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动地红旗渠

嘉言懿行

<p class="ql-block">红旗渠风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面积为五万平方公里,由红旗渠分水苑和青年洞景区组成,主要有红旗渠纪念馆、分水闸、青年洞、络丝潭瀑布。</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风景区,1996年9月,被国家六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国土资源局授予“国家地质公园”称号;2016年10月,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的文宝碑</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零零六年六月公布红旗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馆,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风景区内的分水苑景区,是一座纪念林州市人民为改变缺水旧面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修造红旗渠的伟大创举而建立的纪念馆。纪念馆的名字由赵朴初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走进纪念馆,这里采用空间环境、雕塑、绘画、多媒体等艺术手段,营造了再现历史、触摸历史、穿越历史、对话历史的效果与氛围,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从视觉听觉到心灵的触动,深刻感悟红旗渠精神,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不负今天的使命重托。</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p> <p class="ql-block">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反映红旗渠建设历史的专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展览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千年旱魔 世代抗争;红旗引领 创造奇迹;英雄人民 太行丰碑;山河巨变 实现梦想;继往开来 精神永恒。</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东麓的林州,东望大海,西通晋陕,南依中原,北连京畿。因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却由于特殊的盆地地形,和太行山的阻隔,浊漳河、清漳河和漳河三条河流“绕林县而过”,严重的旱灾威胁,使林县人民受尽缺水之苦,饱尝灾荒的艰难。</p> <p class="ql-block">这是林县县志上记载的500年旱荒史,自1436年明正统元年一直到1961年,曾发生自然旱灾100多年次,大旱绝收就达到了38年次,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红线标起来的人相食,也就是人吃人肉,这样惊心动魄的字眼,出现了5年次。可以说是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p> <p class="ql-block">当时在林县主要采取的是深井取水和源头取水,流传着民谣: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一曲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的悲惨图景。</p><p class="ql-block">图中这么小的孩子,肩上挑着的是全家人饮上水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村村都有龙王庙,处处能闻祈雨声。</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林州博物馆调拨过来的井口,来自林州市东岗镇砚花水村。修建红旗渠之前,成千上万人远道十几里肩挑驴驮到这口井取水,大井口、小井口是来区分大桶和小桶水的价格。长长的井绳把坚硬的井口磨成了条条的深沟,可见取水之艰难。</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在1942年,林县十分干旱,据统计,全县逃荒外出达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占总人数的4.3‰。赵老庵区41余户,就有31余户背井离乡逃荒外出。马鞍村500人饿死280人。土门村王秋保一家6口饿死5口。</p><p class="ql-block">本地生存不下去了,老百姓只好逃荒外出,逃到了山西、陕西、河北以及全国的中部地区。</p> <p class="ql-block">旱魃为虐</p><p class="ql-block">民国初,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4公里外的黄崖泉担水吃。民国九年(1920年)大旱,黄崖泉的泉水小得只有烟火头那么粗。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想趁早挑担水回家过年。挑水的人多,一直挨到天黑他才接满一担水回村。新过门的儿媳妇王水娥惦记公爹去担水一天还未回来,就出村去接。天黑路滑,新媳妇又是小脚,接过担子刚走几步,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了个净光,儿媳妇又羞又愧,就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上吊自尽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汉埋葬了新儿媳的尸体,带着全家踏上了逃荒路。从此,这一家人再无音信。