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3日,由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举办。我有幸参加了这个论坛,不仅让我对生命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p><p class="ql-block">我们聆听了《尊重生命 健康成长——20年青少年生命教育回归与展望》《生命教育追寻:校家社何为》《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路径和策略》《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司法保障》4个专题报告。通过报告,让我更加了解了生命教育的重大意义以及开展生命教育的迫切性。</p><p class="ql-block">杨念鲁教授指出,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基本构造和生长过程,了解和尊重生命的差异;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掌握实现生命价值的正确途径;了解生命成长和消亡的过程,更加珍惜生命;了解自己的身体(性别),引导青少年养成锻炼的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培养忧患意识和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适应自然和社会的能力。通过他的讲座,让我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更多的认为生命教育是珍爱自己生命的教育,但其实还应该包括尊重他人生命的教育、生命价值的实现、尊重个性差异等等。虽然以前也隐隐约约有这样的理念,但是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入脑入心。杨教授有过调查研究发现,5岁前缺乏母亲陪伴的孩子,基本容易产生犯罪型人格。犯罪型人格不是指一定会犯罪,但是在一定情况刺激下,更容易引发犯罪。这个观点是我第一次听说,更加有责任有必要呼吁家长要尽责,父母是孩子生命教育的第一人,陪伴好孩子。通过杨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指明了生命教育的途径有:一是家庭层面,通过日常交流引导,比如借助疾病、受伤、关照病人为契机加强教育;通过故事(绘本);观察生命现象;种植和养育宠物。二是学校层面,可以开展生命专题教育活动、生命教育融入所有的学科教学、校园文化、教师的榜样等方面全方位渗透生命教育。三是社会层面,提高全社会认识,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形成全社会尊重生命的氛围和生态;在政府引导下健全机制(卫生、医疗、公共安全、文化、教育、宣传、网管、体育、民政等等),分清责任。</p><p class="ql-block">刘正奎教授给我们带来的专题报告是《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路径和策略》,报告介绍了我国学生精神障碍发生率、抑郁与焦虑症状发生状况、父母陪伴缺失儿童心身健康状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原因、我国心理健康面临问题与应对、构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新格局等方面。当今时代,学生抑郁症、焦虑症逐年增多,这不仅仅是我国的现状,欧美各国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们要横向、纵向看待这个问题,这样在工作中才能够保持多一点理性。刘教授指出,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巨大需求与专业心理服务资源的相对稀缺(普惠性);儿童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服务人数占仍很低;“个体化差异”、“污名化”和“被动等待”传统面询服务方式无法主动定位于潜在服务需求学生(精准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问题的应对: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早期识别与心理支持;互联网、人工智能、可穿戴和VR技术等新技术为快速实现心理健康服务的普惠性和精准性提供可能。可能,过去,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备的放松椅、宣泄室等基本是摆设,我一度认为心理辅导室布置温馨、有最基本的桌椅设备基本就可以了,但是近期外出学习,多次听到人工智能ai,让我对AI好奇,非常渴望知道AI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所起的作用。我本人需要不断更新思想,与时俱进,不能随便否认新事物。 </p><p class="ql-block">这次论坛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它让我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成长。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生命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