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琉璃不对儿”,这一音乐玩具自清朝以来便在我国北方地区广为流传,它承载着浓厚的汉族文化底蕴,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表明,河南平顶山北郎店村琉璃业的起源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历经三百余年的沉淀与发展,其琉璃工艺以造型优美、质地细腻、色彩斑斓而著称,其中最负盛名的产品当属琉璃不对儿。它由清代的房道修引入,经过岁月的洗礼,成为北方乡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符号,与对联、年画、剪纸等共同编织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p> <p class="ql-block">琉璃不对儿的产地,位于平顶山市石龙区北郎店村(现属石龙区龙兴街道)。此地盛产优质无烟煤,烧制的缸和碗也颇有名气,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使用。而琉璃不对儿,便是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独特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北郎店的琉璃不对儿,全凭手工精心打造,尽管其生产工艺看似并不复杂,但对制作者的技艺要求极高,熟练的手艺人能在一分钟左右完成一件作品。吹型与墩底是琉璃不对儿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它们不仅决定了产品的造型,更影响着音色的优劣。这一传统玩具,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称呼,如山西称其为“琉璃咯嘣”,北京则有“噗噗噔儿”“不不噔”“响葫芦”“倒噎气”等别名,山东人称之为“鼓子”,甘肃则有“乒乒乓”“哈哈笑”等称呼。</p> <p class="ql-block">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郎店村现有25家作坊,共计39人从事琉璃不对儿的制作,房红勋便是这一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肩负着将这项古老技艺传承下去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琉璃不对儿,是一种易碎的玻璃制品,它不仅是河南地区儿童钟爱的玩具,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和地域文化色彩。它如同过年时的鞭炮、压岁钱、年画一般,带着浓浓的年味。平日里难觅其踪,唯有正月里随大人赶庙会时,才能从游商小贩手中购得。正如古诗所云:“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琉璃不对儿虽脆弱,却承载着无数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