</p><p class="ql-block">一担水的倾覆,足以剥夺一个人生命的尊严,足以给一个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灾难,这就是千百年来旧林县缺水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林县人民从未放弃,1958年1月3日,林县县报刊登了,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p><p class="ql-block">到1959年底,全县已经建成中小型渠道1364条、水库36座、池塘2397个、旱井27120眼、水井5652眼、引山泉650个,同大自然展开了一次又一次顽强斗争。</p> <p class="ql-block">1959年的一场大旱,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之前兴修的水利工程,依然离不开天的“摆布”,要想彻底改变缺水面貌,必须寻求新的可靠水源。林州干部们提出“引漳入林”的决策。</p> <p class="ql-block">1959年6月,林县县委下决心跨地域引水,县委书记杨贵亲自带队实地勘察。</p> <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7日,林县县委召开“引漳入林”筹备会与修渠民工代表讨论会,决定在太行山上修一条水渠,从浊漳河引水,既能灌溉农田,又能为人畜提供水源。</p><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10日,县委召开广播动员大会,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动员令》。</p> <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10日夜,“引漳入林”水利工程宣告启动,15个公社的3.7万人相继参与修建水渠。</p> <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11日,正是农历元宵节,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中,这是一个阖家欢聚的日子。黎明时分,在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县长李贵为代表的一班人的带领,漫卷红旗下,人们从15个公社的山庄村寨出发,顶着寒风,踏着霜冻,扛着工具,背着行李,用小推车推着炊具,组成一支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向太行山进军。</p><p class="ql-block">1960年3月6-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p> <p class="ql-block">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全县资源匮乏,条件艰苦。民工们带上简陋的生活用具、炊具,用铁镢、铁锹、小推车,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p> <p class="ql-block">马灯是工地上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开凿隧洞时,由于当时电灯资源不足,马灯便是最好的替代品。红旗渠建设中一共凿通211个隧洞,一盏盏马灯发出微亮的光,不仅照亮了隧洞,也见证了红旗渠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小推车是红旗渠上重要的运输工具,修渠民众推起小推车,瞄准目标,弓腰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向山腰迈进,奋战十载,直至红旗渠修建完成。</p> <p class="ql-block">修渠工吃睡都在工地上,晚上就住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p> <p class="ql-block">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建造了大部分材料。没有水泥,自己制造了5170吨,占总量的77.1%;炸药自己制造了1215吨,占总量的44.3%;石灰自己烧制了14.5万吨,占总量的100%;所用工具也是自己修建;抬筐更是自己编。以顽强的毅力在太行山上开凿水渠。</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工程全面开工后,面临的困难是一个接一个,首先搞测量的难题便摆在了大家面前。红旗渠是完全依靠重力作用实现的自流灌溉水利工程,全长1500公里,战线较长需分段测量、分段施工。且红旗渠总干渠必须确保1/8000的纵坡比才能顺利通过分水闸,而总干渠大部分修建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之间,因此测量渠线尤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当时整个红旗渠工地上技术员加上测量员不过30人,专业测量仪器只有一台水平仪和一台经纬仪。</p><p class="ql-block">共产党员路银,合涧镇郭家园村人,从小靠石匠为生,练就了一手好石匠活。在修建红旗渠中他担任施工员,多次提出改进、变更渠线工程设计等合理化建议。并土法上马,解决了许多施工中的难题,被称为“农民土专家”。他土法上马,用一个脸盆、一张板凳、一条黑线、一根木棍,创造了盆面测量法,又称“水鸭子”测量法。</p> <p class="ql-block">这座位于红旗渠岸上的雕像,展现的是红旗渠农民技术员路银用“水鸭子”测量水平的场景,只见他面前放着一个盛着半盆水的水盆,一个浮在水面上的倒过来的板凳,板凳上连着一根线,与对面撑木棍的人相互配合,通过棍子两端的两点和要测定的点共三个点连成一条线,来测量水平。专业的测量工具,较为复杂,对于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的修渠民众们来说,操作起来相当困难,而“水鸭子”简单易上手,很快便在修渠民众中普及开来。</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上的“水鸭子”,是农民技术员路银创造的,全长70.6公里的总干渠,8000:1的纵坡比就是用它测量出来的。多年后,当国家水利部门,对红旗渠工程进行验收时,他们惊讶地发现,70.6公里长的总干渠,竟与设计标准不差毫厘。