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年味</p><p class="ql-block"> 昨晚下班回家,看着街上璀璨的灯火,突然想起钱谦益的《丁卯元日》: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钩帘欲迓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古人过年,想家人团聚,儿女承欢膝下,喝酒吃肉。而我们现在也一样,不由想起年味十足的以前。</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是在农村乡下,回想起儿时的春节,虽然没有现在吃的好,穿的好,住的好,那真是过得有滋有味。回想起来都其乐无穷,说起来都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杀年猪。进冬月开始,屯里一家家,一户户,排着日子杀猪。餐桌上鲜鲜亮亮的血肠味道十足,红白相间的大肉块随吃随添,吃的满口香,杀猪烩菜那更是一绝,让你吃了这顿想下顿。最好吃的油梭子,那叫一个香,吃的你满嘴流油,但仍然爱不释手。每年到这个时候,都得走屯串户吃他十家八家不可,不让你胖几斤才怪。</p><p class="ql-block"> 蒸豆包。蒸豆包是古时候传下来的一个风俗。豆包是大年前后人们最喜欢吃的一种粘食.用黄米面和小豆馅自制而成。粘豆包最早是供祖先用的祭品,也是满族人出门打猎时的食物。后来,努尔哈赤带兵打仗时.粘豆包就成了冬天里的军粮。可以说,大清国的半壁江山里,有粘豆包的一份功劳。咱不管豆包的历史,单说一过冬月门,杀完年猪,屯里面的家家户户开始打黄米,发黄米面,你再看看婶子大娘走东家串西家,开启了蒸豆包模式。刚出锅的粘豆包,黄澄澄的豆包皮,红红的豆包馅,粘上点白糖,甜甜的,粘粘的,让你吃上就爱不释口。</p><p class="ql-block"> 办年货。记得儿时,父母要置办年货就要赶着马车,驴车,走上一二个小时的路程到距离几十公里意外的城镇里购买物品。大冷的天,冻得哆哆嗦嗦的,实在不行就下车跟着车后面跑上一阵子。现如今,不用了,城里的小商小贩们按着拍好的日子一窝蜂似的跑到家跟前来,而且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一到赶集这天,你看着叔叔婶子大爷大娘领着孩子,背着包裹,一溜烟似的奔着集市而去,一路上有说有笑,那高兴劲,跟年三十看春晚一样。</p><p class="ql-block"> 忙乎年。到了腊月初八,也就是农历腊八节,家家户户就开始了过年模式。不由得想起儿时的一段谚语: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漓漓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下午一通忙,对联福字贴上墙,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饼卷鸡蛋。那时的父母真是按照谚语说的去做,而且每个活计都做得很好。</p><p class="ql-block"> 过大年。就是年三十,除夕夜守岁夜。每年这个时候,最是让人难忘的。我记得我家那时候都去奶奶家,包括我叔叔婶子兄弟姐妹,几十口人,团团围坐在炕上,唠着嗑,磕着瓜子,啃着冻梨。有的在磕瓜子的时候还剥块糖放嘴里,说吃瓜子特香甜。我们这些孩子屋里屋外的乱窜,惹得大人们一会一阵子喊叫。晚上六点多点,天刚擦黑,就开始扎包除夕夜的饺子,十几个人,擀皮活馅,忙的不亦乐乎,快到八点的时候,春晚快开始了,除夕夜的饺子也就快包完了,然后大家就都安静下来等着看春晚了。将近22点左右,外面稀稀落落的想起鞭炮声,这时候我们就坐不住了,提起来爸爸给我们扎的纸灯笼,按家按户遛院子捡炮仗。吃饺子都不爱回去,直到大人们去找。吃年夜饭的时候,是最隆重的时刻。饭前祭拜祖先,给老人拜年。先是爷爷奶奶带着叔伯婶娘和你孙辈们按次序跪在家谱前祭拜,焚香叩首,然后长辈们依次起身,接受跪拜,无论男女,场面庄重严肃。随后,年夜饭开始了,放鞭炮,吃饺子,大人们把酒言欢,喜气洋洋。而我们小孩子狼吐虎咽的吃上几口,就又提着灯笼去遛鞭炮去了。</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过去的年,真是有年味。现在呢,国家的政策好了,家家户户有余粮,有余钱,人们的日子好过了。无论城市、农村,都五光十色,绚烂无比。市场上年货丰富,种类齐全。但是跟原来十几年前比起来,总觉得年味没有那么厚重了。来到年根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以前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年年有鱼</p><p class="ql-block"> 吉林大安,鱼米之乡。