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30年前央视春晚开始,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小品火了之后,东北话几乎传遍了大江南北。一句“噶哈”(干什么)?“白呼”(瞎说),“你瞅谁”(你看我干什么)?更是成了东北话语的标签,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 东北话特指东北方言,一般界定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东部地区的地方方言。在这一点上,同南方诸省特别是江南地区,甚至在一个县区内都有不同地域方言的情景相比,东北虽然地域广阔,但说话的特点是在语音和语义上非常相似,而且接近普通话,特别是方言上基本上是通用的。以辽宁为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方言区,一是辽东辽南地区,以大连和丹东为代表,二是辽中辽北地区,以沈阳铁岭为代表,三是辽西地区,以锦州葫芦岛为代表。辽宁这三个地区除了辽东辽南方言特征突出外,其他地方的方言都是通用的。所以,在南方的任何地区,无论是见到辽吉黑哪里的人,因为语言语音相近,一般都统称为东北人。</p> <p class="ql-block"> 东三省中的黑龙江和吉林人说话比较好听,基本上接近标准的普通话(以哈尔滨和长春为代表)。从央视央广到地方广电台的主持人和播音员大都岀自这两个省。辽宁中北部地区的语言风格就比较突出了,在语言发音上同黑吉两省有了明显区别。典型的例子是,沈阳人发音上泛用翘舌音,如,四千四百四十四,沈阳人念成“是千是百是十是”。马克思(si)恩格斯(si),让沈阳市人说就马克湿(shi)恩格湿(shi)了。</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到方言或者地方土话,东三省还是完全相融的。就是说无论在东北“奶旮瘩”(那个地方),都能说得通听得懂。东北方言体现了东北人的性格特征,那就豪放直爽,又诙谐幽默。细心观察东北方言,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色,就是多用在形容词上,形容人和描述事物的方言居多,而且又多表现夸张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比如,形容一个人直爽,叫“敞亮”。形容非常好的朋友,叫“铁子”。形容一个人美或漂亮,叫“带劲儿”。形容一个人丑,叫“磕碜”。形容一个人傻,叫“虎啦吧唧”。形容一个人发火叫“鸡眼”,等等。特别是东北人在表述这些方言时,一定会附带夸张的语气与表情,音节发音比较硬朗、明显,尤其是咬字音,听起来比较有力。如“敞亮”,重音在“敞”字上,还要拉长语调,“亮”字只是轻音带出,听着更加生动,富有戏剧感。</p> <p class="ql-block"> 举一生活实例看东北方言的乐趣。场景是一老夫妻对话。妻:噶哈啊(干什么去)刚下过雪?夫:溜达去(散步)。妻:溜达钱儿(散步时)加点小心,别扬了二正毛愣三光的(粗心和马虎大意),小心马路牙子上(马路边上)呲溜滑卡倒(路滑摔倒)波乐盖儿(膝盖)蹭秃噜皮儿了(受伤了)。卡大发了(摔重了)就完犊子了(出大事了)!夫:行啦(知道了),别介武武玄玄的(夸大其词),真磨叽(啰嗦)。仅从字面上能看懂或听懂这些方言,可谓是相当于英语10级了,让人不知所言,却又忍俊不住。这些方言在东北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p> <p class="ql-block"> 东北地域文化的代表如二人转、小品等艺术形式,之所以广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在其植入了极具特色和魅力的东北语言,也包括东北方言的元素。正如相声中的天津话和北京话,以及众多的地方戏曲中的地方语言,都无一例外体现着本地语言特色和风格。传承好并挖掘地方方言,不仅是繁荣文化的需要,也是守住了中国丰富多彩传统文化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 (照片图片选自网络,致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