</p> <p class="ql-block">在红旗渠工地上,除了“水鸭子”之外,修渠民众们还因地制宜,在太行山间就地取材,用木头等简易材料制造出了运土机、快速刮土机、快速轻便滑车、空中运土机、自动倒土机等一系列“土”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p><p class="ql-block">在这长数百米的夺丰渡槽施工工地上,找不到一件铁质工具,因为这一方方石块都是民工们用木吊杆拉上桥顶的。</p><p class="ql-block">如今的红旗渠畔,每一个细节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闪耀着林县人民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源及渠首拦河坝位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水电站下约600米处,由栏河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联合组成渠道引水枢纽。为无调节河道自流引水。当河水小于25立方米/秒时,可将河水全部引入总干渠。发洪水时除渠引水外,其余分别由溢流坝和冲沙闸泄入坝下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旗渠源拦河坝1960年2月10日动工,同年5月1日竣工。成为红旗渠输水的起点,承载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红旗渠源头是山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铁军截流”图记录了一个动人心魄的瞬间,在渠首拦河坝封闭龙口时,由于河道变窄只剩十几米宽,水流湍急,沙袋、巨石投下去,转眼间就被冲走。河底是坚硬的石板,根本打不下桩。有党员提出用人墙挡水的法子。指挥部与民工经过认真讨论之后,认为是个好办法,就是拼命也要如期实现大坝合拢。</p> <p class="ql-block">指挥部拿来烧酒,河岸边燃起篝火,医务人员做好救护准备。随着一声令下,40多名党员团员青年脱衣跳进冰冷的急流,臂挽着臂,肩并着肩,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五道人墙方阵,像磐石一样牢牢地钉在了河道中央,拦住了汹涌奔腾的激流。咆哮的漳河水在勇士们胸膛前低下了头,越过两边的石坝流向下游。担负垒堰任务的数百民工蜂拥而上,抬石的抬石,运浆的运浆,在人墙方阵下游垒起一块块巨石,贴上一个个沙袋。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拦河大坝如期合拢。凶猛的浊漳河水按照林县人民的意愿,驯服地流进了红旗渠渠源隧洞。</p> <p class="ql-block">炮声隆隆浓烟起,悬崖绝壁壮士忙,一双大手改山河,太行顶峰人造江。</p><p class="ql-block">红旗渠总干渠可以说是用炮崩出来的。逢岭凿洞,全靠炮崩,而放炮又全靠人工点燃,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常虎根凭着他的勇敢机智,带领炮手在悬崖开凿、装药放炮数以万计。他设计的拐弯炮洞,一次装药1000多公斤,一炮点响,山崩地裂,流石滚滚,崩下石头一万多立方米,被人们誉为“爬山虎”、“神炮手”。</p> <p class="ql-block">图为修渠民工在悬崖上打炮眼,他们是通过腰系大绳,下到山腰进行作业的。</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工程是在太行山的半山腰,施工环境十分恶劣,任羊成被除险队员们选为队长。数年间,任羊成带领队员们飞崖下堑,凌空除险,被群众称为“飞虎神鹰”。</p><p class="ql-block">每次除险,任羊成将绳索往腰间一拴,手握带钩的长钎荡向了不时哗哗掉石块的悬崖。崖深风大,他在悬崖绝壁间来回飞荡,多少次险些撞在石壁上,他都机智地荡开了。远在崖下的人为他揪心,为他捏着一把汗,他却成功地除去了一块块悬石。</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在虎口崖除险,当快要扑进凹檐里时,不巧,凹檐顶掉下一块小石头,砸在任羊成的嘴上,门牙横在嘴里,鲜血顺着嘴角流出。他毅然拔掉门牙,忍着巨痛,一直坚持到完成任务从崖堑下来。工地领导让他去医院治疗,但他放心不下,不去除险,修渠民工就多一分危险。第二天,戴着口罩背着大绳又上山堑除险。</p> <p class="ql-block">这个锈迹斑斑、极其普通的铁钩,就是任羊成等除险队员们凌空除险作业的必备工具。除险队员们腰系麻绳,手持长杆抓钩,凌空飞扬,除去松动石头,为修渠大军开路。</p> <p class="ql-block">实景演出-凌空除险</p><p class="ql-block">凌空除险为红旗渠景区实景演出之一,是旧时修渠民工为了在悬崖峭壁上开山放炮、去除险石而独创的一种高空作业法。该演出由“除险英雄”任羊成亲自指导训练的小伙子表演。</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省平顺县,距离红旗渠渠首7300米的位置,有一座“改云桥”。这是1500公里的红旗渠上,唯一一座用人名来命名的桥梁。现在,桥下的红旗渠水仍然流淌不息,李改云的名字也将永远被刻在红旗渠上。</p> <p class="ql-block">李改云,女,1936年出生在姚村镇井湾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旗渠动工后,她带领本村群众来到工地,被选为妇女营长,起早贪黑,与民工一起劈山开渠。</p><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18日,李改云在检查工地安全时,发现悬崖上不时有碎石滚落,预示着可能发生塌方,她立刻大声呼喊警示大家撤离,她奋不顾身的冲上去,救出了年仅16岁的女青年郭焕珍,自己却被突然坍塌的土石埋住。经过紧急救护,李改云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右腿却落下了终身残疾。</p><p class="ql-block">李改云在医院治疗将近一年,随后又战斗在红旗渠的工地上。1960年,原新乡地委妇联授予刘胡兰突击队“三八红旗集体”称号;1965年总干渠和1966年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典礼时,李改云被评为红旗渠建设模范和特等模范。</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位于林县任村镇盧家揭村,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5000,设计流量23立方米/秒,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总投工13万个。