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8-12.31 桂粤闽自驾游(一)

姚励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自2021年桂粤自驾游46天15000公里后,2024年11月18日再次开启东南沿海自驾游。 武汉做为南下中途第一站,在这里与亲人小聚,顺便再次走进汉口近代建筑群,漫步百年老街,循迹历史变迁。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上海外滩与武汉江岸混合的特殊韵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武汉天津路位于汉口英租界范围内,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是汉口历史风貌区的一部分‌。近年几次来武汉都住在天津路,一个被历史建筑环抱着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阿列克桑德东正教堂坐落在鄱阳街与天津路的交汇处,初建于1876年,是俄国侨民在汉口建造的唯一一座东正教教堂。这座教堂的屋顶设计独特,“洋葱头”在武汉的教堂建筑中独树一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进武汉平和坊的平和广场,这里居然隐藏着一座拥有120年历史的文物保护建筑群——平和打包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和广场周围几栋高大的红砖建筑,散发着浓郁的历史与异国情调。 这些建筑是英商在汉口建立的棉花加工打包仓库,始建于1905年,也是武汉现存最完整的早期工业建筑,算得上老汉口的一个“活化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和打包厂也是武汉最早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厂房规模庞大,内部结构保存完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打包厂由6栋单体组成,分别于1905年、1918年、1933年、1949年建造而成,是不同年代的产物,建筑风格各具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和打包厂总建筑面积32808平方米,有大小房间上百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解放后,这里成为武汉商业储运公司仓库。1993年,平和打包厂被定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2011年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武汉市首次公布工业遗产家底,三镇尚存实物工业遗存仅90余处,平和打包厂被列为一级工业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和广场的这座两层楼建筑名为鲁兹故居‌,也称为史沫特莱旧居。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为646平米,建筑风格与中世纪欧洲教会建筑相似,具有大坡状瓦顶、方石墙基和连续的拱券门窗,外框凸出,造型优美‌。该故居是美国人吴德施的故居,他在1904年至1938年间担任圣公会鄂湘教区主教,期间携全家居住于此。国际友人如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史沫特莱、白求恩等都曾在这里居住或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都曾到访‌。吴德施与许多中国领导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住宅常常是高朋满座,外国记者和各界要人也常来拜访。1938年,吴德施退休回国,1945年在美国去世‌。吴德施对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深远,他不仅是一位传教士,更是一位积极参与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青岛路上看平和打包厂主体建筑的外立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打包厂的户外天台可以将远处的武汉地标建筑尽收眼底。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在这里进行的碰撞,迸发出了工业与艺术交融的火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岛路上比比皆是的西式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咸安坊属民国早期里分式住宅建筑群,1910年以后建成,为汉口有代表性的高级里分住宅区。全坊有两层砖木结构石库门式住宅20余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里份(又作里分)是武汉独特的民居建筑,如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一样,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蕴涵着一座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国内保存较好的石库门建筑群,咸安坊现存的10处被作为优秀历史建筑加以保护的里分中,是唯一享受“一级保护”的特保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这里曾是高级住宅区,居住着洋行职员、实业界人士、富商及当红艺人等社会各界名流,如轮船巨头卢作孚、药业大王陈太乙、汉剧大师陈伯华都曾居住于此,其规模和建筑特色均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开发、设计、施工一流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15年初春,汉口英租界边缘,一块蒿草丛生、水塘交错的无名之地上,来了棉花商人黄少山。他把在监利老家的棉花厂卖掉,举家来汉口打拼。这位34岁的乡下棉商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买地,盖一批高档住宅,卖给附近洋买办和华人白领。他的这一想法仿照的是上海流行的石库门居民区的操作模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少山建起的第一套样板房面积为255.5平米,上下共有三层,前后有天井,客厅装有四扇华丽的落地彩色玻璃门,配上暗红色的磨石地板,既实用又洋气。样板房一建成就受到众人青睐,于是又盖了第二栋、第三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少山为这片小区取了个吉利的名字“咸安坊”,寓意富贵咸安。5年后,当时的地皮大王刘歆生将太平路买下,铺成柏油马路,改名为歆生路,渐渐的,这里成了汉口的商业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来,咸安坊的旁边又添了同仁里、德永里、启昌里,四个里巷合成了一条长320米、宽6米,东南口通鄱阳街,西北口通胜利街,巷道纵横交错,拥有64个门牌号的汉口顶级住宅区。 附近还有一个老旧石库门里分“同兴里”,下次来武汉探寻一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钢窗(金属窗户)蜡板(打蜡的木地板)”是咸安坊“高级身份”的象征。老住户回忆道:这里所有临街的窗户都是钢制的,所有的房间都铺有木质地板,过去的住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地板打蜡,使地板始终光洁如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在这样的巷子里,耳边仿佛响起老留声机里上世纪三十年代周璇的流行歌曲。咸安坊见证了大武汉的荣辱兴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97年,黎黄陂路所在区域被划为俄租界,1900年租界当局修筑此路,称阿列色耶夫街、夷玛路。