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在三线(续集5)我的后青春时代

陈志学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前言:郑州昌恒国贸的“三挂马车”,在改革开放的疾风暴雨中,便匆匆上跑了。摸着石头过河,石头在哪儿呢??一边儿用脚趟着水,一边儿用手挡着雨,一头雾水地扑进了市场经济的风雨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我的后青春时代(5)</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第五回 投资救活人头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商标纠纷陷僵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昌恒国贸开场大戏的第一幕,就是要投资救活“人头马”,开发市场东南亚。这个赖崇德,胸有城府,老谋深算。一心想救活他那个酒厂项目。极尽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祝瑛和于行长。原本祝瑛不同意,是因为和郑州酒厂的关系捋不顺,郑州酒厂的工人老闹事儿。老赖这回有了讲话的资本,就对祝瑛说,不行就算我个人借昌恒国贸的钱,将来从我的股份分红里扣!我心里想:你没带来一分钱,空手套白狼,你哪有什么股份?这股份就是你那张二皮脸。一个月不给你开五千块钱的工资,你都不知道上哪儿吃饭去呢!这下子看把你能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但是祝和于,二人十分听信他的说辞,决定先投五十万,扶持老赖的“人头马”继续上马。这回赖老板可趾高气扬了,专车坐上了,秘书跟上了,小包夹上了,头发也抿上了,油光光的落不住一只苍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投资到位了,人家酒厂还是不让开工。去找酒厂领导,人家说不想让第三方资金介入。免得今后生出事端。要不然,酒厂一方就退出合约,不再做为投资方进行合营,干脆由昌恒国贸接手全部资本,自主经营。酒厂一方只做为资产租赁方,按年度收取土地厂房和设备的租金。这样子责权利都划分清楚,互不干扰,独立自主。乍一听来,有理有节。经过一番操作,更改了合约,变更了关系,成立了昌恒国贸公司的第一个分支机构——中外合资郑州昌恒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人头马酒业分公司。准备开业经营。可人家酒厂还是工人纠察队把门,不让进厂。理由是租赁酒厂的场地设备,就先要把以前合作期间的租赁费结清了才能进厂开工。先期老赖他们合作了三年,这三年的租赁费算下来,就需要三十多万!不给钱休想进厂门一步!和酒厂一方又坐下来谈,酒厂就说工人不答应,他们也没有办法。最后磨来磨去,以二十万元的代价,抵销三年的租金,才摆平了这场分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经过了将近一年时间的开发,于九五年的国庆节,拿到了产品合格证和海关出口贸易许可证。酒厂大门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庆祝首批国产的“人头马”白兰地,出口东南亚国际市场。区政府,局机关的头头脑脑,都到厂祝贺,赖老板很是风光了一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但是好景不长,刚过了九六年的春节,酒厂的大门又被工人给封堵了。厂方提出要提高租金。不提高租金,还要把资产当投资进行合资经营。这分明是看到桃子快熟了,要下山摘桃子。不然的话,酒厂一方将要废止租赁合约,无限期封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这不是要命吗?东南亚市场刚刚有点儿起色,国际订单怎敢随意延误?老赖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祝瑛和老于四下里托关系,找酒厂领导协商。最后以每年增加租赁费十万元,另外给酒厂三位主事领导每人塞了一万元的好处费,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由于“人头马”白兰地的酒质不错,价格比港产的同类酒有竞争优势,市场前景看好,公司也见到了回头钱。似乎巳经看到了地平线上的曙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正在全心组织生产,奋力开发市场的节骨眼儿上,由河南省人民法院经济庭送达的一纸公文,让大家火热的心情,一下子冷到了冰点。香港人头马酒业集团,以商标侵权和配方工艺侵权两项罪名,把赖崇德给告了。责令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侵权损失一千万元。这不是要命嘛!眼看着一场国际贸易官司,将要临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港方派来了律师团,老赖也请来全权代理律师,正式开始了一场商战博弈。经过政府的介入,这次没有停产,由第三方来监管,为的是怕供不上货,影响了国际合同的履行,会带来一连串儿更大的纠纷和麻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打打谈谈又整了半年多,涉事的各方都进行了让步。港方经过考察,认为国内产品质量过关,东南亚市场前景不错,决定收购昌恒国贸中的外资部分,并且要求把商标权和知识产权做为无形资产也划作股份,由赖崇德出任港方代理人;酒厂的场地设备由国资部门评估作价,经过公证作为中资的一方,今后不得干扰正常生产经营,否则造成损失从��厂的股份资本金中扣除;昌恒国贸作为中方第三方投资人,再注入资金一百万元,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三方合作,组建中外合资人头马酒业(河南)生产基地。港方负责销售,昌恒负责管理,酒厂负责组织生产。好歹这回算是整出点儿眉目。心里的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昌恒国贸不再主管“人头马”的具体事务,就可以腾出精力开发其他项目。这时有人建议:组建昌恒国贸公司的粮油贸易部,聘请几位在粮油交易方面的专家,进行粮食油料方面的大宗物资采运存储和交易。说是粮油关乎人民生活必需,虽然利薄,但批量大,人人需要,稳赚不赔。还传说“粮油不上分,上分金满盆”。意思是说,一斤粮油要能赚上一分钱,那一定会赚得盆满钵满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粮油贸易部(简称粮油部)成立了。聘请市粮食局刚退休的一位副局长,担任部门总经理。他又带来了两位在区县粮食局退休下来的老部下,担任副经理。还在粮油部成立了粮油期货交易所,购制了专用电脑和配套装备,聘请了一男一女两位期货交易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这几位刚从机关退下来的旧官僚,官不大僚可不小。整天端着官架子,官气十足,官腔十足。早上四平八稳地来到办公室,就端着水杯喊着让公司勤务送开水。装上茶叶,倒上开水,拧上杯盖儿,才会坐下来说正事儿。一会儿打打电话,一会儿按按计算器,还是摆着局长的谱。有时候还随随便便的指使我干这干那!我心里想,你才算老几,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老子也是响当当的县团正处级!一点儿也不比你们几个糟老头子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粮油部一年干了三件事,赚了一点儿钱,塌了一屁股饥荒,算是入不敷出地关张了,三位老官僚也灰溜溜的,打道回府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这第一单生意,是采购了一批麦种,从海南运抵郑州,在东郊租用了一个粮库,专线入库,但是这批麦种来得晩了,河南境内的小麦已经开播,经过紧张的联系推销,靠南边儿的晚播地区,销去了库存的一半。就急速派人去河北山西湖北等地推销,费了牛大的劲,好歹又销去了剩余的大部分。最后余下的十几吨,只好卖给面粉厂当了商品粮。忙了足足小半年,除去各种费用,赚了不到十万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后来,又听说省城春节市场成品食用油比较紧张。于是公司决定派人前往东北黑龙江的佳木斯,到中俄边界口岸去采购两罐车的色拉油,投放到郑州市的节日市场,弄好喽能赚上一大笔,也好让公司过个肥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于是董事长赶忙筹款,总经理安排具体人手,我这办公室主任立马就定购机票,安排行程。一切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这个冒然的决定,会给我们这个刚刚成立的国贸公司,带来的是福音?还是麻烦呢?欲知详情,下回再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