</p> <p class="ql-block">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于是挑选出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担负起开凿隧洞的重任。当时每天每人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青年们上山挖野菜、摘树叶,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然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p> <p class="ql-block">他们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岗窑炮”等爆破技术,工程进度由每天开凿0.3米提高到2米多。</p> <p class="ql-block">经过1年零5个月的奋战,青年们吃尽了常人所不能吃的苦,于1961年7月15日终于征服了这一天险,<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洞凿通。</span></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p><p class="ql-block">最困难的时刻造就最伟大的工程,红旗渠水穿洞而过,浇灌着林州大地,也让红旗渠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这里传向了四面八方。</p> <p class="ql-block">山硬硬不过决心,困难吓不倒英雄,任你山高石头硬,铁山也要钻个洞。</p><p class="ql-block">修建800多米的曙光洞时,因为洞身要经过村庄,不能放炮,全靠一锤一钎来开凿。王师存连续数月没走出山洞,洞内塌方、缺氧、断水、断电,他豪不畏惧。在他的带领下,曙光洞开凿工程如期完工,保证了三干渠按时通水。</p> <p class="ql-block">由女子组成的打钎突击队,是当年红旗渠建设工地上一支闪亮的队伍,她们就是“铁娘子”,又被称为“铁姑娘”。</p><p class="ql-block">“铁姑娘”这个称号,并不是因为她们拥有钢铁一般的身躯,而是因为拥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她们将青春献给了红旗渠,也用奋斗在太行山铸就了一座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发明了新的打钎方式,由原来一人扶一根钢钎,供两人打钎,变为一人扶两根钢钎,同时供四人打钎,这种打钎方式被称为“凤凰双展翅”。</p> <p class="ql-block">如今,实景还原铁姑娘队“凤凰双展翅”抡锤打钎。</p> <p class="ql-block">凤凰山上激战的十二位铁姑娘,她们来自采桑公社的采桑村,总共十二人,身穿花棉袄,脖子里系着方巾,散布在太行山腰,像春天盛开的花朵。</p><p class="ql-block">她们一人扶钎,两人抡锤,锤声叮当,直震得山头晃动,峡谷回响。她们打起背锤,上下一条直线,抡起圆锤,又似一弯新月,连打百锤,面不改色气不喘。</p><p class="ql-block">这就是红旗渠上远近闻名的十二姐妹。</p> <p class="ql-block">军民同修渠,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哪有困难,哪里就有解放军出现,驻地解放军是修渠的好帮手;</p><p class="ql-block">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红旗渠工程建设;</p><p class="ql-block">1962年8月15日,河南林县和山西平顺县就红旗渠占用平顺县的土地、山坡、树木及施工期间临时占用的土地房屋诸问题进行了协商,签订了《林县、平顺县两县双方商讨确定红旗渠工程使用权协议书》。</p> <p class="ql-block">林县红旗渠干渠工程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整个展厅中摆放的最大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竣工通水的时候,这天人山人海,仿佛听到人们的欢呼声。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征服自然!</p> <p class="ql-block">漳河水流入了林县,红旗渠通水,林县人民实现了祖祖辈辈的夙愿。村民们笑逐颜开。</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人名叫张买江,他是当年红旗渠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之一,也是通水典礼当天最年轻的红旗渠劳模。</p><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是第一批红旗渠工程参建者,4月29日不幸牺牲在红旗渠工地上。1961年正月初五,张买江的母亲带他直接到总干渠那里,说:“你不把水带回去就别回家见娘。”张买江当时只有13岁,带着对母亲的承诺,毅然接过了父亲的工作,走上了红旗渠工地。张买江善于动脑学习技术,后来学会了抡锤打钎、沿山点炮,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被人们称为“红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p> <p class="ql-block">十年苦干,终于引来了幸福水。</p><p class="ql-block">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红旗渠通水那天,张买江已经从十多岁的男孩,长成了一个精壮的小伙子,他一口气跑回家,进门就喊:“娘,我把水带回来了!”母亲眼泪止不住地流,在池塘坐了一夜,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村民们都去打水时,看到老人家在那坐着,有老人说:买江的爹死在渠上了,孩子又把水带回来了。在场的人没有不掉眼泪的。</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建成后,张买江又义务担当了红旗渠精神宣讲工作,宣传红旗渠精神48年。