1946年元旦,包括俄租界在内的所有租界被收回,并将夷玛路改称“黎黄陂路”。604米长的黎黄陂路保留了17座西式建筑,被称为“街头建筑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座建筑曾是俄租界巡铺房旧址。1861年汉口开埠后,列强纷纷涌入。在黎黄陂路(夷玛街)周边2.4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划分了英、法、俄、德、日五国租界,建立了12个外国领事馆、近30家外资金融机构和100多家洋行,汉口呈现了一派带有殖民色彩的畸形繁荣,成为殖民者们乐而忘返的“东方芝加哥”。而位于租界中心的黎黄陂路,则是这段屈辱历史的缩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俄国总会旧址,又称俄国俱乐部,建于1916年前后,是武汉沙俄租界区侨民的公共娱乐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湖北鄂州华容人高维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汉口做生意,有了积蓄后,先后培养三个子女到美国留学。同时,他又在抗战期间买下俄租界的这幢巴洛克式三层小洋房,建立了当年武汉市唯一一家家族私立医院——高氏医院。高的女儿高欣荣是我国著名的妇科专家,当时号称“北有林巧稚,南有高欣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武汉的“巴公房子”其实是一处充满历史韵味的欧式建筑群,位于汉口水塔附近。这些建筑并非单栋房屋,而是由俄国茶商巴诺夫建造的仓库及其附属住宅区。这些房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背后的历史故事,成为武汉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巴公房子的主人巴诺夫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戚,“大巴公”J·K·巴诺夫和“小巴公”齐诺·巴诺夫两兄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巴公房子的建筑风格独特且富有魅力。它采用俄罗斯折衷主义风格,外墙使用清水红砖,内部则使用木地板、木墙裙,并设有壁炉供暖,营造出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巴公房子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汉口的繁华地段,周边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建筑和景点。近期经过修缮,巴公房子最大程度地恢复了原貌,酒店部分也将很快恢复营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南京路124号的吴家花园,也被称为吴佩孚公馆旧址,是武汉市一级优秀历史建筑。这座建筑体现了中西式风格的融合,整体呈现出古典主义欧式的风貌,但布局上却仿照了中式厅堂的结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吴家花园见证了吴佩孚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1925年,吴佩孚担任14省讨贼联军总司令时,这里成为他在武汉的居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的吴家花园已变身餐馆。武汉政府继续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建设,期待再去武汉时更多的惊喜和收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月22日离开武汉,一路向西南,来到广西大圩古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圩古镇始建于北宋初年,中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远在600年前,大圩以其 “大”成为广西四大圩镇之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圩古镇在漓江东岸,距桂林仅23公里水程。汉代形成小居民点,北宋时商业初兴,渐成繁华集镇。明清时,大圩已是南北商贾云集之地,各种商行应有尽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镇大大小小共有13个码头,比桂林市的码头还多5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圩码头多用料石镶砌,一般长10余米,宽约3米,皆伸入江底,浮出水面,呈长方形平台状。比起桂北一般圩镇的码头来,它们显得稳重,大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鼓楼码头位于当年古镇四大家之一廖忠源的住房左边,码头以所在街名曰“鼓楼码头"。由于当年古镇上的四大家八中家多有住房和铺面建在这条街上,他们所经营的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从外地运回的生产生活资料也多在这个码头装卸,外地乘船到古镇来赶圩、办事的人也都在这里上下,鼓楼码头不仅是当年十三个码头中最繁忙的一个,也是现在仍然在使用的六个码头中装卸货物、上下旅客、停靠船只最多的一个码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往不同码头有大道也有小巷,运货行人各行其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孙中山北伐时,到桂林设立大本营就是在大圩塘坊码头(1921年12月4日)起岸,并在江边扎台发表演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圩镇上的石板路大概有15000块青石组成,路旁的房子多为青砖、青瓦的两层明清建筑,历史沧桑随处可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石板路建于民初,沿岸而建,长2.5公里,宽2米,其中0.5公里为卵石铺筑。古风古韵,现基本完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镇所有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房门是一排木板,早晨把木板拿掉,家里的一切是透明的;到了晚上,再把木板装上,就与外界隔绝了。这些房屋,每栋都有数百年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栋房子设计集商、住于一身,均由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靠街的一般作铺面从事商业,有楼梯可上二层。往里走是天井,后院可直通江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民国时期古镇已形成八条大街,商户林立,除了小商小贩,还有不少大户人家。铺面商号有“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之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高家大院就是一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豪宅,是当时大圩古镇上最显赫的大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高家大院由古镇上的富商高广昌所建。高主要从事绫罗绸缎等面料的生意。大院的设计巧妙地结合了商业和居住功能,体现了当时商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院占地约2500平方米,内部有3到5层楼高,展示了其经济规模和历史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高家大院不仅是一个商业和居住的场所,还集成了多种功能,如染布、凉布等。