善款是否真正用于最初发起捐赠的地方,一般不会过多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内心都希望能收到受捐地方的回执,以此得到心灵的慰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现实却是,我们几乎从未收到过这样的回执。或许是因为上级部门并未提供这样的服务,或许是因为我们从未主动要求过。但无论如何,这种不确定性让我们的捐款行为显得有些盲目。</p> <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也不敢轻易向上级部门索要回执。一来,我们担心这会给上级部门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引起对方的不满;二来,我们也担心这样的行为会给上级部门留下不好的印象,被认为我们虚荣心太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捐款作为一种表达善意和关怀的方式,在体制内工作中显得尤为普遍。然而对于捐款的去向和回执的缺失,却让我们在表达善意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丝无奈和困惑。</p> <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我们没有主动捐款,并不是我们缺乏善心,而是我们的善心更本不会满足我们的虚荣心,甚至我们的善心有可能进了个别人的口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在未来的捐款活动中,如果我们能够更加透明地了解善款的去向,也许我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总是被动地捐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