在父亲的感召下,张买江的儿子张学义接过他的班,继续践行祖辈承诺,成了一名护渠人,守护着祖辈流血流汗修成的红旗渠,成为一名新的红旗渠精神践行者。</p> <p class="ql-block">水磨山村,是姚村镇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当年红旗渠修到该村时,需要经过一个小山包,必须开凿一条隧洞才能通过。1968年,18岁的郭秋英积极报名参与修建。</p><p class="ql-block">开始有的领导说:“你们是女同志,这是做洞子的,你们干不了。”当时郭秋英就想,男同志能干得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干得到,这是个(红旗渠修建)最后一期工程,如果放弃了,我们这一辈子享了福了,但是我们没有付出,心里也感到很遗憾。</p><p class="ql-block">后来大队领导批准了郭秋英的请求,委任她“铁姑娘队”队长,带领一班女青年参加隧洞的开凿。</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郭秋英带领的“铁姑娘队”和男民工们一道,苦干60天,钻通了400米长的隧洞,起名“换新天隧洞”,它是红旗渠一干渠十二支渠最后一道坎儿,使红旗渠水流到了水源匮乏的水磨山村。</p> <p class="ql-block">郭秋英,1969年支渠配套总结会上,被评为红旗渠配套建设模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驻足仰望“山碑”墙,</span>十年间,先后有30万修渠大军鏖战太行,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还有4名干部和4位女同志。</p> <p class="ql-block">左图: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在接到设计红旗渠的任务后,不畏艰险,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堪测。期间他遭遇了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1960年3月28日下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根据吴祖太同志生前愿望和在水利建设上作出的贡献,林县县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p><p class="ql-block">右图:李茂徳,林州市陵阳镇北陵阳村,中共党员,原任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1960年2月,他参加红旗渠工程建设,负责姚村分指挥部医疗和安全工作。在红旗渠工地上,他不仅为修渠民工看病治伤,还为当地群众进行医疗服务,被当地群众誉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1960年3月28日,他和吴祖太到王家庄隧洞察看施工险情时,因遭遇塌方而牺牲,终年46岁。他与吴祖太一起成为修建红旗渠工程的烈士。</p><p class="ql-block">吴祖太和李茂徳两位烈士,用生命书写忠诚用行动践行使命,用鲜血染红了红旗渠精神旗帜,永远在太行山上迎风飘扬。</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微缩沙盘模型,右下方是红旗渠渠首的拦水坝,分水出来,经分水苑一分为三,开始沿着山体半山腰,一直蜿蜒着流了下来,沿着太行山山根一直流到农田灌溉的地方。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成了水利史上的奇迹。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向国际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p> <p class="ql-block">继往开来精神永恒,红旗渠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p> <p class="ql-block">历届党的领导人为红旗渠精神题词。</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分水闸,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分水枢纽工程,也是红旗渠上的十大工程之一。</p> <p class="ql-block">全长70.6公里的红旗渠总干渠,由此处一分为三条干渠,一干渠流向西南方向,二干渠流向东南方向、三干渠流向东北方向,彻底解决了林州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p> <p class="ql-block">眼前是总干渠, 眼下就是分水闸,这个分水闸是给一干渠分水的。</p> <p class="ql-block">回头看,这边“征服自然”是一干渠。</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现场的原址。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大会在分水岭隆重举行,并表彰了74名劳动模范。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部政委杨贵满怀喜悦和激情,高声宣布:“开闸放水!”刹那间,红旗渠水从闸门奔泄而出,流进了林县的村村寨寨,流进了人民心里。</p><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左边就是它的二干渠。</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碑为纪念红旗渠通水25周年而建,于1990年4月5日建成揭碑。碑体通高2.2米,共六面,每面宽0.74米,碑帽为仿古式屋檐护顶。第一面雕刻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题“红旗渠纪念碑”六个大字;第二面为红旗渠简介,记述了红旗渠修建全过程;第三面为红旗渠示意图;第四面雕刻着毛泽东语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城郊乡小屯村人常振华书丹;第五面为主要建筑物简介;第六面是碑文,刻有“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的论述;正面碑座上为“碑记”。