大院的设计非常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内部有庭院、露台和水池,甚至有假山作为装饰和防火设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院仍然保留着部分原始建筑和装饰,如砖雕门饰、古旧家具和木雕等,展示了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圩东岸村刘姓人家尊奉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为其祖先,他们来大圩开发比较早,分别在隆安街和鼓楼街修建了汉高祖庙和汉王庙,共同祭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来东岸村人的祖先为了便于管理东岸一带的田地,将汉王庙交与街民管理。解放前后东岸人划龙舟比赛,都要在汉王庙前举行一次隆重的起船仪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桂粵水運鏢局位於大圩古鎮老街碼頭旁,鏢局依灕江而建,是為水運、陸運提供保障安全的民間保安機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鏢局設立在武館的基礎上,內設中堂、練武大廳、商議廳等,再現了古鎮習武練武的生活場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名为雨亭的建筑在兴隆街南边,原汉高祖庙对面。据尚残存在该亭内的碑刻记载,雨亭乃系古镇街坊上之人士于民国八年(1919) 集资鼎建。民国十八年(1929年)曾作过维修。座南朝北,一进三大间,内建有古戏台。虽名为“雨亭”,但并非是过往行人躲风避雨之亭,实际上是当时古镇上主要的文化娱乐场所。旧时逢年过节多在这里演桂剧唱彩调。至今仍是古镇之社会活动及文化娱乐主要场地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镇周家狮子头制作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传承,现传承至第九代,已有近三百年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狮子头制作共有制模、包边、绘画、上油、挥金、装饰等十几道工序。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狮头有红、黄、黑等多种颜色,红色代表忠义、胜利;黄色代表泽被苍生、仁义;黑色代表霸气、勇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圩的万寿桥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单拱石桥,桥体稳健古朴,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万寿桥身使用的全是青色大理石,跨径16米,高8米,桥宽6.5米,桥上两侧砌有石栏,桥的两头石柱上各有狮子两座,两端铺砌有与桥面同宽的石阶,其中东头23级,西头22级。万寿桥横跨马河(涧沙河),东接泗瀛洲,西连青石板街,远望似青龙卧江,与两岸古朴的民居相依,尽显小桥流水的典雅妩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万寿桥是电影《刘三姐》的取景地之一。站在桥上欣赏漓江及对岸螺蛳山,别有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桥村离大圩古镇不足2公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因拥有两座明朝时期修建的石拱桥而受关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桥村于2013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走古桥,看山水,享受田园秀美风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进村口,就见村南大樟树下的关龙桥。此桥因靠近关帝庙而得名。可以看出老桥被修复过的痕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村西的马蹊桥重修于明朝弘治元年。那时的桥面没有护栏,据说是便于马匹的通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临近的熊村曾是湘桂古时商道上的一个古圩,相当于今天的货物周转站。这条商道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但后来随着铁路的开通而被废弃,熊村随之衰败,逐渐被人遗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熊村始建于宋代,已有2000多年历史,比大圩古镇还要早1000多年。熊村最初名为熊家村,由江西迁入的后代建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进熊村,脚下是由石板台阶或鹅卵石铺成的石路,路口会有一座圆顶的拱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静寂的老街两旁是整齐排列的商铺式土墙黑瓦房屋,墙体或大门上仍有字迹模糊的文革时期标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村里几乎见不到什么人,只是在村中心的小广场上看到了一些晒太阳的老年人。时不时看到政府的标牌表明雄村是被保护的明清古建筑群,却让人感觉到无力修护的窘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灵渠,始建于秦代,位于桂林兴安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将湘江源头与漓江源头相连,打通了南北水上的通道。灵渠的开凿,为秦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保证。 有说法“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广西的灵渠合为秦国时期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灵渠四贤祠内竖着一块“湘漓分派”的碑刻,由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时任桂林知府的查淳所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秦堤指从南陡口到兴安城区上水门街口灵渠和湘江故道之间约2公里长的堤岸。民国时就定名为秦堤风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陡门是建在渠道上用于壅高水位保障通航的辅助设施。由于南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灵渠南渠入口的第一座陡门,故被称为“天下第一陡”。1987年5月,陡门被前来参观的国际大坝委员会专家誉为“世界船闸之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字形溢流坝,把湘江上源海洋河水位抬高并按3∶7的比例分别流向漓江和湘江下游,实现通航,同时最大程度减小了上游河水对坝体的冲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千年古松木。灵渠的精华工程“人字形”大坝的坝基全部用长约2米的松木桩打成作桩。因松木可以分泌油脂,在水中浸泡时间越长越牢固,有“水泡万松”的说法。1988年11月兴安水电局与兴安县博物馆合作,在铧嘴南侧勘探时挖出松木桩三根,这是其中一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灵渠坝面的“鱼鳞石”,即以条石竖插,块块相叠,形似鱼鳞,构成糙面,使漫过坝面的河水减缓流速,避免淘空坝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执理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中国的灵渠等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西山水美如画,未见桂林已成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步入桂林山水画廊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再访黄姚古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梧州市是广西东大门,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十二个省中最靠近粤港澳的城市。