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的春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一年春节就要到了,回了一趟老家,引起我对小时候在家乡过年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老家在鲁西乡下,是个不大的村庄。小时候正是解放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农民生活艰辛。但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尤其是小孩子们望眼欲穿的期盼,盼的是能穿新衣吃好饭,走亲串门,放鞭炮玩烟花,尽情享受一番热闹和快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人们平时也常给孩子许下很多好愿景,过年时基本都要兑现。当地有句老话,叫穷年不穷节,即便年景不好,平时节衣缩食也要把年过好。习俗还是尽力延续老传统,求得一个全家欢乐,来年好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象现在,“过了腊八就是年”。中原腊月,气温尚可,农民还有很多活计要做。十五过后,各家才开始过年准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是磨面、备肉。把平时省下来的小麦磨成面粉。养猪的杀猪,没猪的宰个羊或几只鸡,没有畜禽的就去杀猪的人家买肉,没钱先赊账也可以。一般大户人家备10多斤,小户也就三、五斤。全村不到50户,杀两三头猪也就够了。不想在本村买的就去集上买。杀猪时一群小孩围着看热闹,屠宰师傅高兴了赏个猪蹄壳带块猪油可以晚上点灯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接着就是赶集办年货。当地村庄稠密,每个村子周边都会有几个成集市的村庄轮流开集。同时,还有供销合作社作补充。虽然农民手里钱不多,购买力不比现在,但平时积攒的钱集中在过年花,集市还是很活跃的。食品、用品、祭品、礼品等等都抢着购买。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络绎不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孩子们跟着大人去赶集,最愿意去的地方是烟花鞭炮摊。各种鞭炮烟花都是农民小作坊自制。每家备根长杆,挂上鞭炮先放一阵子,比比谁家的响,响声大的自然就生意好。我们村就有这样一个作坊,老辈祖传的。主人是我的爷爷辈,我和他儿子是小学要好的同学,寒假中有时去帮帮忙,他们就送些鞭炮烟花给我。那时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火药都是自制的,先把青麻秸秆焖燃成炭,再和火硝混合炒制,纸筒也是自己轧的,经过多道程序加工出成品。他们白天赶集卖货,晚上加工,为了不影响家人和邻居,挖个地窨子在里面干活。那时的鞭炮种类和现在差不多,但威力没有现在厉害,每挂鞭一般也就20—50响,100响是最多的了。不象现在,动不动就过千。烟花装药也不很多,没有现在燃放的时间长,主要是年轻人和孩子们玩。成年人多半都在忙其它事情。过年花钱的地方多,鞭炮烟花也买不了太多,主要就是为了放放有个气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腊月二十三叫“祭灶官”,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那种粘牙的芝麻糖还是要准备一点,说是粘灶王爷的嘴,其实大都让小孩们吃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之后,准备工作进入紧张阶段,好象每天都有硬任务。人们还编出顺口溜:24扫房子;25做豆腐;26烀猪肉;27炸丸子;28贴花花(春联、年画);29去打酒;30包饺子等等。过年的主食是白面馍馍和花糕(红枣馒头)、包子等。要连续蒸好几锅,能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同时也是走亲戚要拿的主要礼物。虽然没有冰箱,但天冷放在面缸里保存也不会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真正的过年“大餐”基本上就是四顿饺子两顿饭。两顿饭是除夕中午和初一中午。饺子是除夕晚上、大年五更、初一和初二早上。除夕中午是辞旧,初一中午是迎新。有条件的做一桌好菜,有酒有肉。条件差点的就把丸子、酥肉、粉条、白菜等炖上一锅“杂菜”,一人一大碗就着白馒头饱餐一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年饭不能忘记老人,蒸一碗大肉(猪五花)是必须的。和父母爷爷奶奶分开过的人都要给老人们送饭,基本就是一碗菜和两个夹肉馍馍。一个夹大肉片,一个夹酥肉片(瘦肉条糊上面油炸的),以此表示孝敬。先给老辈送去后自己才能吃,这是延续已久的敬老传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顿饺子另有说法。除夕晚上基本是全肉馅的,辛勤一年,这顿饺子质量要高。然而五更饺子必须素馅,据说是各路大神全都降临,其中有吃斋的神,必须照顾他们,其他就只好忍一忍了。什么素馅?冬天没有新鲜蔬菜,一般都是冬储的白萝卜切丝焯熟榨干剁碎和碎粉条混合,再多加植物油煸一下就成。馅料简单,但那时感觉味道还不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初一、初二早上,也都是吃饺子。那个时代,饺子是当地过节的主要食品。