红旗渠纪念碑的碑文由王宏民撰。</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就是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今天,精神之河依旧奔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踏着青色花岗岩石阶走在红旗渠分水苑景区,街道左边,矗立着西门豹治邺、李冰凿离堆、坎儿井、耕织图等雕塑,每一尊雕塑都被一个四方形水池包围着,象征这些人物或事件在我国水利建设史上有重大贡献或巨大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李冰凿离堆</p> <p class="ql-block">西门豹治邺</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p> <p class="ql-block">鱼鳞大石塘</p> <p class="ql-block">耕织图</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是被誉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该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1969年的7月竣工,</span>历时近10个春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分渠加起来超过1500多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能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作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修筑于风景如画的太行山腰,蜿蜒于云雾之间峭壁之上,是红旗渠水工修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还是红旗渠艰苦奋斗精神的实景体验场所。凝集所有太行精华美景,游览青年洞,可尽收<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行风光。</span></p><p class="ql-block">青年洞山下有一家“红旗渠记忆供销社”。</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是1996年6月1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江泽民视察红旗渠时的亲笔题词,题词内容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林州市委、市政府将题词镌刻在青年洞石壁上,以激励后人。</p><p class="ql-block">1973年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山碑”二字是电视片《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字高两米,镌刻月余告竣。山就是碑,碑就是山,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以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创业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靠断壁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展现一幅奇伟壮丽的自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站立在险峻的山崖边。</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主入口标志性建筑红飘带廊桥,是红旗渠精神的升华。为解决游客跨道路安全,同时也是景区景观工程。</p><p class="ql-block">红飘带桥廊,从漳河络丝潭段上腾空而起,高架50米,长350米,跨过公路,一直延伸至山腰的红旗渠旁,是少有的盘旋、弧形景观桥,远远看去,这舞动的红色飘带,恰似悬挂在太行山上的天河,堪称“世界一流,国内首创”。</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处于一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之中,那就是它正好处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林州人当年开天辟地修红旗渠,正是由于它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把山西水引入其河南境内。</p> <p class="ql-block">廊桥的一侧,是一条河北通往河南和山西的要道,大轿车、小轿车一辆辆地通过。今天是周日,游客很多,出现了堵车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站在廊桥上看全貌。</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鸡鸣三省”之处,右侧是河北;左侧,我们站得位置是河南林州;对面较远处是山西平顺。</p> <p class="ql-block">整条红旗渠盘绕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间,是一条给人们带来水和希望的飘带。</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风景区,一处承载着历史传奇与自然美景的胜地。这里不仅有令人惊叹的人工奇迹,还有如画的自然风光。来到红旗渠,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是一场心灵与视觉的双重盛宴。</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水云轩山庄用过午餐,“通天太行”四日游圆满结束。拜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