白日风光旖旎,夜晚华灯璀璨。环游小城,大街小巷,鱼馆林立,鱼香泗溢。</p><p class="ql-block"> 身处大安,有鱼可吃,有鱼可看,有鱼可玩。一年四季,四季不同。开春啦,有开江鱼。鲶鱼鲫鱼牙鱼各选上几条,放点豆腐粉条,炖上一锅,盛上一碗大米饭。哇!太香了。临末了儿,再泡点鱼汤,那是绝对的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 夏天到,观鱼儿跳。来到嫩江湾湿地公园,站在观鱼台上,眺望嫩西湖,清湛的湖水,不时有鱼儿越出水面,十几斤重的鲢鱼,五六斤的红尾鲤鱼跳起来有一米多高,啪的一声跌落水面,溅起朵朵浪花。秋日里,跟鱼群跑。</p><p class="ql-block"> 秋日的余晖下,凉风习习。来到西湖边上散步,你会看到一群群的小白鱼,就在你脚下,互相追逐者,嬉戏着。此时如果你手中有饼干面包,把手伸到水里,它们就来和你对话,啄食着你的手掌,软软的,滑滑的,好玩至极。</p><p class="ql-block"> 冬日里,冰湖腾鱼。鱼把头洪亮的一声“开网了”,揭开了冬日冰湖腾鱼的盛景。一群戴着狗皮帽子,穿着大棉袄的东北汉子,扛起冰钏子,甩动马鞭子,随着绞盘的转动,渔网慢慢地浮出水面,白花花的鱼儿在氤氲的水汽中不断涌现。丰收的喜悦绽开了狗皮帽子里红涨的脸庞。</p><p class="ql-block"> 过年了,年年有鱼。炖鲶鱼,烧鲫鱼,鱼肉丸子,煎白鱼,清蒸鳌花,凉拌生鱼,鱼肉馅饺子,满满一桌子野生鱼宴。在欢歌笑语中,品鱼香,喝美酒,幸福生活年年有!</p><p class="ql-block"> 尊贵的客人,他乡的故人,美丽的嫩江之滨—大安等你来品鱼赏景过大年!</p> <p class="ql-block">冰花</p><p class="ql-block"> 小寒大寒又一年。这几日,寒意渐浓,冬日渐深。窗外飘着晶莹的雪花,窗上绽放了晶莹的冰花。这冰花,如孔雀开屏,似飘渺云霞,像雾凇树挂,如柳树枝丫。</p><p class="ql-block"> 冰花,在北方的冬天常见。冰花的形成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尤其是由于室内外存在较大温差,水蒸气结成小冰晶,在温度,湿度,风速等条件的影响下,形成了令人拍手称奇的冰花。</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天气特别冷,一到晚上,爸爸就干劲把炉子点燃,屋内片刻间就温暖如春。一觉睡到天亮,早上起来,围着被拉来窗帘,就会看到这美丽的冰花。有时候,伸出小手,在冰花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告诉妈妈,这是我做的画,然后哈哈大笑!有时候好奇,就问爸爸,冰花是怎么形成的?爸爸咧嘴一笑,说冻的呗!然后妈妈跟上一句,那是天老爷画的!</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没有多少人注意观察冰花了。但冰花在那些文人墨客的笔下确实那么的美,尤其是那些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清代敦敏的《全虚化 冰花》结凌如缬自玲珑,一种花纹信化工。织萼无劳金帐里,清姿合贮玉壶中。应惭冷艳藏阴室,难把幽芳语夏虫。几叠棱层倍皎洁,不须点缀待春风。</p><p class="ql-block"> 其实,人生的每一天都如冰花一般美好。不用刻意去发现,那种美好都是时刻存在的的。我们认真对待生命的每一天,那么生活就会给你每一天的精彩。这种精彩积累起来,就会形成你美好的人生画卷。我们不是大自然,不能随意去雕刻冰花,但是我们有思想,我们可以去创造美好。</p><p class="ql-block"> 愿我周围的每一个人都能用你智慧的双手画出如冰花般晶莹剔透,灿烂美好的生活画卷!</p> <p class="ql-block">澡堂子</p><p class="ql-block"> 昨天,我去泡澡了。</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东北的尔滨火出了圈。南方的小土豆着实体验欣赏到了东北的地域文化,吃的、穿的、用的让他们惊叹不已,就连东北的澡堂子也让他们惊叹了一阵子。说起来去澡堂子洗澡,那对东北人来说司空见惯,感觉身体埋汰了,可以去澡堂子,身上痒了可以去澡堂子,身体乏了也可以去澡堂子……。总之,去澡堂子那就是东北人的“家常便饭”。</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东北人洗澡,说头还不少呢。</p><p class="ql-block"> 东北人进澡堂子起码得有冲、泡、蒸、搓,洗、按、睡,然后才晃晃悠悠回家去。