所以,过年饺子在除夕午后就要开包,家家都备一大盆饺子馅,天冷,放不坏,一直到初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过年改善生活,更是祭祀的节日。年30晚饭前要把本家作古的老人们从坟地“请”回家,打开神主牌(平时挂墙上是卷起的)。新逝未进牌的写个纸贴放在礼桌上。整个过程要举行上香烧纸仪式,全家人都要跪拜。整个过年期间,每次吃饭前都要先供神仙祖宗,一般由母亲执行,掐点食品边角,往地上浇点汤水,嘴里祷告着。无非都是些请求赐福赐财和保佑平安的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年30夜里要“起五更”。凌晨三点左右起床,点上蜡烛,挂起灯笼,摆上供品,神仙祖宗各就其位。院子中央一般都有个香台,一米左右的砖砌正立方体。里面空的,平时作鸡窝。过年时用秫秸编制的帘子围起来。外面插上柏树枝(当地没有松树),里面贴上天王爷木刻版像,就是玉帝的尊位。灶王爷的位置在锅台旁。财神爷的位置在正房门后。门神爷自然贴在门上。其它神仙就只能各自就便了。各个神仙祖宗牌位前摆满供品,点蜡燃香,烟气缭绕,成为平时家里很少看到的景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除夕夜是没有月亮的,也没有电,全靠蜡烛和灯笼照明,若明若暗,人走动影摇晃,很有些神秘兮兮的感觉。院子里铺满了芝麻秸秆,人踏上哗啦啦响,叫“踩碎(岁)”,表示把头年不顺心的事全部踩掉,新一年重新开始。同时也起到来人拜年时发出声响提醒主人出屋迎接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程序完成后,就是煮饺子了。饺子下锅,鞭炮响起,图的就是一个喜庆气氛,希望除旧迎新,大吉大利。吃前先供神仙祖宗,接着按老少大小辈分盛到碗里开吃。平时并不分得很清,可过年盛饺子必须分出先后,先老后少,先大后小,让孩子们不要忘了年长为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饭前要在家里拜年,先父母、再同胞, 吃完饺子出门去拜。按血缘远近,从本家族扩展到邻居街坊以至全村。有些年轻人还到邻村亲朋好友家去拜。这时基本天亮,拜年人会越集越多,往往成群结队,熙熙攘攘,伴随着零星鞭炮声和空气中的烟火味,天地间一派欢乐景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朋友是最喜欢拜年的,因为可以领到压岁钱,给钱的多是父母兄姊和走亲串门时亲戚中最疼爱自己的人。多则一元少则五角,有的能攒到二、三十元。就这样对小孩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上学时可以解决大部分笔墨纸张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初一是新年第一天,不请客不串门,自家人团聚。早晨拜年归来,锅里还留有热呼呼的饺子,便是早餐了。中午再来顿好饭。这一天,孩子们玩耍,大人们休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初二早上吃完饺子开始探亲望友。年轻夫妻一般都带孩子去看娘家爹妈。中老年人如果没有长辈兄姊,一般就不出门了,留在家里迎接前来拜年的晚辈亲戚。新婚夫妻回门要带四样大礼,除面食外,还要有酒、肉和点心。普通走亲戚的一般都是拿一篮馒头、花糕和包子之类的东西,有长辈的加带两个夹肉馍。回来时对方还要把三分之一礼物给“押”回来。所以,在那比较艰困的年代,这种“礼物”经常传来传去,几锅面食可以串多家亲戚。有人开玩笑说“是带着馍馍赚酒菜”。但主客双方并不在乎,有亲人来看望就高兴,不但热情招待,还要给来拜年的孩子们压岁钱。这种串亲拜年可以延续到正月十五,以后就不再跪拜磕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年初五,是基本不外出的,多数家庭都要再吃顿饺子,打扫打扫年货。说是“破五”,究竟破什么?多数人并不太清楚。有的把包饺子叫“捏鬼嘴”,也是一种说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月十五,这里的元宵节并没有什么元宵可吃,当地没有这种商品,也没有这个习俗,基本上是再做顿好饭菜或吃顿饺子了事。晚饭后要把来家过年的神仙祖宗们“送”走。回来放一阵烟花鞭炮。什么蹿天猴、二踢脚、大盘呲花之类的全上场,再来一番热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原大地春来早。正月十六,男人们开始收拾农具准备干农活了。女人带小孩子们在太阳出来前要把过年积累的废品杂物拿到村口路边点起篝火,借以驱逐那些借过年跑到家里来的游神野鬼。同时,火烤几个馒头给孩子们吃,说是能免灾防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月二龙抬头。东北人说此时过年才算结束,而且还要吃猪头。我们老家不是这样的,过年的事早完了。天已暖,有猪头也放不住。怎么过呢?围仓。用草木灰在院子里画上几圈几道,表示粮仓和梯子,圆心埋一把玉米或谷子。同时,用大黄米面做成粘糕油煎了吃,期盼新一年能风调雨顺,人健康,粮满仓,一家人丰衣足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随着国家经济几十年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农村也不例外。人们过年的期盼心情已不再象过去那样浓烈,各地风俗虽有差别,但享受幸福与快乐是共同的底色。同时,重视科学,重视环保,重视健康也成为积极的追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1月于锦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