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湴塘万里风

铎翁

<p class="ql-block">昵称:铎翁</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1769957</p> <p class="ql-block">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p><p class="ql-block">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p><p class="ql-block">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p><p class="ql-block">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p><p class="ql-block"> 这首《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快、白,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去岁初冬,与朋友相约来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首杨万里故乡——江西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现如今这里不仅是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还被打造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杨万里诗画小镇。”意在传承和弘扬杨万里的诗书文化和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出市区约驾行半个多小时,便来到了这个诗画小镇。虽然原先多次来过,但“诗画小镇“建成后还是第一次来。走进小镇,我们完全被这里的大美景色和文化氛围所吸引和感染。这里,路边墙体,是诗的世界、画的海洋;这里,房前屋后皆修竹茂林、亭台楼阁;这里,还有廊桥牌坊、小桥流水,荷叶挺立。这里的一诗一画,一屋一舍,一山一水,都让我们仿佛闻听到诚斋文化那悠远而凝重的声音,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杨万里那刚直不阿的精神和文理相融的人文价值。</p> <p class="ql-block">  南溪园的入口处,古老的青石板路在初阳的辉映下闪烁着微光,每一步都仿佛踏进了历史长河,园内古树参天,杨万里诗画小镇的独特韵味便在这和煦暖阳下徐徐展开,似在竭诚欢迎游人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南溪廊桥映入眼帘。廊桥横跨溪流,两侧栏杆上雕刻着各种花鸟鱼虫,栩栩如生。站在桥上,耳边是潺潺流水声,似乎与杨万里诗意融为一体。廊桥下的溪水清澈见底,小鱼在水中嬉戏,偶尔有几只白鹭掠过水面,平添生机与灵韵。在这里,杨万里流连于田野山水之间,即景即兴赋诗著文;在这里,既能听到“梅从山上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的声声呼唤,也能看到“爱它风物重徘徊,归路迟迟却快哉。曲折缘溪非细好,忽逢断岸却回来“对故乡的眷念之心。</p> <p class="ql-block">  踏入御书楼,可以看到小型的讲堂。讲堂内,木质的讲台上摆放着一卷卷书籍,四周的墙壁上挂着杨万里生平事迹的介绍和他的一些经典诗作。每逢节假日,讲堂里还会举行一些关于杨万里诗词的讲座和朗诵会,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参与。讲师们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厚的学识,将杨万里的诗词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由于已是初冬时节,没有微微春风的吹拂,没有清清雨露的滋润,这里的荷塘,可惜看不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景致,然而在诗画小镇的荷塘里,依然是荷叶丛立,偶尔还能看到星星点点不起眼的荷花,还有那塘边柳条飘摆、扭捏作态的样子,似乎在笑迎客人。</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杨万里的古典风范,小镇还修(复)建有“文节公祠”、“正心诚斋”和“万里宗风”等景观,颇为古雅。杨万里作为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理学家,一生为官清廉,忧国忧民,他的刚正品格、爱国精神、忧民情怀、勤俭家风,为世人所称道;他的广博学识,浩繁著作,.显赫声名,深厚文学造诣,使其长期雄踞南宋诗坛盟主宝座,与陆游、范成大、尤柔共称“中兴四大诗人”,而其更被尊为“四大之首”。所以其故居前立有一座“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路碑,也足以验证杨万里重要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参观诚斋故居,可更具体领略其精神风貌。杨万里有诗曰:“三间茅屋独家村,风雨潇潇可断魂。旧日相如犹有壁,如今无壁更无门”。这里曾经是杨万里祖孙三代一直居住的地方,且是“三世不修葺”。在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时代,他们宁可将俸钱赈济人民,却不肯装修自己的房屋,更不愿与朝庭宦官为伍而拒不应诏,这种清廉与高洁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崇敬和传承。正是在这“三间茅屋”里,杨万里造园赏花、笔耕不辍、广交师友、关心国事、体恤民情、致仕(退休)终老,为我们留下了丰硕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字遗产。</p> <p class="ql-block">  最后,带着虔诚的心情,我们参观游览了“宋杨公万里墓”。杨万里墓地周围草木茂盛,绿树成荫。墓地呈圆弧拱形,坐北朝南。墓前原有的石马、石俑大都被毁了,现在仅存一对不完整的石俑。一代宗师静静安眠于此,干年诗魂,尽历沧桑,诗源流远,历久弥深。</p> <p class="ql-block">  杨万里开创了“诚斋体“诗,至今仍闪耀着鲜活的光芒,其直观写实、写自然、写细节,尤其是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民关切,既语言浅白又寓意深刻,既幽默风趣又意境深远。此种贴近生活,随心歌咏的创作,一脱江西诗派“无一字无出处”的桎梏,使诗歌充满了生机和力量。如今,杨万里写的诸如“毕竟西湖六月中”、“堂堂溪水出前村”、“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名篇佳句仍广为流传,为国家经典,课文标竿。杨万里一生仕途不臧,然创作甚丰,据传诗词达二万多首,现流传四干多首,且首首精品,确实伟大卓越,无愧“文节”称号!</p>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