进入澡堂,先要去淋浴间冲洗一下,让自己的身体适应温度。30多度的水温,非得让你舒舒服服的喊上两声“喔喔”才得劲。然后拿起毛巾,进去汤池,20多度、30多度、还有40多度的池子任你选择,躺在池子里,看着电视,那个舒服就别提了。自由自在,舒舒服服的泡上半个小时,然后起身来到汗蒸房,把毛巾铺在木质的座位上,一会身上就大汗淋漓,浑身汗水直流,爽极了。汗出来了也就到了搓澡的环节,搓澡师傅从A面到B面,从头前到脚,角角落落给你搓个遍,如果你想解痒,给你打点盐,如果你想保养,给你来个牛奶浴,总之花样繁多,搓完之后,再来一次有节奏的拍打,噼噼啪啪,那真是太舒服了。20多分钟后你满意的离开再次来到淋浴间,一顿冲洗后再到洗漱池旁,刮脸刷牙,然后用棉签挖挖耳朵里的水,穿上澡堂里的大背心短裤,上休息大厅往床上一躺,呼呼睡上个把小时。这就是东北人的洗澡!是不有点麻烦?但也真是舒服真是爽。</p><p class="ql-block"> 东北人洗澡,平常日子要洗,逢年过节更要洗。尤其是过年前,家家户户的老人带着孩子,拍着队等着洗澡。为啥呢?听老人讲,洗澡象征着祈福,除晦。尤其是在新年前后,更是要除掉旧年的一整年晦气,然后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记得洗澡还有句老磕:二十六洗福禄;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这都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盼望。</p><p class="ql-block"> 说起澡文化还要从殷商时期开始说起。据说在商还没建立之前,商的始祖简狄有个传奇的故事。简狄作为帝喾的宠妃却迟迟不能生育,她很烦躁。古代一直尊崇是母凭子贵,如果能生下一儿半女,妃嫔地位自然会稳固无忧。但简狄日日承宠就始终不孕不育,于是,在一次她陪同帝喾出游的时候,她的妹妹就怂恿她在玄池洗个澡去去晦气,也放松一下。就是在这宽大的池子里,一只玄鸟扑通掉落下一枚五彩鸟蛋。简狄喜爱的不得了,将其一口吞下,片刻后,鸟蛋在她身体内孵化,开始有了孕反。后来,简狄生下了商族的始祖契。《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记载,不知道南方的“小公主,小土豆”们知不知道,貌似公共澡堂还发源于南方呢!据资料记载,一千多年前中国宋代就有公共澡堂,叫“浴肆”或“香水塘”。南宋的《都城纪胜》和《梦梁录》都有记载,这么说起来,似乎位于江南的杭州倒是澡堂子的起源地。</p><p class="ql-block"> 暂且不论澡堂子的发源地是哪儿,但是现如今东北的澡堂子如今已经形成一种文化。赤裸的躺在水池里,每个人都真诚相见。其实澡堂里的赤诚也体现了东北人的情感和性格。</p><p class="ql-block"> 东北人的热情、东北人的爽快、东北的大度、东北人的豪放就像在澡堂里赤裸裸的体现。这一点,今年南方来的“小土豆,小橘子,……”都有了十足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来到年根了,你去泡澡了吗?</p> <p class="ql-block">云朵之上</p><p class="ql-block"> 前一段时间和两位同事出差去重庆,长春机场登机起飞后,闲聊了一会,他们就休息了。肚子趴在舷窗旁,望向窗外,此时的飞机已经飞在云层之上,朵朵白云就在身边,似乎触手可及。了然而生“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雅兴。你看那一座座云山,那一道道沟壑,仿佛大地上的山川峡谷。那看起来形态各异的云朵,像骏马奔腾,似龙腾于海……。</p><p class="ql-block"> 工作之余,也常倚窗观景或仰望天空。空中流云跑过,思绪随风飘过。倚窗看云,站在山顶处在云海之中看云,坐在飞机上透过玄窗看云,效果不同,感觉不同。是遥不可及,是身在其中,是触手可及。“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细细品味,闭目塞耳,用心灵触碰,你就会感到“心中有尘,自有云卷,心境坦然,自有云舒。”</p><p class="ql-block"> 其实,听风看云的变化是因为你所站的高度不同。曾经看到一副照片,三个人分别站在书上面,书摞起的高度不同,三人看到的风景不一样。图片含义不难理解,本意是站的高看得远。深处底层,你看到的只是花花草草,站在中间,你看到的是高山大河,站在最高处,那你看到就是广阔无垠的浩瀚。另外一种寓意就是知识量的储存,号召大家努力学习,丰富知识。就如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他们对同一事物的见地语言描绘,认识见解,深度广度的不同是一样的。