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不再

闲人老马

<p class="ql-block"><u>兴隆温泉大道“地灵人杰”牌楼,脚手架已见一年。笔者摄</u></p> <p class="ql-block">  兴隆是我在海南过冬的地方,提兴隆必提兴隆华侨农场,也称兴隆镇,最早称兴隆墟。</p><p class="ql-block">‍ 兴而隆之,是个吉祥之地。源自周恩来总理安置在东南亚受当局迫害的归侨而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一直有华侨归入。我所在小区的一位保洁阿姨,就是在七九年中越关系恶化时,随家人渡海归来,那时她还是个小姑娘。</p><p class="ql-block">‍ 兴隆华侨农场不归当地政府管,直接归国务院侨办和农垦局管理,属于双重领导,待遇比当地原住民要好得多。他们根据海南的气候特点,从东南亚引进了橡胶、咖啡、胡椒等热带作物,开荒造林种田,把兴隆建成了当年海南的一个富庶之地。电影《海外赤子》就是描述这段历史的,其外景拍摄地点就在兴隆。</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海南没有高速公路,三亚没有机场,更没有高铁。从海口到祖国的最南端三亚旅游和公干,走东线兴隆是一个必经之地和驿站之所。由此当地建起了很多宾馆和酒店,加上这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环境优势,辉煌曾一度赛过海口等其他城市。</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中期即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因工作和单位旅游多次到海南,兴隆的繁华和开放程度让我印象深刻,民间有“海口黑,三亚黄,兴隆没有共产党”一说。这个说法也有些根据,因为在本地除了华侨农场,就没有其他的国营企业和单位,地方也沒有像现在居委会一级的行政机构,由此外来的生意人和原住民就变成了三不管人员没有组织,从某种角度来说反而促进了兴隆的繁荣和兴旺,当然也有弊端。那时候我们和成群的岛服游客同在,酒店门前大巴车穿梭往来,其巅峰之作是海南省第一届欢乐节在兴隆隆重举办。</p> <p class="ql-block">  昨日黄花,兴隆不再。欢乐节开幕式所在的太阳河广场楼台朽木断裂,喷泉水上表演池里淤泥杂草丛生,大剧场是当年四个演艺剧场中唯一存在的还不常开张;酒店业更不用说,不是关闭就是门可罗雀;市政道路失于维护,太阳河景观工程却耗资巨大;温泉酒店、小区没有泉水,咖啡之乡咖啡都是外来的;游客常常绕过兴隆,下高速王府井免税店一逛走之。</p><p class="ql-block">‍ 一个发达的国家不是看都市,而是看乡镇。</p>