梧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岭南古城,也是岭南和珠江流域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梧州是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发祥地,古代珠江流域和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成为了近、现代百年的“两广商埠”、“水上门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梧州的文化深受广东影响,当地主要使用粤语,与广州话高度相似,甚至在某些俚语、俗语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种文化上的相似性源于历史上大量广东商人因经商、移民等因素迁移到梧州,带来了语言、习俗、饮食文化等,与本地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梧州独特的“粤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石器时代,今广西梧州市境域内就有人类聚居、生息、繁衍。经过夏、商、周,至春秋战国,在梧州活动的原始部落称“苍梧”人,为越族分支。据历史学界研究,苍梧古国(部落)距今约4700—4900 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梧州市主要街道的一角,标识出这个古老城池的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公元1897年,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成为珠江流域的著名商埠,开始兴建骑楼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昔日的骑楼城商家云集,最鼎盛时共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造就了上万富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骑楼城位于梧州河东老城区,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街道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骑楼建筑是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而设计建造,一般为三四层楼房,底层商铺门面向内缩入2至3米让出来作为人行走廊, —亦叫“骑楼底人行道”,这样既可以替行人遮阳挡雨,又可以为商铺营造舒适环境,也显示出商家诚信待客的经商之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楼房二层一般设有水门,是为备洪水浸街时楼上方便居民出入用的,可以在水门放下一把竹梯,居民从竹梯上下搭艇,也可以在水门放下竹篮向沿街巡游的售货小艇购买米、油、蔬菜、火油、电池等生活必需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新西大酒店始建并开业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占地面积250平方米,7层建筑,坐向西南,钢筋混凝土结构,为欧洲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平面布局和立面处理均运用典型的“芝加哥学派”三段式处理,装饰丰富。该建筑将西方建筑形态特征与骑楼形态嫁接,体现了中式为体、西式为用的理念,是西方古代建筑艺术与中国南方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特色建筑。它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且有突出的商业实用性,具有典型的岭南特色。该酒店是当时梧州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在广东乃至东南亚享有盛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梧州老海关占地面积约3200平方米,是广西保留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清末民国时期的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旧海关建筑是梧州第一批大量使用水泥建造的楼群,包括宿舍、办公楼、俱乐部、进修会等7栋西式楼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些建筑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干栏式底层架空以适应潮湿多雨的气候,外廊形式为“殖民地卷廊式”,配以翠绿琉璃花瓶栏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敦实的地下通道为楼房建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洪水泛滥时急流通过的河道、更是夏日炎炎中人们纳凉避暑的好去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在还成了与时俱进的电动车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梧州市白鹤山上的旧英领事馆为梧州市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英国人开梧州为通商口岸,建领署。1928年,广西省府与英方交涉,英方愿意交还领署。1930年,白鹤山正式辟为公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在梧州大街上,抬眼看见始建于1903年的工人医院,颇为好奇。回来查得其前身是美国美南浸信教会医院,原名"思达医院",至今已有120年历史,为广西历史上最早具有规模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医院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江是珠江流域的上游/主流。西江流经5个省(自治区),源远流长,与东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合称珠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江是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三大河流,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航运量居中国第二位,仅次于长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矗立于梧州白云山风景区之巅的西江明珠塔,塔身高达130米,塔顶傲立于约450米的海拔之上,夜幕降临之时,彩灯闪亮,犹如一颗夜明珠在西江之畔熠熠生辉,因而得名“西江明珠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站在西江明珠塔的观景平台上,一塔跨粤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向东眺望,过了左边西江上的桥,继续向东两公里拐弯处便是广东肇庆的封开渡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望可见粤桂合作区的蓬勃发展;西顾则是英国领事馆旧址所在的绿意盎然珠山公园及古朴庄重的龙母庙; 北面山下则是流向桂林的桂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