古语也言“敢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p><p class="ql-block"> 其实还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和我们日常所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感受是一样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书中描绘的山川大河,鲜花绿草,只能靠你去想象。直到有一天你设身处地的到了哪里,你会感觉现实远比书中描绘的更加具体更加美丽!</p><p class="ql-block">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曾经走过好多地方,回来之后也会把一路的风景,一路遇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分享给朋友们。他们说有了你的分享,这个地方我可以不用去了。这时我都会说,只有你走出去了,你会感受到那种美、你才会了解那些故事、你才能体会到那些民间风俗。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为了父母儿女过上幸福生活,人们都在劳碌奔波。跟朋友同事闲聊,也都想静下心来,感受生活,都在想“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其实,我们只要心中爱,就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你说对不?</p><p class="ql-block"> 不就是看个云吗!想那么多干嘛!飞机依然在云中穿梭,同事沉睡。浮云悠悠,撩我倦意。那就听从心境,走入梦中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下班时已是万家灯火,也是年关将近,家附近的马路上彩灯闪烁,绚烂旖旎。转眼从农村来到县城居住已经25年了。但城市的喧嚣挡不住思念宁静山村的情绪,尤其越来到年跟前,越加思念那可爱的小山村。</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我们的小屯子一样热闹。那时候,我们屯有200多户人家,同龄的孩子感觉特别多。我们屯被两条路分成四块。四块的孩子各成一派。到了晚上,你看屯里的孩子陆续从家里出来了,仨一伙俩一串搂脖抱腰的来到屯中间。开始玩各种游戏。</p><p class="ql-block"> 说是游戏,其实那时候,一年四季,孩们能玩的,也就那几样。春天上野地里,苇塘里找鸟蛋,挖大眼贼;夏天,到河里抓鱼,泡澡;秋天三一伙俩一串找个僻静地方烤苞米烧土豆;冬天,打秃噜滑,抽冰嘎等等。夏天一个个晒的雀黑,冬天一个个冻的通红。但却感受不到热,感觉不到冷。你哭了,他笑了。嘻嘻哈哈,吵闹声传出老远老远。</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四季,有趣的四季,让人难忘记。但尤为有趣的还是春节前后那段时间。从小年到正月十五,那可真是过年了。记得很清楚,那时候童年的我们没有现代化的灯笼,但我们不缺少灯笼。我记得那时候灯笼有两种,一种是用纸糊的。爸爸先用木条做个框,用浆糊把窗户纸粘在木框上,然后用一个方形木板坐低,木板中间穿个粗一点的钉子,用来固定蜡烛。木框的另一头用铁条做个提手,拴上木棍,到了晚上,点燃蜡烛,就可以提着满屯子溜达捡炮仗。还有一种就是用罐头瓶子做的灯笼,方法差不多,但却比纸糊的灯笼亮许多,又不怕火烧。手提灯笼开启了期期盼盼的过大年。</p><p class="ql-block"> 过了小年,到了晚上,屯里就会零星的响起鞭炮声。那时候家里都不富裕,不能多买炮仗。于是晚上,三五个孩子一伙,提着灯笼,挨家挨户的串门,捡没响的炮仗。有捻的放一起,没有捻放一起,差不多了,找一个地方,把有捻在点燃,没有捻的拆开,把炮仗药倒出来,用纸卷起来,当呲花放。听着叮叮当的响声,看着火花四射的呲花,甭提有多高兴,然后满足的提着灯笼回家睡觉去。</p><p class="ql-block"> 从小年到正月十五,屯里的孩子基本都是这样过。正月十五那天,没有什么焰火晚会,只有老人用捡回来的蒲棒,用煤油侵泡了,然后点起来,放到角落里,照亮黑暗。那时候农村都讲究这个,说是可以驱走鬼神,期盼一年平安。我们那里是这样,不知道你们那里有没有。</p><p class="ql-block"> 灯火辉煌的今天与过去小村庄的莹莹灯光,虽然不可对比。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加珍惜,过去的旧往一样值得怀念。到点了,起来搬砖,继续努力生活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